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清官难断家务事(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今天的成就,是她亲手培养出来的,交给别人照顾,她不放心。

    那女人走了就走了呗!只要儿子在,天就塌不下来。海母始终就这样认为儿子是她的,谁也夺不走!哪怕是儿媳妇。

    海瑞依然像孩提时一样睡得那样香甜。世人常以为至阳至刚之人和旁人不同的是,处变不惊,临危不乱,宁折不弯。殊不知至阳至刚之人较之常人最大不同的是心地坦荡,不受缠绕。海瑞就是这样的人。即使处在这种困境,该吃饭还吃饭,该睡觉便睡觉。仿佛若“枕戈待旦”者,并非拿着枪睁眼坐待天明,而是心如空城,哪怕是枕着一颗炸弹也安然睡了。

    海瑞几十年侍母之寝也是这样。母亲未睡自己便悉心照料,母亲睡了,自己便心安入睡。他哪里知道,多少个夜晚,就在自己沉睡之后,母亲总是这样坐在自己身边,关照着他,等到天要亮时,再睡到床上去。

    所谓侍母,其实是“母侍”罢了。天又快要亮了。海母也到了要从盹睡中上床了。儿子尚在沉睡,便轻轻站起,撩开帐门爬上了床。看了一眼窗外那间卧室,轻叹一声。这才合上了眼睛……

    跟平日里一样,海瑞早早的就来到了公事房,跟往常一样,文书送来一大摞需要他审批的文件,自己泡好一杯茶。海瑞就伸手去拿文件,今天第一份文件居然是扬州法院送来的一份公函,他有些奇怪,打开一看,顿时愣住了。

    里面竟然是扬州法院的传票,他的妻子起诉离婚。也许有人说的对不在沉默中沉沦,就在沉默中爆发。海瑞的妻子去了扬州,在平安公主的关照下,海妻凭着自己的学识参加公务员考试,成为了扬州女校的教师。

    海瑞的离婚案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也引起了全社会的争议,海瑞一时间也成了风口浪尖上的人物。他的做法也引起了关于孝顺的大讨论,不过整个社会舆论还是比较同情海妻的遭遇,觉得她的婆婆有些过分。

    终究,这场官司没有赢家,这也是一场悲剧。夫妻俩离婚了!在舆论的压力下,一个终生未娶,一个终身未嫁。两个人一辈子就这样被耽误了。海家终究是绝了嗣。

    没有人否认海瑞是个清官,但离婚无疑是他一生中的污点。至少在那些女人心目中这男人不可理喻。也有不少人同情海瑞的遭遇,只是感叹他清官难断家务事!不过这件事也带来了一个好处,那些对媳妇过于刻薄的婆婆收敛了很多,没有人会愿意上头条新闻。

    ……

    齐王穿越到这个世界足足六十年了!工业革命前后五十年,大明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二十倍,棉纺厂工人生产率高于手纺工人三百倍;到了十六世纪中叶,大明帝国的煤产量、棉花加工量都相当于世界的;大明帝国的工业产值占整个世界的,进出口贸易占,铁路超过十一万公里,上海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大明获得了世界工厂的称号,无可争议的成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也是历史上第一个日不落帝国。

    工业革命后,农业在大明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到,农村人口在全国人口中的比重从十六世纪的下降到年的,年仅占,到十七世纪初,城市人口已超过全国总人口的,大明帝国已从一个传统农业国变成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工业国。

    由于齐王主导的这场工业革命,是以国家资本主义为主、是有资本为辅的工业革命,采取的是徐徐推进的办法。所以整个变革过程总体上是温和的,再加上朱厚炜后世的经验,他有针对性的一些政策的提前出台,避开了很多陷阱。

    总之,社会没有经历像原时空英国工业革命一样那种血腥的“光荣革命”,同时也给民营资本巨大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投资环境,也保障了底层老百姓的利益。总体上,至正德年间开始,大明帝国就没有出现过重大的社会动荡事件,对外战争也是节节胜利。

