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零二四章、威名初立(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常言道:半大小子,吃穷老子。

    他华家就是个普通的黔首百姓,又不是世家名门或者豪强大户!没有富余的粮食物资,去养活这群正在长个头特能吃的小子!

    退一万步来说,就算有钱粮,他也不想现在就将这群小羌人带在身边。

    《汉书·晁错传》里记载,晁错对答汉文帝时提及的汉人与匈奴优劣对比:“(匈奴马)上下山坂,出入溪涧,中原之马弗如也;(匈奴骑射)险道倾仄,且弛且射,中国之骑弗如也;(匈奴人)风雨疲劳,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及也。”

    这番话语,放在羌人与汉人的对比上,也能适用。

    羌人的轻死果决和勇武骑射,都源于他们生存的环境。

    是他们从小就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将意志磨炼坚韧,将骑射摸索娴熟。

    华雄现在带小羌人们走了,就等于让他们失去磨炼的机会,失去羌人的特质。闹出个大汉版本的“揠苗助长”笑谈来。

    但是呢,他又不能硬邦邦的拒绝牧民们,避免寒了他们的心。

    他只能不厌其烦的解释着,自己各种婉拒的理由。

    然后呢,还找来了乞儿措木帮忙挡驾,还将小心思给趁机扔了出去。

    用这片土地上最常见也是最坚固的规则与办法:互赢互利。

    其一,他将自己明年回去汉阳郡后,就会央求其阿父华立帮忙冠礼、前往官府投军的打算说了。给了乞儿措木一个盼头。

    他要去谋求未来之路的起点。

    以他阿父华立多年在军中脸熟,和曾经被夏育教导过的优势,官府肯定会给他一个小官职!能带点兵力的官职。

    这就给乞儿措木的部落一条出路:族人们去华雄手下当兵吃粮!

    在陇西的羌胡部落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则:牧民当了大汉兵卒的部落,羌种大人不会去欺凌。

    因为欺凌了,肯定要被大汉官府追责的。

    在凉州这种边陲之地,动乱频发之地,兵等于命!

    虽然说官僚们偶尔的,也会干出克扣军饷等事情。但他们也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保障麾下兵卒们的家庭生存。

    不然的话,兵卒们就不会为官僚效死,官僚们就失去了保命的基础。

    而且,官职为河东太守的陇西人董卓,他女婿牛辅的心腹部将支胡赤儿,就是这条不成文规矩的例子。

    支胡赤儿,本来名字叫赤儿。

    出身于月支胡的一个小部落,所以他在汉人的疆土上,名字就变成了支胡赤儿。

    这个部落位于陇西郡西北角,历来被当地的烧当羌欺凌与掠夺。后来赤儿带着族人成为牛辅的嫡系后,烧当羌就再也没有侵犯到他们这个小部落。

    他们怕落下口实让董卓抓住机会,利用职务之便去侵犯他们的部落。所以就算是董卓都被调职离开凉州了,月支小部落都没有再劫掠过!

    乞儿措木是知道这个事情的。

    所以他直接就拍了胸口。说华雄都时候带多少手下,他就能让多少族人去投靠。

    反正华雄初步踏上行伍,撑死了也就能带五十或一百个兵卒。

    而其二呢,华雄则是很深谙人心的,变相解决了乞儿措木的后顾之忧。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