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仁义(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半晌后,边让呐呐的道:“兵事与政事如何能相提并论?”

    “所以方才澈才询问边君,可知我等所论何事?我等所论正是兵事!阉宦祸国,蒙蔽天子,大将军为澄清寰宇而召集四方兵马,阉宦心惊胆战,故行诡诈之事负隅顽抗,此正为兵家谋略,如何不是兵事?”

    李澈声音越来越大,神情也越来越愤懑,怒声道:“诛宦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垂髫稚童的玩乐!是要有赌上身家性命之觉悟的!瞻前顾后、顾身惜命、爱惜羽毛,最后只会变成阉竖刀下亡魂!前车之鉴不远,诸君何以视而不见?”

    李澈喘了口气,微微敛起怒容,做出一副慷慨大义的样子说道:“天下已经危如累卵,诛宦之事迫在眉睫,大将军之声名关乎大计,万不可有失。为天下之安定,澈之声名何足惜?边君大可逢人便言李明远是左道小人。澈只求天下大义!愿天下能安,社稷能安!生民能安!”

    作为务实的现代人,如果能换来早一天诛除十常侍,李澈非常乐意把自己的名声作为抵换物,因此言语中充满真情实意。而在座之人不管心里作何想法,至少在诛宦一事上是共通的,之前只是觉得大局已定,没必要为了何进的名声而败上自己的名声。如今闻听李澈之言,纷纷动容。刘备的双手紧握,闭目强自按捺怒意,张飞却是毫不掩饰的怒视边让。

    边让直感觉四面八方都有利剑刺来,扎的他浑身疼痛难耐。他是真没想到会撞见一个不在乎名声的滚刀肉,本是指责他有失信义,却被他以大义压迫,难以辩解。

    这时,何颙长叹一声,避席而起对着李澈郑重一揖。随后对边让说道:“文礼啊,昔日郭林宗公叹息汝与谢子微二人,英才有余,却不入道,诚为可叹,汝今日可知何为道?”

    郭林宗,即郭泰,“八顾”之一,与天下楷模李元礼齐名,为桓帝时太学生之领袖,士林之望。当年边让与谢甄谢子微二人常常连日达夜的等候郭泰,想与其论道,郭泰对二人评价便是“英才有余,而并不入道,惜乎!”

    有趣的是,那位谢甄在原来的历史线上也是因为傲慢自大,轻侮曹操,然后被曹操杀了,倒是和边让整一对难兄难弟。

    边让羞的面色通红,神情变化不定,半晌后还是一咬牙,对着李澈作揖道:“让,谨受教!”

    李澈也是肃然回礼。说到底,边让这种人私德上其实是没有太多可以指摘的地方,但是也太在乎自己的名声,其精擅辞赋经传,是典型的“独善其身”型士人。而儒家的根本大道是求人之所需,最终要做到“治国平天下”才是大儒。如李澈的便宜师父岑晊岑公孝,其为南阳太守成缙之郡吏,时人却称“南阳太守岑公孝,弘农成缙但坐啸”。士林所崇之人,大多还是这种实干型人才。郭泰叹息其并不入道的原因想来正是如此。

    忽然,“唰”的一声响起,众人循声望去,只见沉默了许久的何进站起身来,拔出了腰间长剑,大声道:“先生高义,某岂能陷先生于不义之地?此事,某与先生共担之。某不求诸君奋不顾身,但求诸君莫要暗施冷箭,今日之事到此为止,今后再有污蔑先生者,有如此案!”

    说罢,长剑斩落,生生削去案角。众人纷纷躬身称“诺”。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