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我的草原,我的啤酒(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持久挂杯,有较好的麦芽香和酒花香,口味纯正,杀口力较好……

    但是原麦芽汁浓度14度,酒度却达到了45度。

    刚放下电话,兄弟俩还没有说几句话,赤峰啤酒厂的厂长也把电话打了进来。

    赤峰市啤酒厂1980年开始建厂,是内蒙古自治区规模最大的啤酒生产厂家,年生产能力在65万吨以上。

    1988年,赤峰啤酒厂就与秦湾啤酒厂建立了技术协作关系,引进了青岛啤酒厂的先进工艺技术。

    “秦董,我赤峰的老林……我听说你到了内蒙,怎么也不跟老哥说一声,我得把你接到赤峰……年前你还到山海轻工学院见过梅老……对,我现在也在呼和浩特,就专门等你……”

    赤峰啤酒与全国发酵技术最先进的山海轻工学院签订了“产学研”协议,引进了多项科研成果和应用行业新技术,得益于这两层关系,林厂长与秦东关系很好,彼此说话也不见外。

    近水楼台先得月,呼和浩特大青山啤酒厂的孟根厂长第一个赶了过来,见到秦东,热情地邀请他到自己厂里指导工作。

    可是这说话间,秦东的手机就好象放了鞭炮一样,呼和浩特企鹅啤酒,呼市啤酒,雪达啤酒,昭和啤酒……

    包头的的雪鹿,赤峰的摩天,乌兰察布盟的三花啤酒,通辽的飞雪,麦饭石啤酒,巴彦淖尔盟的临河啤酒,兴安盟的雪晶牌啤酒……直接都在呼和浩特汇聚了。

    “安达,这么多经理厂长,都是为了等你?”

    看着这家不知名的小饭店里人越来越多,来的人都开着车,很快门前竟被车给堵满了。

    把个饭店的老板又惊又吓,还以为秦东是微服私访的什么大官。

    这些厂长经理看到同行,起初都很惊讶,接着也都释然了,秦啤的董事长到了内蒙,啤酒的西北王来到内蒙,哪有不见的道理?

    “厂长,怎么办?”乌海市沙中泉啤酒的厂长必勒格也找到了秦东,可是秦东被一群厂长经理包围着,他根本就挤不进去。

    乌海,是黄河明珠、书法之城、沙漠绿洲、葡萄之乡,生产的为漠中泉啤酒,“饮酒思源,沙中甘泉”,这句广告语在20世纪80年代的乌海可谓家喻户晓。

    说起沙中泉啤酒,还缘于一场大雨。

    1979年夏天,乌达地区迎来罕见的连阴雨,长达半个月的潮湿天气导致乌达农场库房中3万多斤麦子生芽,为了挽回损失,农场决定开办一家以麦子为原料的啤酒厂。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沙中泉”啤酒厂。

    啤酒厂成立之初,采用土法生产,先将原料粉碎后糊化再糖化,然后在前酵池发酵冷却,最后进入后酵池发酵。由于没有专业的盛装设备,试生产阶产出的啤酒竟然只能存在后酵池中,于是四邻八乡的人买啤酒便拎着自家的水桶、水壶,甚至是大盆前来,那场景像在赶集。

    1986年,厂里斥巨资建设了新厂区,6层楼的新厂房内现代化的动力、制酒、包装、冷冻车间一应俱全,企业生产及员工的工作条件有了质的变化,啤酒灌装采用流水线作业。

    通过此次改扩建,沙中泉啤酒厂实现了由土法上马向规模生产的跨越,具备了当时国内一般啤酒厂的硬件条件。

    1987年,正当漠中泉啤酒厂红红火火进行技术改造的时候,乌海市市周边的银川、临河、大武口等地相继建起了啤酒厂,激烈的竞争让漠中泉啤酒厂的市场空间日益萎缩,产品严重滞销。

    “我们不能白跑一趟,”必勒格在蒙语中就是智者的意思,他想了一会儿,“我听说,秦董是要回锡林郭勒盟过年,我们就跟着他回锡林郭勒盟。”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