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九章 劝学(上)(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冀州技术学院在普通老百姓中已经有了一定的信誉,或许大部分人安于现状,并不想跨出这一步让子嗣求学,但只要有人心动,之后便会如洪水泛滥一般一发不可收拾。

    而于蒙学中传授“五经”,则是削弱仕宦家族对豪强的控制,加强了官府的权威。

    也就是说,将知识阶梯中下层生生往上抬了半阶,而这显然就是刘备所希望的“竞争”了。只要一直这么下去,恐怕冀州技术学院中将来也会传授“五经”注解,知识的垄断也就被彻底打破,朝廷自然也可以从这些人之中招纳人才。

    看着荀彧变幻莫测的神情,刘备笑道“文若,当真需要考虑到那么久远的事吗”

    荀彧抿了抿嘴唇,问道“书籍之珍贵,虽有世家刻意影响之故,但价值也确实不菲。明公欲令冀州共习,书从何来”

    这是客观存在的难处,知识并不昂贵,承载它的书籍却是价值不菲。

    然而刘备只是轻轻一笑,伸手从袖中掏出了一张纸,那是与荀彧往昔所见之纸完全不同的类型,更白,更显滑泽与韧性。

    “文若可曾听过左伯左子邑之名”

    荀彧一愣,只觉得颇为耳熟,一时却想不起来是何许人也。

    刘备将纸递了过去,笑道“左子邑,青州东莱人,擅造纸,其所制之纸材质远胜普通纸张,在都中亦有盛名,蔡伯喈曾叹,非左伯纸无以落笔。文若可想起来了”

    荀彧顿时恍然,这名年轻人在士林中确实颇有盛名,前些年自己研究改良出了一种极其优质的纸张,在雒阳可谓一纸难求。而他却是青州人

    “是李明远”

    刘备微微颔首道“不错,明远亲自登门拜访,并与其交流技艺。左子邑大受启发,对左伯纸改良后便造出了这适合盖印,光泽无比的良纸。并且这种纸所需材料并不昂贵,以竹为主。甚至还可以大批量制造。”

    手指轻轻摩挲这光洁的纸张,明明轻如鸿毛,荀彧却只觉得仿佛捏着一方铁块,沉重无比。

    “看来大批量生产书籍的方法也有了”荀彧并没有小看过李澈和刘备,既然拿出了这纸张,最后一步对他们来说恐怕也不是什么问题。

    刘备笑着点点头,朗声道“明远寻能工巧匠,做成了五经的雕版,只需蘸墨覆纸,便可速成书籍。字迹或不如手书之清晰美观,但也勉强可看。”

    荀彧怔住了,低头看着手中的白纸,有些恍惚的问道“这就是李明远所说的技术带来的变化”

    “文若啊,技艺并非只是奇技淫巧。若往远了说,嫘祖教蚕桑、轩辕造舟车,这难道不是技艺往近了看,士林同道能够同聚一堂,共享文华,恐怕也离不开蔡侯与左伯之功吧

    荀子有言,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或许文若应该在政务之外,多考虑一些东西。”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