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神秘客的真面目(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汪直竞争的缘故,便听从了儿子徐海的建议,去香料群岛找一个没人的小岛找香料,有了稳定的货源不怕争不过汪直。

    有一次徐海无意中从战友口中得知了海图这件事情,知道有一副香料群岛的海图收藏在兵部,便告诉了自己的父亲。徐惟学听说后便动起了歪脑筋,他想,如果自己发大价钱买通兵部的某位书吏,偷偷复制出来,这不就是事半功倍吗?说给儿子听,徐海觉得这事靠谱,也极力赞成。于是徐惟学让徐海管理船队,自己带着陈东、叶麻两个老伙计和七万银元一路风尘仆仆去了北京城。

    到了北京城,这才发现两眼一抹黑,根本无从下手。他这么一个小地方出来的地痞无赖,哪有那么多见识,别说书吏,就连兵部衙门的杂役都没办法认识,一晃就过去了一个月,事情没有任何进展,可把他急坏了。

    这一天,徐惟学心中郁闷,便去了棋盘街附近的一家茶楼坐坐。

    坐了一会儿,便听到隔壁房间有嘈杂之声,徐惟学心中不快,便推开隔壁门一看,见两位少年公子正带着几人在推牌九,一时兴起便相邀玩了几局,没想到竟然输了不少钱,他无意中发现对方出老千,顿时勃然大怒,双方大打出手,徐惟学三人在海上拼搏了这么多年,个个都是好手。就这样把这两个公子揍了一顿,算是出了口恶气。还没高兴多久,三个人被抓进了锦衣卫。直到这时,徐惟学这才知道被自己打的人竟然是锦衣卫左都督钱宁的养子钱杰、钱靖,这下可闯了大祸了!

    钱宁,镇安人,锦衣卫官员。他本不姓钱,幼时寄鬻太监钱能而改姓钱。钱能死后,继任锦衣百户。其性狡诘猾巧,有“开左右弓”射箭之技,深为朱厚照所喜。再加上这家伙曾为朱厚照建豹房出力甚多,很得正德皇帝的信任。

    虽然十几年前,朱厚炜就曾经警告过正德皇帝不要重用钱宁,但正德皇帝根本就没放在心上。他是个什么性子,你越不想让他干,他愈发想去试试。机缘巧合下,生性狡猾的钱宁如同历史上一样步步高升,历升为指挥使,掌南镇抚司。他又累升为左都督,执掌锦衣卫事务,主管诏狱,

    太监佛保是正德皇帝的贴身太监,他卸任淡马锡镇守太监后,负责统领东厂侦缉事务,十分强横;而钱宁主管诏狱,势力最盛,外面将称之为“厂、卫”。以前这两人关系就好,主要是钱宁刻意奉承。如今两人一起共事,更是沆瀣一气,无恶不作。

    这两年,朱厚炜不在管事,少了约束的钱宁渐渐暴露了本性,常常利用手中的权利仗势欺人,借着皇帝的信任玩弄权术,越来越不可一世。

    司务林华、评事沈光大都因杖打拘捕校尉,被钱宁论奏,逮入锦衣卫监狱,沈光大被黜退,林华被降一级。锦衣卫千户王注和钱宁亲昵,他打人致死,员外郎刘秉鉴将此案抓得很急。钱宁将王注藏在家中,而嘱咐东厂揭发刑部别的事情。刑部尚书张子麟急忙登门向钱宁谢罪,立即放过王注,这才善罢甘休。从此以后,厂卫校卒到各部院汇报事情,称尚书张子麟之辈为老尊长。

    去年上半年,太仆寺少卿赵经当初以工部郎中身份监督乾清宫工程,吞没库金数十万,被锦衣卫查知,钱宁私自把这事按下。你这是相要挟,逼死了赵经。赵经死后,钱宁假装派遣校尉去治丧,逼迫赵经的妻子扶梓出殡,他的其他姬妾、家藏财物全被钱宁占有。

    又比如宦官廖堂镇守河南,他的弟弟锦衣卫指挥廖鹏肆意作恶,被巡抚邓庠弹劾,诏令将他降级安置。廖鹏害怕了,知道钱宁好色,便派他的爱妾暗中侍奉钱宁,钱宁花言巧语骗过正德皇帝,廖鹏才得以留任。以上种种,可见这家伙如今有多么的嚣张跋扈。

