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周楚进宫献策,赵枢作坊腹诽(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 “就靠这条例?”赵佶抖了抖手里的纸问道。

    “禀陛下,郡王说病从口入,只要打理好卫生,便可以控制疫情。”

    “各位卿家如何看?”赵佶不置可否,问起了殿内各位大人。

    接到赵桓的消息后,赵佶下令把宰相和工部官员都召来,但左相何执中身子骨不行了,一时间赶不过来,所以殿内是右相蔡京,工部尚书刘正夫,尚书右丞白时中和几位户部工部官员。

    赵桓拿了一沓卫生条例,一人分到一张,大眼瞪小眼,即便是这个时代金字塔顶的人,也对后世的生物知识一无所知。

    最终还是蔡京站了出来,

    “陛下,既然太子殿下亲眼看到此方法确实有效,臣认为可以一试。”

    “那就试试。”官家做了决定。

    “周侍卫,听太子说,是你们这些侍卫监督百姓防疫?”刘正夫问道。

    “回刘大人,正是,除了我们这些王府侍卫,还有半月前巡查河堤时陛下派去的侍卫,共七十人。”

    “陛下,臣认为可以另派些侍卫保护建安郡王,将部分侍卫换回城中监督防疫。”

    “有道理,太子啊,你去找枢儿商量吧。”

    赵桓再一次跑到赵枢的别院。

    “可以给大哥带走五十五个人。”听到赵桓来要人,赵枢很大方地把王府侍卫以外的人都让他带走了。

    “那你这里怎么办,留的人够吗?”

    “无妨,这半个多月,灾民在侍卫的监督下已经养成习惯遵守卫生条例了,你带来的侍卫可以让我的十五个王府侍卫调教一下,不会出问题的。而且周围都是些良民,也不敢威胁到小弟的”

    “好,你也小心,皇后托我给你带双谢公屐,事情完了之后回宫看看。”赵桓递给赵枢一个盒子,里面是一双精致的木屐。

    “哈哈,我刚才还说要让木匠给我做个木屐,你这就送来了,看来我跟娘娘还真是心有灵犀。”地上都是水和烂泥,木屐确实比布鞋方便不少,很多村民都打赤足。

    送别赵桓,赵枢去各个作坊转了转,雨停之后基本都开工了,各个作坊运转正常,除了砖窑……现在赵枢看到砖窑就头疼。

    无论是要发展冷兵器还是直接上火枪,以至于发展工业,都需要炼钢——炼钢能力是一切工业能力的基础。

    赵枢不打算用古代技术,无论是灌钢法还是夹钢法效率都太低,古代一个铁匠的产量是按斤计算的,而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民间的土高炉,日产量可以达到五吨,只要是合格的高炉即便算上合格率,每天也可以冶炼四吨生铁,加工成钢材后,足够做上百套步人甲。赵枢想要的,就是一套在落后条件下大量生产钢铁的方法——土法炼铁+转炉炼钢。

    当然,并不是随便做个高炉就能炼铁,二十世纪中叶文盲率还不低,很多人连土法炼铁手册都看不懂,只按插图盖个炉子就砍树炼铁。那种村里盖个土炉子把树砍光用来炼铁的,纯粹坑爹,只能炼废铁,这是个技术活。

    要炼铁,木炭温度不够,煤炭杂质太多,要用焦炭,而炼焦倒是不难,反正这个年头没人管环境污染,直接用土法炼焦,把煤粗洗后,封在炉窑里烧就是了,焦油还能拿去萃取苯酚。赵枢还修了水力鼓风机,白口铸铁制作的水力锻锤,水力钻孔机和往复式水力锯木机——北宋已经有很多水力机械,比如名叫“水排”的水力鼓风机,赵枢在这些机械上做改进也很方便,当然了,钻孔机现在只能钻木头。

    然而……

    万事俱备,就差一个耐火材料,后世的高炉,看似简单,但那时已经比北宋多积累了九百年经验,耐火砖才是关键,他记得酸性耐火材料是氧化铝和二氧化硅,而这些黏土里都有,只需要调整比例,而碱性耐火材料是煅烧白云石得到氧化镁。书上几个字那么简单,但这几个奇葩砖匠一年多都搞不出来——还是那句老话说的对啊,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不对,这句诗是陆游的,一百多年后陆游才出生。

    现在的处境是,只能做少量硫酸,没有两酸两碱,没有玻璃,没有黄铜,没有钢铁,连棉花都没有……

    冷静,冷静,开封城不是一日建成的,还有十年……

    最让他满意的还是木匠,瓷器琉璃和青铜匠人,毕竟木制品,青铜和陶瓷都是很成熟的技术。木匠已经做了些摇椅,还有折叠桌,折叠凳,水灾过后就会拿到杂货店卖。他对陶瓷艺术一窍不通,瓷匠只是做罐头瓶子和普通的瓷器。而当今这位官家喜欢周礼,赵枢开个青铜作坊做些青铜器就更正常了。

    最早的管状火器是突火枪,要在一百多年的南宋后才会出现,而历史上第一门火炮要到元朝才被发明,现在这个时代——

    谁会想到青铜可以铸炮呢?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