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为缘人间几轮回(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里祭过一次陵。皇上亲祭了太宗的长陵与孝宗的泰陵。余下四陵由皇上指定四名大臣代为祭扫。当时胡宗宪有幸代皇上祭扫的是宪宗朱见深的茂陵。<r />

    <r />

    这是正德皇帝给予他的殊荣,让很多在场的官员非常羡慕。就在那次祭陵中,武宗也亲自定下了自己百年之后的陵寝之地。一晃八年过去了,山川依旧,人事全非。当年主持春季山陵大祭,把他从微末亲自简拔起来的武宗皇帝,如今也已作古大半年了。想到正德皇帝的知遇之恩,胡宗宪不觉抚髯长叹,洒然泪下。<r />

    <r />

    在感恩殿稍事休息,胡宗宪就在李春芳和孔祥熙的陪同下,乘板舆到了修建康陵的工地。太宗皇帝朱棣的长陵正好在天寿山与大红门之间的中轴线上,左右皆是历代陵寝。正在修建的武宗皇帝的康陵与永陵隔谷相对,正好对着虎山,规模和气势竟不亚于永乐皇帝的灵寝,甚至隐隐有些超出。<r />

    <r />

    据说这是齐王下的命令,齐王说不这样无法显出正德皇帝的丰功伟绩,据说他还在为武宗亲自立传,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兄弟俩的感情之深。当初礼部和钦天监两家主持为武宗选择“吉壤”时,也拿了几处方案,正德皇帝一下子就看中了现在这块地方。他说:“百年之后与先帝父皇比邻而寝,朕心大慰。”正德皇帝说这句话时,胡宗宪正好侍立在侧。如今声音犹在耳畔,当时的情形还历历在目。<r />

    <r />

    胡宗宪做事非常认真,在康陵工地上整整转了一天,又听了李春芳与孔祥熙两人以及施工人员的汇报,检查了所有的施工记录,胡宗宪心中有了底。按钦天监选定的日期,六月初六是武宗梓宫落土的吉日。到今天还有整整两个月,而康陵工程基本已接近尾声,最多只须一个月时间就可完全竣工。<r />

    <r />

    整整忙碌了一天,总算是把所有的地方都走访了一遍,没有查到什么纰漏。胡宗宪这才松了一口气。此时夕阳西下,四围郁郁苍苍的松树,在阳光的衬照下,翠色很是抢眼。解暑的清风,挟着不远处依山而下的泉声,悠悠传来,令人心旷神怡,忙了一天的胡宗宪便动了走一走的念头。<r />

    <r />

    于是踏上林间的石板道,朝德胜口村的方向走去。这德胜口村同康家庄村一样,原也是山中一个不小的村庄,因修建皇陵而尽数迁出,如今只留下一个地名。从一片林子中走出来,登上一处突兀的岩石,四下张望,胡宗宪突然发现紧挨着康陵边的密林间竟然有一座农家小院,这不由得他大感惊奇,什么人竟敢住在皇家陵园呢?于是,他好奇的向那边走去。<r />

    <r />

    胡宗宪蹑手蹑脚的走到大门口,向里面张望。小院虽然简陋,却非常雅致。空落落的院子里打扫的一尘不染。院子中间的榕树下的石桌旁,坐着一位老者。他形单只影,略显寂寥。这人背对他坐在那里,虽然是一个人,石桌上却摆了一壶酒两只酒杯。<r />

    <r />

    这个人虽然坐着,却也看得出来身材高大,一头白发用一根黄带子随意的扎着一个发髻,正在低头喃喃自语。胡宗宪心里砰砰乱跳,他已经认出来了,此人除了齐王殿下还有谁?不过他可不敢上前打扰,一时间进退两难。<r />

    <r />

    此刻,朱厚炜正看着远山有些出神,根本不知道有人来了。半晌,才自言自语道:“大哥啊!你这这样甩手走了,太不够义气啊!以后连个吵架的人都没有,活着也没啥意思。哎,你这个笨蛋,根本不知道你开创了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这是千年之大变局呀,可惜喽!你啥都不知道。”<r />

    <r />

    朱厚炜抬起头,换成正德皇帝的口气道:“可惜个啥,仙界美女如云,朕在这里快活着呢,谁稀罕还待在古代!”<r />

    <r />

    说到这,朱厚炜端起一杯酒,跟另一个杯子碰了一下,把另外一杯酒洒在地上,自己端起酒杯,然后一饮而尽。放下酒杯,又把两只酒杯斟满。哈哈一笑,又用自己的口气说道:“老大啊!你这个不负责任的家伙。小弟就知道你喜欢美女,到了那边肯定也是个高富帅。你到底是泡到了范冰冰?还是迪丽热巴?”说到这里,朱厚炜低声笑起来,笑了好一会才停下。<r />