    齐王曾经说过“权威的合理化和权力的集中,不仅对于统一是必要的,而且对于进步也是必要的。权力的集中对于铲除旧秩序,摧毁封建特权和封建束缚,并为新社会集团的崛起和新的经济活动的发展都是必要的。”正因为如此,在他的”大一统”思想指导下,大明官员兴奋的一条原则是要想国家进步,就必须实行权力集中。

    大明工业革命后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首先影响到的自然是东亚地区,朝鲜和瀛州影响最大,由于这两个地方都紧挨着工业化程度最高的东北地区,因此受到的冲击是最大的,到了世纪年代末,这两个地方也有了一定的工业基础。

    跟过去上千年一样,这两个地区依旧是全方位向华夏学习,包括制度上也基本上是照搬。和原时空不同,在齐王的操弄下,没有了天皇的日本分裂为七个大小不一的小国,也全部获得了大明的承认,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

    整个东亚地区其实已经形成了一个经济共同体,您使用的货币都一样,全部都是大明的龙元,这些国家也曾经自己发行过货币,但是根本得不到本国人民的认可,加上大明的龙元一直非常坚挺,因此,这八个国家最终放弃了自己发行货币的权利。

    到了十六世纪下半叶,整个亚洲包括南亚次大陆已经诞生了一百多个国家,也或多或少有了一定的工业基础。这一百多个国家逐渐和大明的经济融为一体,整个亚洲包括美洲大陆的一部分地区逐步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经济圈,这是一个亚洲的时代。

    也许是情场失意,官场得意吧!第二年,海瑞终于迎来了仕途最重大的一次转折,终于离开了武昌这个伤心地。说起来也是机缘巧合,这一年正好是陆光祖就任吏部文选郎中,执掌全国的文官任免。

    为什么说是巧合呢?有句话说的好,是金子总会闪光的!在原来的时空,陆光祖是明朝中后期最著名的吏部官,历任验封、考功、文选等多个吏部清吏司的郎中,后又历经太常少卿、太常寺卿、大理寺卿、工部侍郎、南京工部尚书、南京刑部尚书、南京吏部尚书、刑部尚书等职,最终回到北京任吏部尚书直至退休。

    陆光祖长期掌管人事,栽培了晚明许多重臣,同时又敢于坚持原则,在原本的历史上以封还明神宗违规让赵志皋、张位入阁的特旨著称,被誉为晚明名臣。巧合就巧合在本时空,陆光祖同样也被总理胡宗宪看中,提拔到吏部文选郎中这个关键的位置,负责中层官员的提拔。和原来的时空一样,陆光祖早闻海瑞大名,很欣赏他清廉的作风。当了文选郎中第一件事就是将海瑞提拔为户部主事。

    六部主事是京官的骨干,主要作为二甲进士的初授官,三甲进士一般都很难得授,海瑞一个功名只是举人的官员,还在离婚这件事上受到争议的情况下,由从七品州判官突然提拔为正六品主事,岂非天恩浩荡?于是海瑞思报国恩,也要干点惊天动地的大事,那还能是啥?只能是把矛头直接对准当今皇帝陛下咯。

    海瑞到了京城,先去户部报到,然后不是急着去钱粮胡同(户部衙门)的新办公室上班,而是到通政司递交了他精心撰写了许久的《弘扬民族文化疏》。海瑞用百家争呜百花齐放这八八个字为标题,写下了关于教育缺失方面的问题。他认为如今过分崇尚新学,把老祖宗的学问过分边缘化的问题。

    这篇文章很快就发表在《大明日报》内参版的头版头条位置上。如今国内欣欣向荣,朝野上下确实非常高兴,一时天下称颂奏疏不断,突然冒出这么一篇针对国民教育缺失方面直接进行强烈抨击的文章,显得相当刺眼。

