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八章我们走在大路上(二)(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不可能的事情。因此,很多有志于竞争首相位置的大佬,都千方百计的想要干出一些成绩出来,当然,这些成绩必须得到皇上的认可。

    还过一年,首相申时行的第一个任期就要结束了,按照大明的惯例,首相的每个任期走五年,可以连任三届。其中一个最大的考核标准就是政绩。毕竟有《大明考成法》在那里监督,这可是悬在文官头上的达摩斯利剑。

    一般来说,首相只要不出现重大失误,为了维持政权的稳定,皇帝不会轻易更换首相人选的。但如果政策上有重大失误,或者出现了民乱这样的案件,首相是会被要求引疚辞职的。申时行执政的这一个任期里首先是北美出现了金山民乱,不过说起来还情有可原,毕竟是鞭长莫及,朝廷主要是委托北美总督府管辖。

    但万历五年即1572年8月23日四川发生的一个轰动全国的大案,一下子把申时行顶到了风口浪尖。这件大案的过程是这样的:主犯姚文元是宜宾当地姚氏中族的族长。从正德四十四年开始,姚家就以姚氏商行为掩护演了一大批打手,以商养黑、以黑护商。

    姚家通过巧取豪夺、私挖滥采的方式涉足当地水泥、煤矿、桑蚕等行业,姚家的势力和经济实力得以迅猛发展;姚家在县衙担任县尉的姚文元主要负责以暴力手段排挤打击竞争对手,以黑护商;而举人出生的姚孟源则负责与个衙门打交道,为姚氏宗族寻求非法帮助,已经成为了当地的一霸。

    而四川巡抚曾明全与姚孟源乃大学同学,正是在他的包庇和纵容,姚家才会变得如此的嚣张,盘踞在宜宾称王称霸六七年,当地的老百姓敢怒不敢言。廉政公署接到举报,查处这件案件后,整个四川官场有三十六名官员涉案,涉案的非法所得竟然超过十亿龙元。

    更让朝廷惊讶的是,姚家竟然眷养了三百六十九名打手,这些人不仅配备了火枪和炸药,涉及的人命案竟然多达三十多起,这其中甚至包括当地的廉政官员,这也可以看出姚家有多么的嚣张。这简直是要造反的节奏啊!

    这件案子立刻引起了万历皇帝和总理申时行的重视。于是,廉政公署配合锦衣卫、东厂在全国的大彻查。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1574年初截止到现在,一年多来,全周共侦办不法宗族势力六十一个、非法社团201个,破获刑事案件7620件、7151人。

    自从查抄非法宗族势力启动以来,全国共查处作恶多端的宗族势力3291个、涉恶犯罪10418起,破获刑事案件364309件、410974人;全国打掉资产在亿元以上的涉黑企业453个、资产高达308亿元,全国1887名公务员以及官员成为了这些宗族势力的保护伞,因此而锒铛入狱。

    一系列的大案要案接连发生,首相申时行也因此成为了御史和言官的攻讦对象,这段日子一直被架在火上烤,要求首相辞职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而一些想要取而代之的人也蠢蠢欲动。这其中就包括出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预机务的张四维。

    ……

    张四维今天窝了一肚子火,从总理府回到家来,更过衣后,管家张顺请他用晚膳,可他胃口全无,只让张顺吩咐厨下调了一碗蜜汁兰花膏给他服用,自己闷坐在书房里,还在想着下午自己与申时行的争吵。

    事情的缘由很简单,为了拉动内需,国家通过售买国债的方式在大明各地进行基础建设投资,户部、工部从中得到了最大的好处,而礼部这个清水衙门也很想从中分一块蛋糕。张四维本身就觊觎首相的位置,想要取而代之。

    但如果没有政绩让皇上看到,想要上位那是难上加难。在他看来,当今皇上虽然英明神武,但有些好大喜功,也比较讲究享受。而且这位皇上跟皇后并没有什么感情,又特别宠爱郑妃,皇后虽然生了皇长子朱常洛,但他由于是早产儿,生下来就身体羸弱,并不是一个合适的继承人。因此,皇长子今年虽然二十多岁了,万历皇帝却迟迟没有加封他为太子。

