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议忠奸赵枢大逆不道,道变法竹樱指点江山(一)(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的,其中西军出身的就任劳任怨,京城禁军出身就圆滑一些。

    “再说冗官,”赵枢趁着白露和竹樱听自己唠叨的时间,把大半羊肉片捞进自己碗里,“我朝开国之初,实行一职多官,除了科举外,还有‘制举’和恩荫制,太师至开府仪同三司,荫子,孙,期亲,枢密使至观察使同样,恩逮于百官唯恐其不足,以至于养了一群废物。”

    “你们可知仁宗朝,内外官员有多少?”赵枢又下了一盘猪肉片。

    二人摇头。

    “我也是查过宫中记录才知道,皇祐年间竟有两万多,比开国初期多十倍。”

    “冗兵冗官加起来,再加上大修道观,便有了很多无用开支,尤其是西北一处,咱们府中侍卫有一半出自西军,为何西军敢战?因为迟迟灭不了西夏,那就常有仗打,当地收入养不活西军,要从中原和东南运粮,路上有大半损耗,此为冗费。”

    白露和竹樱吸取刚才的教训,趁赵枢啰嗦的时候把猪肉片捞走了,赵枢无奈又下了一盘。

    “那如何解决?”白露问。

    “最简单的方法,把西夏灭了就行了,那就可以撤掉供养西军的大批钱粮,或进驻西夏或收到汴京周围,还可以西夏产出养活十万兵,冗兵冗费皆可解决。”

    “能灭掉不早灭了?”竹樱觉得赵枢在说废话。

    “从军事上来说,灭西夏并不难,但这是个内部掣肘问题,这个以后再说。”

    “就像你们刚才说的,王荆公变法的目的有两个,白露说的是‘富国’,竹樱姐说的是‘强兵’。仁宗朝,欧阳文忠公(欧阳修)便提拔王荆公入京为官,上书变法,但仁宗经历了范文正公(范仲淹)主导的庆历新政的失败,对变法并没有信心。”

    “但神宗支持王安石变法。”白露说道。

    “不错,神宗即位,便起用王荆公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你们要知道,国家贫弱不在于消费多,而在于产出少,王荆公写过一首诗,名为《兼并》,其中有一句‘兼并乃奸回’,他认为土地兼并和徭役会导致农民贫苦不能生产,所以变法也就要针对这两点。”

    “这些都是老生常谈了,王荆公不也没能解决吗。”竹樱不以为然道。

    “王安石是怎么做的?”白露并不清楚王安石变法的具体内容。

    “熙宁二年,立淮浙江湖六路均输法,青苗法,还有农田水利法。”赵枢想了想,说道。

    “所谓均输法,一是‘徙贵就贱’,在灾区欠收物价高的地方收钱,然后拿收上来的钱去物价低的地方买实物,上供到朝廷。而‘用近易远’,就是如果各个地方物价差不多,就在远的地方收钱,去近的地方买实物。既能保证朝廷需求,又节省物资运费,还减轻百姓的额外负担,由官商介入,还能减少民间商人的盘剥,可谓一举四得。”赵枢又下了一盘猪肉片。

    “说的这么好,不还是行不通?”竹樱有些不以为然。

    竹樱对均输法不以为然,赵枢并不感到奇怪,这个年代大多数人都不赞同,认为王安石唯利是图。

    “那竹樱姐,郡王说的这么好,为什么没成功啊?”白露不解。

    “你问他。”竹樱开始捞肉,她也不能理解为什么不能成功。

    “因为王荆公用官商代替民商。”赵枢也不甘人后,抢到了一小半肉。

    “那又如何?”白露看到二人抢肉的样子不禁失笑,又倒进去一盘。

    “民商之间互相竞争,对百姓盘剥有限……”

    “而没人跟官商竞争,盘剥比民商更甚。”竹樱现在的确有大管家派头,一点就透。

    “不错,与之相同的还有‘市易法’,由官府出面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卖出,以稳定物价,结果官商彻底垄断市场,官商吃的饱饱的,百姓和民商就都饿死了。”

    市易法便是后世的宏观调控思想,然而缺乏监督机制,导致官商垄断。

    “所以此事应该由民间商人来做。”竹大管家很懂经济。

    “民间商人不会盘剥吗?官商只是盘剥百姓,但民商如果不受控制,他们恐怕会直接把国卖了。”

    明末的晋商不就是这么干的吗?

    “那你觉得应该怎么办?”

    “我怎么知道?”

    解决方法当然是宏观调控,不过以现在的历史背景很难讲明白的,而且以现在的通信水平根本不可行。

    “那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呢?”白露打断二人的讨论。

    赵枢看向竹樱。

    “咳咳,”竹樱继续趁此机会表现一番,“每年二月五月,青黄不接之时,农民只有青苗,若是存粮不多,便会向地主豪绅借高利贷生活,青苗成熟后还钱,如果遇到天灾,收成不好还不上高利贷,便只能变卖土地,这就是刚才赵枢所说王荆公写诗骂的土地兼并。”竹樱已经吃饱了,这盘肉一大半都落到了赵枢碗里。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