    正当徐惟学等人惴惴不安的时候,事情却发生了逆转,徐惟学三人虽然挨了一顿板子,却被人关进了一个城外的院落,被人软禁了起来。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钱宁听说齐王要回来了,有些心虚,他心念自己富贵已极,而自己仰仗的皇帝朱厚照无子,现在的皇太子是齐王的亲子,对他印象也不好,虽然没有表现出来。但他自己能感觉得到。尤其是齐王,只要朱厚炜在京主政,他就得老老实实夹起尾巴做人。因此,便想在海外找条后路以求自全。听说这徐惟学是大海商,钱宁就决定放他一马,为自己留条后路。徐惟学也是个懂事的人,赶紧送上孝敬,并说了自己的苦衷。

    钱宁收受了徐惟学的五万银元贿赂后,心中大悦。他不仅给了徐惟学一个锦衣卫的官职,还指点他如何弄到那份海图,这才有了今天焦安被讹诈的这件事。当然钱宁也没安什么好心,这样做除了可以从中谋取暴利以外,最大的目的就是控制这家公司。一旦情况不对,自己就溜到海外去避难。

    听完徐惟学的描述,看到他眉飞色舞的模样,李文昌却有一种不好的感觉。凭着某种直觉,他隐隐感觉到危险已经逼近。眼前这人粗鄙无文,大祸临头还自鸣得意,绝对不是可以共事的对象。因此他压住内心的烦躁,敷衍了几句,找了个由头,便匆匆告辞离去。

    ……

    正德十七年是会试之年,三月礼闱,内阁大臣和部院大臣皆在东阁读卷评点。出人意料,是科正德皇帝钦点阁臣梁储和翰林学士毛澄为考试官,没有启用焦芳所荐之人,保持了朝中两股势力的平衡。朝中的南北争议也因此平息了下来。

    大半个月过去了,齐王依然未归。据说是齐王座船在海上遇到风暴,船只严重受损,齐王已经停泊在夏威夷群岛瓦胡岛等待救援,可能要晚一段时间才会归来。

    评卷到三月二十八日才结束。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四月初一,正德皇帝突然召开阁部大臣会议,所议的议题保密。这一次还增加了军机处军情部门以及廉政公署的主管列席会议,这让人意识到朝廷发生了重大的事件。

    令人奇怪的是,正德皇帝的宠臣锦衣卫左都督钱宁这次却没有列席会议的资格,这越发让某些嗅觉灵敏的官员意识到了这次内阁会议不寻常。果不其然,很久没有出现在公众场合的老太监王玉突然奉旨参与会议,他择齐王奏疏之要诵读了一遍,主要内容就是齐王推动《权利法案》,对国家权力机关进行全面改革,说白了,他打算从现在开始,慢慢的把国家体制推向君主立宪的方向。

    这段日子朱厚炜一直通过电报,跟各地情报机构联系,尤其是对各地富商情况做了调查。从汪直的案子里引申出一系列的问题,朱厚炜闻到了一种危险的信号,那就是国内有一个阶层在慢慢的壮大,尤其是在江南,表现的特别明显。

    根据廉政公署报告,江南一些士大夫开始和一些财大气粗的富商勾结在一起,官商勾结,开始形成一种新的利益集团。如果不未雨绸缪,恐怕会开历史的倒车,演变成《盐法》诞生之前那种情况。这次他意识到,是体制出了问题,到了不得不改的时候了。

    自从朱厚炜在大明推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传统的农业经济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这一时期显著的特征是,随着海贸的发展,大明的纺织业在江南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也成就了一部分有远见的人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虽然现在的吏治比过去好了很多,但沈万山的前车之鉴让这些富商害怕失去财富,害怕成为下一个沈万山。

    为了自保,从弘治十五年开始,一些江南从事海贸富商,比如丝绸厂,棉纺厂的东家主动拿出大量的资金开始办学,一方面培养自己家中的子弟,另一方面,特意资助那些学习成绩不错的学子,培养双方的感情。经过十多年的坚持不懈,现在已经初见成效。这些学子中间有不少人成为了基层官员。在不知不觉中,朝廷官员里面有了这些大商人大资本家的代言人,可以想象不久以后,在朝堂上终将会有人替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

    因为这比种田赚的大,大量的农民开始进厂务工,进而为工商业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国内市场扩大了,财富也随之增加了,新的资本导致农村也逐渐产生并且随之出现了一个不断壮大的农业资产阶级。同时国内工场手工业也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大大加强了富裕阶层和新贵的势力。

