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八章:子路怒骂店家黑(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p;  “鼻钱?”

    饭博士皱紧了眉头。

    这鼻钱,乃是楚国施行的钱币。

    鼻钱是战国时期楚国流通使用铜贝,是一种面部有字、形状似海贝的货币。

    楚国铜贝与商周时期无文铜贝有明显区别。

    楚国铜贝别称甚多,如鬼脸钱、蚁鼻钱、蚆壳、骷髅牌、瓜子金、拉拉子等,均指小钱之意。

    其面文有10种,有普通贝、鎏金贝、空壳贝、合背贝等。

    鼻钱种类、重量、形制各有不同,是以,列国商贾,收到楚国鼻钱,之后,都很是麻烦。

    这楚国,最早的时候,使用的乃是贝壳作为钱币。

    当然这些贝壳,却不是普通的货色,而是选取的美丽、漂亮、稀缺性的海贝的壳。

    但是,随着生产力地发展,随着贸易的大规模化,海贝已经不足以在作为货币使用了。

    毕竟那些稀缺的贝壳,实在是太少了。

    于是,楚国就仿照贝壳的样式,制作了鼻钱。

    实际上,除开鼻钱之外,或者说除开贝壳这种钱币之外。

    世界上不管是以齐国为代表的的刀币,或者是以晋国为代表的的布币,亦或是以秦国为代表的的半两。

    这些东西本身就是货物,是劳动工具。

    比如这个时候的齐国刀币。

    此时的齐法化,只要是打磨了刀刃之后,就是一把小刀。

    甚至,就连刀柄那里,还是一个空心的环状,就像是后世的砍刀手柄一样,只要是插了一根木棍进去,就是一把刀具。

    这刀币,正是生产工具,因此,才具有了衡量货物价值的意义。

    布币一样如此的。

    布币就像是一个倒置的凹形,在平底的那一面,有一个突出的把柄,这把柄,此时一样是空心的环,只要插了把柄进去,就是一面用来挖地的小铲子。

    甚至就连秦国的半两,一样是劳动工具。

    世间本无钱币,所有钱币的前身,本就是用来中转衡量货物价值的东西。

    这刀、铲都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是以也就被当做了衡量货物价值的货币了。

    但是,天下诸国大都是以劳动工具作为衡量货物的钱财的。

    只有秦国等少数几个国家例外。

    他们衡量货物的中转价值的东西,却是美丽漂亮的贝壳。

    甚至,等到用青铜制品,代替贝壳衡量货物价值的时候,楚人却一样是仿照着贝壳的模样,制作了铜制贝币。

    这种并无实际作用的铜制贝币,却是成为了楚国等的法定货币。

    这大概就是天下诸国皆知楚人多“浪漫”的原因了。

    早期的鼻钱,原本是没有空洞的,许是因为不方便携带的原因,是以到了后来,楚国再发行的鼻钱,就有了一个小孔,用来穿系绳索。

    而用来表示鼻钱一串的词汇叫做“朋”。

    饭博士不知道如何用鼻钱来衡量这一餐饭——

    浪漫的楚人,制造的鼻钱规格实在是太多了!

    “东家,这鼻钱,该收几枚啊?”

    饭博士低声对着那士人告罪一声,却是拿起了一枚鼻钱,朝着驿臣走去。

    田野本来正在吃饭,见到那男子虽然一身的儒衫,这让他很是不喜,但是,这男子给他的感觉,却是让他觉得这厮该是一个劲敌。

    他隐藏在儒衫下的胳膊,撑得儒衫圆滚滚的,乍一看,就知道这厮是一员猛将。

    田野不愿意多事,是以,只是看了一阵,就继续吃喝起来。

    那驿臣拿起鼻钱掂量几下,开口道:“这是六铢钱,若是客官以这个鼻钱来支付,需要付三十二枚。”

    铢乃是唐代以前的重量单位。

    一斤十六两,一两24铢,一铢十圭。

    选取黍米均匀者,百粒为铢,十粒为圭。

    那男子听闻了驿臣的话语之后,微微有点差异。

    他开口道:“我从楚国过来,这些吃食,只需要25枚六铢鼻钱就可以了,怎么到了蔡国,却是涨了这么多?”

    他啪的一声,将长剑放在桌子上:“莫非店家欺负某语生不成?”

    他是鲁人,虽然说得一口流利的雅音,但是,这店家怕是听出了他的口音。

    毕竟齐鲁那边的人,他们一说话,就会被人就听出来是哪里人了。

    他们那边的人们,喜欢将舌头僵直了说话。

    自家夫子招收的那些列国弟子,只要是一听他们说话,就会开玩笑,问他们是不是嘴里含蛋了,怎的这话语总是喜欢大舌头?

