第五百一十章 皇权和士人(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知,文若为何会抵触魏王的变革?”

    荀彧略一沉默,再不否认,悠悠道“元方兄当真不知?”

    “虽知,但难以置信。在老夫看来,文若不该是抱残守缺之人。”

    荀彧神情复杂“彧非康成先生,也非儒学宗师,故而彧不求教化天下,儒道大昌。或许目光浅薄,但彧能看到的是,长此以往,皇权再无制约。”

    陈纪瞳孔一缩,旋即苦笑道“果然,不过文若能放心的对老夫言明,倒是让老夫颇为荣幸啊。”

    “君子无不可言之事,彧之所想,魏王也知,不必隐瞒什么。”

    “若从另一方面来看,文若舍不得世家地位也说得过去,魏王难道真的全无猜忌?”

    荀彧喟然道“打击世家,抑制宦官外戚,巩固皇权,此亦彧之所念。但李明远的做法实在太过了,天子与士大夫共天下,这才是前汉之所以昌盛的原因。双方构成平衡,天子使士大夫得以团结合力,士大夫使天子不至于滥用权柄。然而自光武中兴以来,这份平衡被打破,士人的力量越来越强,以至于天子不得不引入宦官与外戚来抑制,这才有了祸乱后汉近两百年的无休止争斗。

    不管是窦宪、梁冀、窦武、何进,还是五侯、曹节、王甫、十常侍,本质都是平衡破坏后产生的恶疾。只要重新建立平衡,抑制士人的势力,天子自然无需借助这些佞臣之力,后汉混乱的怪圈也会就此终止。此彧心中所想,绝无半点私念。

    可若是按照李明远的谋划来变革,士人便再难团结起来,而无法团结的士人又如何制约天子?二三子,可为挚友;千百人,各怀鬼胎;亿兆黎民又当如何?届时只需小小的帝王心术,天子便可真正唯我独尊,此非苍生黎民之福。”

    若李澈在此处,或许会目瞪口呆,荀彧并不是短视,而是看的太远。后世也确实如他所想的一般,两千年封建史便是皇权不断加强,中央集权不断收紧的历史。

    或许道路有所曲折,便如法国革命过程中的复辟一样。但皇权最终还是达到了巅峰。秦汉时可与君王对坐的臣子,最终也变成了俯首的奴仆。而科举制在其中确实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毕竟科举制本身就是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的一项制度。

    只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以李澈的视角来看,过度集中的皇权虽然不是好事,但总好过五姓七望操持天下带来的祸害。在封建时代,与其让这些士族搞什么“贵族民主”,倒不如彻底走向专制。罗马共和国都灭亡多少年了,华夏大地再搞出个不伦不类的贵族共和岂不笑话?

    再说了,皇权和中央集权加强本就是大势所趋,就算李澈不搞科举,陈群搞出的九品中正本质也是在中央集权,只是在实施过程中产生了些问题,再加上五胡乱华带来的混乱,才让九品中正制变成了开倒车的扭曲制度。

    两千年封建,皇权在曲折的道路上走到了顶峰,然后物极必反,迅速迎来灭亡,恰恰也合道家自然之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