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这点猫腻朕还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对于现在的崇祯来说,用求贤若渴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他的所有新政,都需要大量的人才。

    只要是人才,他来者不拒,什么科举不科举,能解决问题的人,就是人才!

    离开村子后,崇祯一路风驰电掣南下,他就打算将王敬文安排到农学院去工作。

    只要王敬文能把《土硝肥料论》写出来,他甚至可以让他破格进格物院。

    遇到这样肯自己思考、钻研的人才,不要吝啬。

    当然,这是后话。

    眼下崇祯一路疾行,赶路到半夜,在野外扎营休息,第二日天刚刚亮,又快速整理,继续赶路。

    王敬文都惊呆了,这群人的行动力实在太强。

    数千人,说停下来很快就停下来,说要行动,很快就能行动。

    他不由得对张晨的身份感到困惑,张公子的保镖,各个都身手了得啊,这些人若是出去打仗,恐怕都是精锐。

    数天之后,崇祯便进入淮安地界。

    南方的秋来得稍微晚一些,不像北京的清冷,此时的淮安还有些秋老虎的影子。

    烈阳炙烤着大地,农民们忙着在田里挖红薯,收稻谷。

    一进入淮安地界,整个京卫军都严阵以待起来。

    据之前的情报,楚王派遣他的儿子沿江而下,从长江进入运河,据说是到了淮安。

    这件事传到北京后,把一些人的蛋都快吓爆。

    也不知道现在军情如何?

    淮安这个地方,是漕运命门所在,牵扯到山东省、北直隶的商业,以及京师用度。

    当然,最重要的是,在家天下时代,这条漕运线更多的职能是为皇家服务。

    一旦漕运受阻,牵动甚大,直接影响京师民生,皇家吃穿。

    关于叛军跑到淮安这件事,崇祯倒是一点也不着急。

    而且现在看见那些若无其事在田里秋收的农民,崇祯大致也推断出,淮安一切并无大碍。

    毕竟南京案后,朝廷在南京成立新的军政院,将北京新军的那一套复制过来,对南直隶进行了军政改制。

    其中包括淮安的守备。

    废除了之前淮安所有卫所,从北京京卫军军营调人过来,组建新军,扼守大运河的咽喉一带。

    叛军大多是乌合之众,翻不起大浪。

    几个月之内冒个头,差不多也就可以领盒饭去见阎王了。

    既然无事,崇祯也就放心大胆往清江督造船厂奔去。

    下午的时候,他亲自到了清江督造船厂。

    大明朝的清江督造船厂是赫赫有名的。

    据明代《漕船志》记载,弘治三年至嘉靖二十三年,清江督造船厂每年实造船只数量大体稳定,年均519艘。

    每一艘的造价大概是在100两左右。

    船只以内河浅船为主,船宽,载粮才能多。

    据史料估算,清江督造船厂一年的产值大概在8万两(约5200万元)。

    这个数字可以说少得有些可怜。

    要知道,早在嘉靖年间,东南的扬州、苏州就有不少大富商,他们经营盐铁,身价动则四五十万两。

    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来,清江督造船厂创造的价值是非常低的,它的作用也没有被充分发挥出来。

    价值创造虽低,可这地方的规模是真不小。

    沿着淮河而建,八十余厂,延绵23里。

    规模足够大了吧!

    典型的国营商社僵化、老旧的那一套毛病。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