    事实上,进入正德年间后,由于齐王设立军机处,皇帝手中的权力越来越集中,这科新君主的出现以及发展实际上为大明民族国家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这一时期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相对弱小,君主能够保护国内新经济的平稳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能够借助君主的力量抗衡旧的封建贵族势力并壮大自身的力量。在目前阶段,双方都有着共同的利益,目前还可以相安无事。

    但朱厚炜是穿越者,他想的更远。可以预料,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财富积累到一定的程度,量变肯定会发生质变。在资本和新贵力量壮大之后,一旦这些官员逐渐进入统治阶层的核心,原先在为统治而服务的内阁和军机处的新贵官员会逐渐重视自身的自由传统,不再将皇帝视为自己的代表和保护人,反而把皇帝当做阻碍自己发展的障碍。到那个时候,双方的矛盾将会愈发明显。

    资本是血腥的,资本家也是贪婪的!根据朱厚炜从后世带来的经验,他可是知道资本家为了达到目的,往往会不择手段。这些人很可能导致动乱,破坏政局稳定,他可不想看到自己好不容易扶植起来的大明帝国发生动乱。因而将这些年来工业革命的成果毁于一旦。

    事实证明,他的判断确实有依据。通过这段日子的调查,朱厚炜发现在江南已经出现了这样的苗头。军情司报告,在江南开始出现了一些由商贾和退休官员组成的读书会或者所谓的学社,他们并没有固定的章程和严密的组织,他们的政治态度和主张,往往是通过个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概括起来大致是强烈要求改变宦官乱政和特务政治的局面,主张“政事归于六部,公论付之言官”,使天下“欣欣望治”。这些言论,倒是和后世的东林党有些相似。也许他们成不了事,但绝对可能坏事。

    朱厚炜这个时候推出的《权利法案》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所编撰的《权利法案》包括两部分,其一是《大明帝国国民权利与自由宣言》,主要针对的是全体拥有大明国籍的国民。其二是《大明帝国皇位继承法》,明确规定了皇帝的权利和义务,以及正确的皇位传承的原则,当然这并非是宪法,但是这一系列法律文件将为将来的君主立宪制打下基础。

    文渊阁大会议室里,司礼太监王玉从头到尾,用尖利的嗓子将这两部法律的文稿全部读完,然后说“万岁爷请各位老先生斟酌以复。请!”做一手势,他就算完成了使命,下面是坐在一旁听各位大臣们的议论,以使回复皇上。

    首辅焦芳不动声色,他推了推架在鼻梁上的老花眼镜,这才翻开这两本法律文件的草案,轻咳一声,沉声说道“好了,齐王殿下的上疏大家都听明白了,王公公的话大家也听到了。刚刚司礼监也将这两部法律的草案分发到各位的手上,就请大家都议议吧。”

    梁储一头扎进会试里,不知所以。悄声问杨廷和“齐王这唱的哪一出啊?难不成齐王真要在全国推行四民平等,推行登莱的那一套。你瞧瞧,这第一部法律中的第一条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只有在公共利用上面才显出社会上的差别。这不就是登莱的那一套吗?”

    杨廷和悄声答道“事情没那么简单,恐怕是这位殿下在国内发现了不寻常的苗头,未雨绸缪罢了。说实话,我挺佩服这位殿下的,总比我们这些老东西看得远,你也好好看看吧。”

    “如果四民平等,那谁还愿意读书做官,都去做买卖算了。”梁储有些不满,“内阁当持立场,你与子充先生议过吗?”

    “子充兄个人的意思,是坚决不准。”杨廷和回答。

    梁储当然更关心杨廷和本人的态度“介夫先生的意思呢?”

    杨廷和含糊地说“叔厚兄,只怕是圣意难违,齐王提出的这份奏疏,恐怕只能稍作修改,咱们尽力而为吧,读书人还是要有些体面的,其实登莱的读书人地位也比较高,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

    “我明白了,”梁储点点头,“介夫先生是说,只要条款不太过分,我等也不必太过执着,尽量在能改的地方改动一下,对吧?”

    “这可是你说的,不代表我的意见!”杨廷和耸耸肩,叹了口气,说,“如今很多事情,老夫是越来越看不懂喽。走一步算一步吧!”

    (未完待续)

    。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