    <r />

    院落中又变得静悄悄的,胡宗宪在外面听得心惊胆战,刚刚朱厚炜学正德皇帝的样子,实在是太像了。他听得毛骨悚然,忍不不住打了个激灵。定了定神。然后蹑手蹑脚的离开了大门,离开了这个小院,然后一路狂奔。<r />

    <r />

    门外的事情,朱厚炜没有一丝察觉。此刻,他拿起桌上的酒壶倒满一杯酒,对着康陵的方向举了一下酒杯,“好了!今天就和你聊到这里,你这混蛋!继续逍遥快活吧。好兄弟来世再会!”<r />

    <r />

    清风徐徐,夕阳西下。小院宛如十六年前朱厚照在这里养病时候的模样,只是少了那个需要他照顾的病人。<r />

    <r />

    ……<r />

    <r />

    天津,又被称作津门,在北京东南二百四十里。地当九河津要,路通各省舟车。南来数百万之漕,悉道经于此:舟楫之所式临,商贾之所萃集,五方人民之所杂处,皇华使者之所衔命以出,贤士大夫之所报命而还者,亦必由于是,实水陆之通衢,为畿辅之门户也。<r />

    <r />

    洪宪元年十月初三,一大早,整个天津城就变得热热闹闹,各条街道上,车流人流,川流不息,呈现出一片繁忙的景象。而此刻,天津南城门三十里外的塘沽东疆码头上,一艘从淡马锡返往于天津的远洋客轮刚刚靠岸,随着闸门的打开,大批的旅客正在下船,大包小包的显得有些忙乱。<r />

    <r />

    此刻,头等舱的一个客房里,一位三十出头的士子动作迅速的收拾好行李,跟在人流后面也匆匆的下了船。此人姓张名居正,字叔大,号太岳,幼名张白圭,1525年生于江陵县(荆州),正德三十八年(1547)二十三岁的张居正中二甲第九名进士,授庶吉士。<r />

    <r />

    列位没有看错,这位就是史上鼎鼎大名的张居正。不过在这个时空,此时他还只是个小人物,目前担任淡马锡海关总署署长,一个五品不大不小的官儿。这次他接到吏部调令,刚刚卸任,准备回京,等待安排的。<r />

    <r />

    张居正此人喜好游山玩水,天津是他第二次来,上次路过是前往淡马锡赴任,匆匆而过,没有来得及参观一下。这次不同,离吏部规定的报到日子还有一个星期,时间充裕。因此,他就打算在天津好好玩一下。现在交通方便,随时都有火车抵达北京,几个小时就足够了。<r />

    <r />

    张居正提着他的行李,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出了码头,就是一个巨大的停车场。随手叫了一台出租马车,不到半个时辰,张居正很快就进了城。找到专门接待官员的驿站宾馆,把官牌递过去,驿站工作人员很快就帮他安排好了房间。安顿下来后,张居正洗漱完了以后,换了一身干净的衣裳。他一点都不感到疲惫,躺在床上也睡不着。想了想,就出了宾馆,打算在附近走走,顺便吃点东西。<r />

    <r />

    宾馆在南城附近,门前就是鼓楼大街。天津鼓楼是天津卫的“三宗宝”之一,民谚说:“天津卫,三宗宝,鼓楼、炮台、铃铛阁。”算是本地的名胜古迹。鼓楼附近有一家“喜雨来”茶楼。“喜雨来”茶楼临街,市声喧闹。张居正一眼就看中了这个地方。他挑了靠窗的一张茶桌坐下,一边慢慢品茗吃些糕点,一边眺望楼窗外面的津门风光。<r />

    <r />

    进入视野的是距茶楼不远的鼓楼,楼居津城中央,四面穿心,通四大街。这个四向皆通的穴道系用青砖砌成。弘治年间(公元1493年左右),山东兵备副使刘福将原来的土城固以砖石,并于城中心十字街处建鼓楼。楼高三层,砖城木楼,楼基是砖砌的方形城墩台,四面设拱形穿心门洞,分别与东西南北四个城门相对应。鼓楼城台建有木结构重层歇山顶楼阁,上层楼内悬大钟一口,约两吨,铁铸,为唐宋制式。大钟当初是用以报时,以司晨昏,启毕城门,早晚共敲钟108响。钟声洪亮,声闻十余里,钟楼东面额题“声闻于天”,倒也确切。北面也有联:<r />

