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宋高宗宫中出生(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p;   事若不成,最好能避免靖康之变。

    如果还不行,那至少也要带着母亲和姐姐妹妹们跑路。

    至少能逃跑吧,赵枢如是想,如果能在靖康之变时多带些人逃出去,按照长幼顺序,就算到时候赵构如历史上一样逃出来了,那就轮不到完颜构什么事了,事情还有可为。

    如果连逃跑都失败,那至少要弄一把锋利的匕首,给自己个痛快。

    这都是后话了,首要任务,还是健康的活下去,北宋宗室能长成年的还不到一半。

    但赵枢知道自己是能健康活到靖康的,所以没有过于担心自己的健康问题。

    赵构出生后半年过去了,进入了大观二年,这一年对于小赵枢有三件大事。

    正月,小赵枢改任集庆军节度使,加开府仪同三司,进封建安郡王,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虚岁六岁的赵枢可以去宫外开府独自居住了,要出就外第,还需要举行冠礼和出阁仪式。当然,这只是理论上,实际上十二岁以后就可以偷偷出去住,也就是没有程序的开府,他早就给自己制定了一系列计划,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然而接下来的两件事却阻碍了赵枢的大业。

    三月,王皇后薨逝了。王皇后是赵佶的原配夫人,性格和蔼,对宫中嫔妃都很照顾,才刚刚二十四岁,比赵枢穿越前只大两岁,正是大好年华,却不幸离去。赵枢对这个没见过几次面总是面带微笑的妇人颇有好感。问题在于,皇后位置空下来,不出意外,下任皇后将会在赵枢的母亲郑贵妃和赵楷的母亲王贵妃中间选出,为了避免多事之人拿赵枢做文章,在此期间,赵枢可不能出什么幺蛾子。

    第三件,是赵枢来年就要去上学了。

    前边说过,北宋皇室夭折率极高,所以,虽然理论上嫡长子赵桓将会是太子,但他们年龄相近的兄弟三人,以及年幼的几个皇子,都要接受储君的教育,万一太子突遭不幸,替补人选不用从头教起,要知道,这可是大概率事件。

    时间转眼就来到了大观三年,小赵枢又要上一遍小学了。

    “唉……”

    赵枢无奈叹到。

    “穿越成皇子,竟然还要接受学前教育,连做个纨绔王爷都这么难。”

    皇子的教材很多,如果按照21世纪的素质教育来分类,全都算“语文课”和“历史课”。

    入学时,赵佶赐了一套“九经”,即《易经》《尚书》《诗经》《左传》《礼记》《周礼》《孝经》《论语》《孟子》,九经之外还有《荀子》和其他儒家大师的著作。朝中的大人们也是对皇子的教育下了一番功夫的,八十多年前仁宗少年开蒙时,文臣大儒们特地给他编了三本书,一本专门写历史上著名的君臣,一本写了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的一百件大事,还有一本用插图画了祭祀的车马仪仗幡旗华服。这次文臣们增加了仁宗到哲宗几位皇帝在位时的内容,全部是手写而成。

    赵枢看着一堆书,脑袋都大了,看来赵佶小时候就学了这些,怪不得能成大才子。对自己来说,虽说原来也读过《论语》《孟子》等书,但让他一个工科狗学这些东西,强人所难啊……如果带着他的文科女朋友一起穿过来多好。

    还有一本是他们大伯哲宗的一个叫范祖禹的老师写的一本书叫《帝学》,这本神书一直流传到21世纪。记载了古代帝王的一些野史,但丝毫不提古代帝王是如何排兵布阵如何打仗如何收拢人心如何治国理政,都是些帝王尊师重教勤学好问的小故事。通篇论点就是——帝王被称赞,不是因为开疆拓土开创治世,而是因为他们尊重老师。

    赵枢大略翻了一遍,得出结论——里边的故事全是范祖禹编的。

    行吧,既来之则安之,只能硬着头皮看了。

    “枢儿,明天要去上学了,准备好了没有?”

    郑贵妃对赵枢的教育还是很上心的。

    “准备好了。”

    “准备什么了?”

    “嘿嘿,准备不去上学了。”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学舍在宫外,是以前一位皇子的府第,离宫城不远,每天兄弟三人在宫门会合结伴,在侍儿和侍卫的陪伴互送下前往学舍上学,浩浩荡荡竟能聚集起一个不小的队伍。

    可想而知,随着其他皇子的长大,这个小队伍还会慢慢扩大,以赵佶的风流秉性,如果所有皇子都去上学,那日后保护皇子上学的侍卫就能组建一直小型军队了。

    行吧,至少在生孩子这方面,赵佶是两宋第一帝。

    赵枢不情不愿又无可奈何地去学舍上学。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