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油画(上)(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其实赵枢理解对了一半,中国古代绘画确实有忽视造型能力的主流观点,但那是宋代以后了,而北宋正是古代绘画巅峰时期。

    赵枢这辈子的老师都是他老爹赵佶从天下招来画院的精英,即便放在整个美术史上,也是一等一的高手,包括赵佶本人。

    而赵枢印象最深的,有三个,

    其一叫李唐,其二叫王希孟,其三叫张择端。

    这三个名字平平无奇,但他们有三个代表作,一个比一个吓人——《采薇图》,《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

    不过《采薇图》要几十年后才能画出来,李唐被赵佶赏识,补入画院,经历了靖康耻,看不惯赵构偏安的无耻姿态,以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为题作《采薇图》,谴责赵构的投降主义。

    王希孟只比赵枢大七岁,本来是宫中画学生徒,赵佶觉得他有天分,亲自教导,三年前,年仅十八岁就完成了名垂千古的鸿篇巨作《千里江山图》。写意与工笔结合,时人赞曰:一点一画均无败笔,远山近水,山村野市,渔艇客舟,桥梁水车,乃至飞鸟翔空,细若小点,无不出以精心,运以细毫,人物如蚁,不可胜数,生息劳作,生动活泼。

    然后就死了,据说有一天在酒馆跟人喝酒,突然暴毙,赵枢推测可能是有先天性心脏疾病,也可能是酒里乱七八糟的矿物质太多中毒身亡。无论如何,这位天才英年早逝。

    《清明上河图》就不用说了,几乎是中国最有名的一幅画,不过赵枢觉得梦幻的是,前世只能在网上看到的画,现在就在他爹的御馆里。

    这些人的特点是——职业画匠。

    也就是专业人才,宋代以后,以宫廷画匠为主的模式走向没落,转而兴起的是文人士夫画。

    读书人闲来没事画上两笔陶冶情操,也就是——业余玩票。

    文人画兴起后,造型能力和写实倾向逐渐为社会主流所排斥,对肖像画造成了致命的打击。

    这都是后话了,现在由于官家的个人喜好,绘画环境还是极好的。皇子们也都接受过绘画方面的教育。

    在这些名师的指导下,赵枢的工笔画有了很高的水平,更在三哥赵楷之上。

    然而这些老师教给他最重要的一点还是,不要小看任一个古人。

    不过,赵枢也有这些大画家没有的东西。

    赵枢也有这些古代顶级画匠没有的东西,那便是透视画法和阴影的应用。

    历史上直到明中后期,欧洲文艺复兴的绘画技巧才传入中国,西洋肖像也一度受到王公贵族们的青睐,然而始终是非主流画法。

    欧洲要在三百年后才能形成较系统的知识……然后被记录在后世的中学几何知识里。

    由于水墨画的限制,传统画法很难呈现阴影,所以赵枢一直在研究油画。

    也就是每天睡觉前学习达芬奇——画几个鸡蛋。

    原料倒是不难找,张骞出使西域就把亚麻和罂粟带回中国了,出于那段不愉快的历史,赵枢并不想因为推广油画而导致罂粟种植泛滥,所以还是选择了用亚麻籽油调色。

    画了几年鸡蛋和蔬菜瓜果后,赵枢决定进军肖像画,他像历史上所有画家一样,首先想到的是画美女。

    “美女……”赵枢稍加思索。

    “你看我干什么?”旁边打扫房间的竹樱被赵枢盯得发毛。

    平心而论,竹樱确实是个大美人,然而却没有一点江南女子小家碧玉的气质。

    “给你画幅画。”

    “好啊,我去书房拿纸来。”赵偶尔会给她画肖像画。

    “不用纸,用这个。”

    这次赵枢拿出了一块大号木板,材质跟他画鸡蛋用的一样。

    “你要画我还是画青菜?”赵枢最近画的是青菜。

    “用画青菜的方法画你。”赵枢笑道。

    “那可别把我画绿了。”

    赵枢把书桌拖到卧室中间,

    “竹樱姐,你坐到那边,”赵枢指了指面向门的位置,

    “左手放在桌子上,右手托腮,头往右斜,”指挥竹樱摆好姿势,

    “再斜一点,微笑……嘴咧太大了,微笑懂吗,笑不露齿的那种……”

    赵枢感到一阵心悸,面前的竹樱黛眉如柳,下面是月牙儿般的桃花眼,朱唇榴齿,巴掌大的鹅蛋脸,本来是楚楚可怜的长相,但挺拔的鼻梁显出一股英气,看的赵枢嗓子发干,咽了一口口水。

    “冷静冷静,我还是个三十六岁的孩子啊!”赵枢把两世的年龄加在一起,自我安慰道。

    “看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