    百家争呜百花齐这篇文章在大明文化界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这个时代正是理科之风日盛的时候,四书五经基本上都被边缘化了,在公务员考试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弱,提拔起来的官员功利性也越来越强,为了利益,甚至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但也有很多大学问家在反思,中华传统文化是否真的一无事处?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中华文华有着系统深厚的根基,只是这种声音随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兴起,而被主流政治所压制。海瑞向来是不出手则矣,出手必是一套组合拳,他在等到自己这篇文章的反响后,立即又写了一篇评论关孔子词《猗兰操》的论文。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不采而佩,于兰何伤。今天之旋,其曷为然。我行四方,以日以年。雪霜贸贸,荠麦之茂。子如不伤,我不尔觏。荠麦之茂,荠麦之有。君子之伤,君子之守。

    他认为现在的读书人既应该学好数理化,提高专业知识,还应该坚持心志和操守,保持优良的品德,积极上进。让圣明的君主给自己有施展抱负,为国家鞠躬尽瘁的机会。他认为如今的官员只是为了做官而做官,丧失了理想信念,这是非常危险的。

    他分析说如今大明地大物博,国土分散,国家更应该强调大一统的思想,否则时间长了,如果遇到变故,大明就有分裂的危险。文章中他极力推崇韩愈的思想,韩愈其人在政治上,坚持大一统。反对藩镇割据。在思想上。崇奉儒学,力排佛老,同时宣扬天命论,认为“天”能赏善罚恶。

    人只能顺应和服从天命。他的这种有神论思想,适应了巩固皇权统治的需要。在文学上,韩愈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主张文以载道,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开辟了唐宋以来古文的展道路。

    因此海瑞建议将韩文公的四篇杂说分别为《龙说》、《医说》、《崔山君传》、《马说》纳入到小学课本里。同时建议纳入课本的还有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等等一些诗。韩愈是唐宋八大家的源起者。可以说宋代其余几位大家都是受了韩愈的影响。海瑞这时把韩愈捧出来,最兴奋的还是越来越边缘化的儒家学者。

    海瑞选择韩愈也恰到好处,韩愈不但是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改革家,更是一位谏诤忠臣,在华夏历史上他是第一位以单字“文”为谥号的大臣,历史上以文字谥号的也只有五位。韩文公一立,谁还敢在提程朱理学那套存天理灭人欲的东西。

    儒家同样就有了新机遇,可以打破过去文化思想上的枷锁,兼容并蓄,去其糟粕,留其精华。他建议大明应该加强儒家文化的教育,他还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就是弘扬《国学》,他恳请朝廷将来不管是科举还是公务员考试,必须提高《国学》的部分。

    一句话,海瑞觉得王阳明的心学远远不够满足现在大明的需要,他要搞一次大明的文艺复兴运动,提高民族的素质。

    他这篇文章引起了齐王朱厚炜的重视,对于这一点朱厚炜倒是深有体会,后世很多人的确信仰唯物主义。不信鬼神,人民只享今生不修来世,行事无所顾及,一切向钱看,笑贫不笑娼,社会道德冷漠得另人指,做件好事都要提心跳胆。想扶个摔倒在地的人,都要先用手机先拍下个视频,否则被人讹上了自己就亏大了。人与人之间没有了任何的信任。

    海瑞正是看到了如今社会上这种苗头,他认为现在的情况非常危险,必须加以纠正。他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类似的情况,一是没有了儒家道德准则上的约束,二是人们对神明失去了敬畏之心。

    虽然不敢完全苟同海瑞的观点,很明显,除了弘扬正能量,这里面还夹带着一些私货,海瑞文中隐约可以看出,有为自己和他母亲的行为有辩护的意思。尽管如此,朱厚炜还是意识到以前自己想当然了!治理一个国家不能、也不可能什么事都有法可依,真要是那样的话,社会就不停的立法,越立法就要越细分,一旦法律产生矛盾。就会变成作法自缚。

    总之,法律难免是会有漏洞的,法律有一个基本的先天缺陷那就是公平,法律是为了公平而出现的,可绝对公平的法律却是不可能出现的。儒家的文化中的确有些糟粕,但大部分内容还是很有用的。如何留其精华,去其糟粕?这需要考验执政者的智慧。

    不过,朱厚炜并不打算出面干预这件事情的发展,他很想看看这个时代的精英们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同时,他也想看看自己的儿子将有怎样的表现?

    (未完待续)

    。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