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黑白分明(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r />     听着耳边的响动,闻着熟悉的气味,秦东笑着倚在床头上。

    “快,又要迟到了,这个周你都迟到两次了……”妻子与儿子走了,门被关上了,秦东真是懒得起床,如果不是上午有一个专访,他情愿这样一直躺下去。

    上午九点,搜狐财经频道的记者准时进入他的办公室。

    马上要进入新世纪,互联网的优势很明显,如果换作纸媒体或者电视媒体,秦东的这个三个小时的专访大概是要延后几天才能播出,现在,下午,这个专访就出现在了网络上。

    专访交谈的话题是啤酒业全新的题目:外资退潮,中国啤酒市场是否三分天下。

    记者:现在资本的影响越来越大,金融资本也在越来越多地进入产业。譬如秦啤在并购中遇到了中润这样没有产业背景的资本大鳄,你怎么来看这样的资本力量?

    1994年,中润进入国内的啤酒业,当时你是否有所关注,或者有没有意识到中润的威胁,什么时候感觉到了威胁?

    秦东:1996年,印尼的何鸿图在中国买了一个6万吨的啤酒厂,经过包装之后就卖给了日本的朝辉啤酒,大家说是“国策现象”。

    而当时的情况是,很多的国外企业到中国来买企业,最多的是欧美企业,中润买了沈阳的冰霜啤酒,并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1998年,中润不但买了冰霜啤酒,还陆陆续续买了好几家企业,更重要的是它要进入四川,下手蓝剑啤酒。这一系列动作说明他在规划他的全国战略蓝图。这个时候我们引起了重视。

    记者:秦啤、燕山与中润现在有点三国鼎立的味道,秦啤今年并购步伐是否会放缓,是不是感到了这种鼎立的阻力?秦啤的并购策略是不是要改变?

    秦东:现在的阻力还是潮流问题。前三年,国家提出三年解困,国家拿出政策来,免掉兼并企业和被兼并企业欠银行的利息以及税收等等优惠政策,现在这些政策都没了。

    另外最好最便宜的企业马上就要被收购得差不多了,并购难了。

    将来会出现两种现象:一种现象是我们跟对手“掰手腕”,等我们占了上风,便乘胜扩张。

    第二种现象就是秦啤不参与作战,比如,两家旗鼓相当的企业打消耗战,消耗到一定的程度后,总有一个不行,那我们就进去。

    原来排着队卖企业的现象,我认为,再下去一年两年,也会一去不复返了,秦啤大规模的购并抢占制高点后会进入了补充阶段,“守株待兔”,等机遇,而不是主动去找了。

    记者:您认为将来三家啤酒谁会占上风?中润挟巨资进入啤酒市场,图谋全国,燕山经营华北华南,步步为营?

    秦东:中润走的是投资的路,秦啤走的是低成本扩张的路,打组合拳,形成了中国啤酒业的工厂网和市场网——这是我的两大天罗地网。

    天罗就是市场的网络,地网就是工厂的网络。从这个角度讲,国内没有一家啤酒厂比秦啤更有优势。

    记者:您的意思是说,在与中润和燕山的较量中秦啤已经占了上风?

    ……

    北京,电脑屏幕前,楚征认真仔细地盯着每一句话,就好象那个操着一口秦湾腔的年轻人正站在他面前一样。

    秦东:我认为与中润相比,我们是有优势的,与燕山相比,我们并不处于劣势,十月下旬,我们会进入北京……

    。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