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九章 帝与臣(上)(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的恶感。

    在今日这个大喜的日子,听见这尖锐的嗓音,难免有些追忆往事,影响心情。

    但看在这小黄门很知趣的“赞拜不名”的份上,何进还是没有发作。

    昂首挺胸,入殿不趋的大将军,与身后“趋步”前行的百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身材高瘦的何进仿佛鹤立鸡群一般威武,立于百官身前,昂首于至尊座下。

    看着如雄鸡一般昂首的何进,刘辩心里生出难以言语的恶感。若是在两月之前,他与何进之间更多的是权力的纷争,他对何进本人并没有什么不满。

    但是这两个月来,初尝权力滋味的天子被打回原形,重新成了傀儡皇帝,只能依照何进的意思颁发诏书。

    这种遭遇让这名少年天子难以忍受,时间越长,他对何进的恨意也就越深。

    少年人,心中并无太多的是非对错之念,倒是唯我独尊的性子刻入了骨髓,未曾想过自己此前的诸多错误,而是将一切怪罪到了何进身上。

    就在前天,刘辩依照唐姬的建议,召见了守宫令荀彧。荀彧之妻为中常侍唐衡之女,与唐姬却是族姊妹的关系,在刘辩无人可用的情况下,也就死马当活马医的见了见这名年轻的守宫令。

    一番交谈下来,才学不深的、性子好动的刘辩倒是被荀彧给折服了,天南海北近乎无所不知,与他那位侍读师父倒是有几分相似。

    在刘辩的感觉里,荀彧的所知的广度似乎不及李澈,但是其深度却远非李澈可比。

    最让刘辩心焦的是,当他想请教时事之时,荀彧却顾左右而言其他,不断的转移话题,始终不肯为他出谋划策。

    就这般一直坚持到了凌晨,似乎是感慨于刘辩的诚意,荀彧还是给出了建议,可那建议却让刘辩万难接受。

    “陛下,依臣之见,大将军无异于大汉之擎天玉柱,有大将军在,大汉的江山才能稳住。

    至于一时之辱,且观前汉宣帝,博陆侯统政六年,宣帝无一不允,更在霍氏毒死恭哀皇后之后,仍立霍氏为后,此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

    陛下年岁尚幼,未曾威加海内,尚不及宣帝,何以强要以玉击石依臣愚见,可韬光养晦,任由大将军清扫宇内。待到年岁渐长,自有智能忠义之士愿为陛下效死,届时再行大事,岂不安稳”

    理智告诉刘辩,荀彧说的话很对。但感情上他却很难接受。如汉灵帝所下断语,刘辩轻佻无威仪。性子急而求快的刘辩根本无法接受这种见效极慢的计划。

    是以二人的会面最终不欢而散,荀彧也只是摇了摇头,然后当面向天子辞官,挂印而去。

    我是文言文的分割线

    大将军何进平董卓、剿黑山,威震天下,操持权柄。

    天子闻彧贤名,乃召彧问对,彧进言曰“昔者,宣帝幼而受制于博陆侯。霍氏猖獗,鸩杀元后,操持权柄。宣帝以天纵之资,坚韧之心,强忍大辱,立霍为后,此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

    博陆侯逝,宣帝以雷霆之势扫荡群邪,诛灭叛逆,宇内为之一清,乃有中兴之相。臣以为,陛下当效宣帝之姿,待岁长还政,自可重掌太阿。”

    天子不悦,彧乃叹曰“先帝明见。”遂辞官归乡。

    季汉书列传第二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