    皇次子朱常溆乃郑淑妃所生,虽然才四岁,却活泼可爱,深得皇帝的喜爱。基于以上分析,张四维决心投石问路向皇上表示忠心,他上书皇帝,请万历皇帝早立储君,然后极力推荐皇次子朱常溆,以博得皇帝的欢心。

    万历皇帝收到这份奏折以后,并没有表态,也没有驳回。看来很有成功的希望。他自以为摸准了皇上的心思,暗自高兴之余,又开始琢磨更大的行动,为自己加分。然而,今天他却被首相申时行叫到总理府,并严厉斥责他违反《大明宪法》中的皇位继承法,开了很不好的一个先例。

    申时行强调:一旦这件事情得逞,必然会为大明的皇位传承埋下了祸根,将来很可能导致其他的皇子争储,导致内乱,从而破坏大明国泰民安的大好局面。他张四维必将成为大明的罪人。一席话,把张四维说的面红耳赤,只能老老实实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才让申时行放了他一马。

    张四维入阁之前,他本来也是一个敢作敢为说一不二的干臣,他年纪比申时行要大。但是,他那几刷子比起申时行的行事老道来说,却是小巫见大巫。加之,自从宪政改革以后,朝廷是总理负责制。任何人入阁的都是“随元辅入阁办事”,已注定了他的身份就是随班,张四维审时度势,便将自己的政见主张尽行收起,总之,一切唯申时行马首是瞻。

    隐忍了这么久,几年下来,他在士林中的形象竟完全改变,官场中无论是清流还是循例,两样人都视他为庸碌之辈。除了在申时行面前藏拙,唯唯诺诺,对郑淑妃也是百般巴结。他知道得罪了这位娘娘就是得罪了皇上。

    但自从国内连续爆发大案要案,申时行的执政政绩蒙上的污点以后,他的心态渐渐有了一些变化。他认为取而代之的时机来了,立皇太子不过是他投石问路的一种手段,他后面还憋着大招没有使出来呢。总理是由皇上任命的,他要想取得皇上的信任,就必须有所表现,也就是说,要让皇上看到他与申时行的不同之处。

    正在张四维独自待在书房里如坐针毡,浮想联翩之时,忽见管家张顺推门进来,上前禀道:“老爷,李植御史大人到了。”

    “啊!”张四维迷瞪瞪地揉揉眼睛,刚起身准备到客堂相见,转念一想,忽又改变主意,对张顺吩咐道,“你将他领到书房来。”

    没过去多久,张顺领了一个身穿五品白鹇官服的中年官员进来。只见他瘦得一根竹篙似的,小眼睛,塌鼻梁,高颧骨尖下巴。这副长相实在不敢恭维。说实话,倒像是京城当铺里那些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朝奉。

    他便是在都察院供职的监察御史李植。李植一进门,立忙恭恭敬敬,把官袍下摆一撩双膝一弯跪了下去,口中大声禀道:“门生李植叩见座主大人。”

    张四维脸上带着和蔼的笑容,亲热说道:“不必多礼,快快起来,张顺,给李植看座。”

    李植半边屁股坐在椅子上,一副奉事唯谨的样子。他是正德四十年的进士,那一年会试的主考官是吕调阳,副主考使是张四维。吕调阳正德四十二年病逝,这一年的进士便都奉张四维为座主。

    根据大明帝国的惯例,总理有负责组阁的权利。如今朝廷三品以上的官员,十之八九都是总理申时行亲自诠选。张四维虽然当了次辅,这些当道大臣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肯听从他的调遣,毕竟组阁是总理的权利,虽然提名必须获得皇帝的批准,但一般皇帝不会在这种事情上为难自己任命的总理。毕竟政通人和才是政府执政的基础。不过每一名老官僚手下都会有一群人形成一个小小的利益集团。

    比如张四维的门生中,就有不少人聚集在他的麾下,这很正常,皇帝也乐见其成。有位老人家说的好:党内无派,千奇百怪,放在这时代也是真理!这李植便是最得张四维信任的门生其中之一。李植虽然长得丑,但属于那种一按浑身都有消息儿的人,一肚子鬼点子多似天上繁星。

    因此,他就格外得到张四维的青睐,逢有难以决断的事,张四维便会将他找来商量。此时,待张顺退出把书房门掩上,张四维便一改座主的尊严,迫不及待地说:“李植,知道老夫为何召你来吗?”