    他的雅音虽然流利,但是,这话语却总是喜欢直舌头,这是一个自小养成的习惯了。

    驿臣摇头轻笑。

    “客官说的哪里话,开店做客,自然是接待天下之人,小店哪里敢欺生哟!”

    莫说他本来就不会这么做了,就算是想做,但是人田氏子还在店里呢!

    他难道要让人田氏子像上面说了他的坏话?

    进店的这个男子,却是后世的七十二贤之一,孔门十哲之一子路。

    他刚刚从楚国赶回来,还来不及去见自己的老师呢!

    他本是鲁国贵族,虽然家族败落了,但是,却也是一个富裕人家。

    正因为这样,是以他能文能武。

    只不过有感于祖先荣华富贵,而他只能所在乡间,做了一个寻常的富家翁,是以子路就寻求光耀自家的办法。

    早年的时候,子路在少正卯处求学,适逢孔子也开始讲学,是以子路听取了孔子的讲学,却是发现正是符合他的期待。

    相对于宣扬法家那一套的少正卯,孔子这宣扬百姓安心做百姓,贵族生来就是贵族,讲百姓需要遵守自己的礼(地位),士族需要遵守自己的礼,宣扬恢复周礼,实行周王初封时候的那一套……

    实际上宣扬周礼,宣扬井田制,根底上也就是不同阶层的人,都遵守自己的礼节,不能底层干了上层的事情。

    换句话说,这周礼,却是要阶级固定化。

    这样的一套说辞,自然是深得子路这样的没落士族的心!

    孔子弟子很多,但是真正的野人出身者,却是很少很少,其他的大都是没落的士人子弟。

    子路出自季氏旁支,而季氏,却是鲁国的公族,朝前几代,祖上可是鲁侯。

    正因为祖先的荣光,与现实激烈的碰撞,再遇上了孔子这样的思想,自然就擦出了炙热的火花。

    子路能文能武,武艺更是高强,在认识孔子之前,却是地方一霸。

    当然欺男霸女,为祸乡里这种事,子路却是没做过的,但是打架斗殴,寻衅滋事,却是家常便饭。

    那个时候,孔子在鲁国做官,而成长起来之后的子路,却是因为季氏旁支的缘故,再加上自身的才华,使得成为了季孙氏的家宰。

    但是,这个时候正是天下诸侯兼并,互相征伐不休的时候。

    每个人的理想都是会变化的,随着自身实力的增强,每个人的理想,都会逐渐的变得不可企及。

    子路一样如此。

    因为所处高层的原因,他见到底层百姓流离失所,而天下诸子百家,却是没有一个巨子敢宣扬自己的学说就一定能终结这个乱世的。

    只有孔夫子。

    是以,对于这个只是比他大了九岁的男人,子路悍然以季孙氏家宰的名分,拜了孔子为师。

    子路开始跟随着孔子,寻求安定天下的良策。

    后来孔子在鲁国遭受排挤,子路也跟着辞去了家宰的职务。

    要知道当年的阳虎,就是在这样一个位置上,执掌了整个鲁国的朝政的!

    子路能够悍然辞去了这个位置,由此足见此人的济世之心。

    只是跟随在孔子身边的弟子虽然众多,可是,真正有本领者,却是稀缺。

    更多的却是想要在老夫子处镀金,然后谋求了一个更好的出路之人。

    这些人自身不事生产,偏生整天拿着孔子的说辞,来说教别人,偏生这群人又很是抱团。

    自从出了卫国之后,因为没有了进项,是以子路先后在卫国等地为官。

    他的官俸,都拿来作为孔子师徒的花费了。

    偏生那些人还要指责他们是武夫,还要说他们违背了儒生的要义。

    这一次,先生被困陈蔡之间,一众儒生束手无策。、

    伴随着先生流浪诸国的时间越久,跟随在他身边那些有本事的弟子,去别处做官的就越来越多。

    先生离开卫国已经许久了,现今身边,也就剩下寥寥三两人能打的。

    眼见先生被困,那些只会叽叽喳喳的酸儒,就只剩下哭唧唧,子路只得再次站出来,已经是近五十高龄的他,远行楚国,像叶公求救。

    等得到了确切的消息之后,子路心急如焚,不愿意跟随楚人行动,先行返回了这里。

    此地距离南坛湖还有一日的脚程,子路决定吃点饭,等下才好一口气赶回去。

    ……

    听闻驿臣的话语,子路摸了摸口袋里剩下的最后一串鼻钱。

    这一串只有一百枚。

    他已经计算好了,自己吃了25枚,还剩下75个鼻钱,正好够购买一石栗米。

    这些吃食,正好够先生他们坚持到楚人到来了。

    哪知道,这黑心的店家,竟然乘机涨价!

    汝母婢!

    子路嘴角抽搐几下,若不是怕惹祸之后给先生招来不快,他早就打死眼前这个奸商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