    <r />

    高敞快登临,看七十二沽往来帆影<r />

    <r />

    繁华谁唤醒,听一百八杵早晚钟声<r />

    <r />

    张居正颇欣赏这副对联的平中见奇,正赏玩之间,旁边一张茶桌的争吵,引起了他的注意。原因是先到那个茶客坐的桌子,原是当地一位阔少爷长年包用的。现在,他带着一伙朋友来喝茶,上了楼,发现座位已被人占了,就怒气冲天地兴师问罪起来。茶客听他出言不逊,便反唇相讥道:“这儿并不是你的豪门府第!茶楼的位子人人可坐。谁早来,就归谁坐。”<r />

    <r />

    这话没毛病啊!茶寮酒肆,乃公众休闲聚晤之所,讲的就是个先来后到,岂有强霸专座之理?张居正不禁颔首。哪知那阔少爷是个不讲理的。他一声怪啸,把宫缎夹袍的下摆一提,身子晃几晃,腆着胸脯道:“我这位子就不准别人坐,你给老子滚开!”<r />

    <r />

    “天底下哪有这样不讲理的人,还有没有王法?”茶客问道,端坐不动。<r />

    <r />

    “外乡人,你去天津卫问问,老子就是这儿的理、这儿的法!你滚不滚开?”<r />

    <r />

    “哼哼!癞蛤蟆打哈欠——好大的口气。我的确是外乡人,也算是见多识广。本人走遍天下,也没见过这么不讲理的人。本来好好说,还有的商量,既然你耍狠。我偏不让,你又怎地?”<r />

    <r />

    阔少爷不由分说,伸手就是一拳。哪知那茶客非等闲人物,一把截住他的拳头轻轻一推,阔少爷不提防,踉跄后退了好几步。<r />

    <r />

    “好小子!还是练家子,有两把刷子。怪不得这么横!本少爷今个得好好教训你,你才会知道咱天津卫的规矩。”那阔少爷吃了亏丢了面子,顿时恼羞成怒。猛一挥手,“上!”四位同伙如狼似虎围住对方,伸拳捋臂眼见准备动手群殴。<r />

    <r />

    张居正对这位茶客的凛然甚是敬佩,不由得多看了他几眼:此人年纪比自己年长,看上去四十不到的年纪。外穿一袭月竹布长衫,天青洋布裤子,足蹬青缎暗花半腰靴。特别是那靴底的样式引发了张居正的兴趣,那靴底颇厚,但靴尖是一道上挑的弧线,使鞋略像秦淮河的画舫,实际上是加强了靴的厚度。这是江浙一带样式,再加上他的身量和南方口音,此人莫不是南方人?<r />

    <r />

    那阔少爷虽然口气很大,但也不敢真个动手,只是嘴巴上嚷嚷着叫的凶,典型的嘴炮党。这也是这些年来,天津当地一些暴发户的特点,张居正见多识广,也就见怪不怪。双方正对峙着,茶博士赶了过来打躬作揖,劝双方休要伤了和气,然后对那位茶客道:“这位爷,请您多包涵,我另外再给爷安排一个雅座好不好?”说着,就把他往当中一张空桌上引。<r />

    <r />

    那茶客看不惯那阔少爷的做派,任那老板怎么说都不肯相让,道:“不可能。不靠窗咱不要,看不到天津卫的鼓楼。”<r />

    <r />

    眼见三方都不得色,张居正起身离座,上前冲茶客一揖,邀请道:“这位先生,我这里正好靠窗,何况饮茶以客少为贵,众则喧,喧则雅趣乏矣。独啜曰幽,二客曰胜,三四曰趣,五六曰泛……我不求幽,你我求个胜妙如何?”<r />

    <r />

    那茶客闻言大喜,立即起身走了过来:“聆教,聆教!先生请!”二人坐下,互道名姓。茶客姓殷名正茂,字养实,果然来自南直隶徽州。两人还用江南话对了几句,不禁哈哈大笑。<r />

    <r />

    张居正随即让茶博士换掉旧茶,用他带来的龙井茶,给殷正茂重新沏上一杯。茶香人亲,二人越谈越投机。一问之下,更加的亲近。原来殷正茂竟也是正德三十八年的进士,与张居正同榜,授行人。此前乃兵科给事中。这次是离京上任,迁吕宋按察使。<r />

    <r />

    听说殷正茂是京官外放,张居正心中一动,问道:“小弟在外游宦多年,在京城两眼一抹黑。不知朝堂现在是何风向,养实兄,可以指点一下小弟吗?“<r />

    <r />

    (未完待续)<r />

    <r />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