    李植眨了眨两只小眼睛,小心翼翼地问道:“听说老大人被申总理下午叫到总理府训斥了一顿,不知可有此事?”李植知道此事,张四维倒不觉得惊奇,还是随口问了一句:“你听谁说的?”

    “黄际。”

    “哦,难怪,这件事还有多少人知道?”

    “除了内阁成员,恐怕知道的人不会很多。申总理并不想把这件事传扬出去。这对谁都不好!”

    “嗯,你说的有道理。”

    黄际是张四维的书办,跟李植的关系不错,两个人又是隔壁邻舍,透露给李植听也不奇怪。张四维今天郁了一肚子的闷气,终于找到一个人一吐为快,于是将下午在值房里发生的事备细说了。

    李植一听,缩脖儿一笑,说道:“座主大人,其实如今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句话,如今正好用在您的身上。”

    “此话怎讲?”张四维不解地问。

    “大人当了四年次辅,却一直装聋作哑,唯总理之命是从。现在舆情汹汹,申总理当政期间,出了这么多乱子,人人都看得出来,申总理的首相之位岌岌可危。如今想要上位的人举不胜举,不过真正合适的人就那么几个。这时候正是您惊雷劈空利剑出鞘之时。”李植云山雾罩的答道。

    张四维眉毛一蹙,回道:“瞧你兴抖抖的样子,说话高一句低一句不着边际。什么利剑出鞘?”

    见到张四维不悦,李植赶紧挪正了座儿,再不敢吊儿郎当打野岔,而是敛了笑容一本正经言道:“依卑职猜测,眼下皇上并非没有立皇次子为储君之意,只是皇次子年纪尚幼,况且没有从军的经历,并不具备担任太子的资格,所以卑职认为现在提出来,尚且为之尚早。不过大人的心意,皇上应该是领会到了。”

    “你怎么会这样想,有何依据?”张四维问。

    “大人还记得万历元年,申总理臣请皇上立储之事吗?“李植舔了舔嘴唇问道,然后又自问自答说,”皇上当时给出的理由就是,皇长子没有从军的经历,因此否决了申总理的提案。两年前皇长子虽然从了军,如今还在服役期间。但所有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这位皇长子根本受不了军中的训练,没有一项能够通过考核。所有的事情都只是走走过场罢了。“

    说到这里,李植舔呐舔嘴唇,继续说道:”皇长子今年已经二十六岁了,皇上却迟迟不肯立储,就很说明问题。咱们这位皇上已经埋下了伏笔,他在等着皇次子长大呢!时机到了,皇上也需要一位大臣将这件事摆上桌面。其实您并不亏,虽然被首相训斥,但在皇帝那里绝对是加了分的,皇上心中有数,对您是百利而无一害。”

    张四维觉得李植的话的确有些道理,说道:“不过这也不能保证老夫能够取而代之呀!毕竟皇次子今年才四岁,等到他成年还是十几年以后的事情呢?礼部毕竟是个清水衙门,拿不出像样的政绩,想要上位,并非简单的事情呀。”

    “这就是症结所在!想要出政绩其实并非难事。”李植两道稀疏的眉毛一阵颤动,身子朝前一俯,觑着张四维,神秘兮兮地说,“据说皇上这些年经常去承德游猎,每次都只带郑淑妃伴驾,虽然住着民房,却一住就是一个月。大人,这里头的奥妙,叫人不得不深思啊!”

    “你是说……”

    (未完待续)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