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管亥围北海(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饥年无食,自当吃了这底下者,譬犹蒸一猩猩、煮一鹦鹉耳,有何怪哉?”

    众人听了面面相觑,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正在这个时候,一名士兵急匆匆地跑进府门,来到堂前躬身施礼大声说道:“禀府君,黄巾贼军已经到了城下,来人甚多,似有攻城之意,请府君定夺!”

    众人一听满座皆惊,孔融却微微一笑说道:“黄巾贼并无多少攻城器械,每次都是忽来忽去,有何惧也?诸君不必担忧,我这就修书各郡,等援兵一到,黄巾贼自然也就退了。”

    说完命人准备文房四宝,奋笔疾书龙飞凤舞地写了一堆书信,对着主簿王休说道:“你即可派人分头送出,不久之后,援军自然就到了。”

    王休领命去了,孔融则继续拿出处乱不惊的名士风度,儒雅地邀请众人继续饮酒。

    身材魁梧的管亥驻马在都昌城外的一处高坡上,周围站着一些穿的破破烂烂的部众。

    “启禀渠帅,都昌城门紧闭,一时难以攻克,请渠帅定夺。”

    “占据城外各处土岗高坡,其他各地的黄巾军到来以后,再团团围住,我倒要看看,这孔北海能守多久。”

    眺望着远处的城池,管亥不慌不忙地下令道,作为黄巾军战力颇高的将领,管亥有着同行们所不具备的军事素质。

    20多天后,各地的信使们纷纷返回来了,带来的消息令孔融大为惊讶,各地郡县纷纷在回信中百般推诿,中心思想只有一个:

    没法过来帮忙,孔府君好自为之。

    这个完全没有料到的结果让孔融有点惊慌,应该如何退敌心中没有一点办法,只好传令下去多加防范。

    正在心烦意乱的时候,门人来报:“府君,太史慈求见。”

    “让他进来。”烦躁的孔融已经没有了处乱不惊的劲头。

    太史慈大踏步走了进来,身材高大魁梧匀称,英俊的脸庞异常坚毅,虽然不过年仅25-6岁,颏下却留着一副颇为飘逸的胡须,显得成熟稳健。

    “见过府君。”太史慈站在堂下,躬身施礼说道。

    “字义不必拘礼,请坐。”孔融待太史慈落座以后,笑容可掬地问道,“子义前来,所为何事?”

    “回禀府君,慈本是奉阿母之命,来北海助府君退贼,自从到了北海却每日碌碌,如今贼兵已经围城多日了,今日前来特为请命,请府君拨我一些士卒,趁着城外贼兵尚少冲杀出去,一战即可退贼!”

    “子义初来都昌,不知贼兵势大,只能固守城池,怎能轻易出击,子义请回。”

    太史慈还想说话,孔融挥手止住:“我知子义乃是忠勇之士,昔年赴洛阳送奏章,用计赢了州郡的官司,侠名远播,孔融因此才去资助令堂,今子义前来助我退敌,若是有所闪失,我心中何忍?”

    见太史慈还想说话,孔融站起身来说道:“我还有些事情要做,子义请便。”说完径自离去了。

    太史慈无奈,只好起身离去了。

    城外的管亥颇有耐心,围而不攻,耐心地等待着城内弹尽粮绝,随着时间的流逝,城外的黄巾军越来做多,城内的粮食越来越少。

    随着仓库的粮食慢慢见底,城里的民众开始焦躁起来,治安越来越混乱,孔融大开杀戒,每天都有不少抢粮的民众被诛杀。

    孔融也变得急躁起来,整天一筹莫展,在院子里转来转去。

    太史慈再一次求见孔融,两人见礼之后,太史慈说道:“如今都昌被围得如铁桶一般,城内粮食越来越少,若是再没有救兵前来,迟早会被攻破,太史慈愿意请命去找救兵。”

    孔融一听大喜,已经急昏了头的他仿佛抓到了一根救命的稻草,急切切地问道:“如此甚好,只是不知道子义去何处寻找救兵?”

    “听闻平原国相刘备刘玄德,颇有些仁义之名,我前去寻他相助,刘备定能前来。”

    “这样再好不过,”孔融略微有些激动了,“子义为何甘愿冒险突围求救去?”

    “太史慈此次前来,乃是奉家母之命回报府君,敢不尽心尽力?再者一旦城破,城中百姓定遭屠戮,百姓都是上有翁母,下有妻儿,若是遭此劫难,太史慈心中不忍,故宁愿舍命前去求救。”

    孔融听了呵呵一笑:“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物寄瓶中,出则离矣。百姓者贱民也,子义不值得为之牺牲性命,还是多多爱护自己才好。”

    太史慈闻言,心中勃然大怒。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