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风物常宜放眼量(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朱厚炜调侃道,见到儿子有些不好意思,话风一转又说道,“不过嘛,也不是所有的贪官都像赵绾这样。比如说,你前几天救的梅家父女的情况就完全是两码事了。你可能还不知道,这梅彪本是广东恩平的捕头,他是被人一路追杀,历尽了千辛万苦,才跑到京城来告御状的。”

    “呵!竟有此事?”朱载康惊讶的合不拢嘴。

    “没想到吧,这才是真正的官商勾结。恩平县盛产一种大理石,很受市场的欢迎。为了谋取暴利,县令罗毅与当地恶霸谭元青沆瀣一气,大肆毁林开山采石,而且影响了当地老百姓的生计。梅彪这个人非常正直,因为看不惯罗县令的所作所为,多次向上面举报,成了这伙人的眼中钉。罗县令和当地恶霸谭元青多次找人暗算他,在一次争斗过程中,梅彪打死了另一个恶霸苏青蛇,反被罗县令诬告关进了大牢,险些被谭元青灭口,所幸他的女儿把他从县牢里抢了出来,一路上玩命天涯,躲避追杀,不得已才跑到了京城。“

    说到这里,朱厚炜一拍案几,悠悠说道”你知道谭元青和苏青蛇究竟是什么人吗?他们是恩平和新兴的最大的两个家族,他们勾结贿赂罗县令和新兴县令严忠,无恶不作,肆意霸占矿山,欺压良善百姓,更有甚者,年前,谭元青还派人暗杀了前去调查的廉政公署官员,持械抢夺廉政公署卫兵的枪支,形同谋反!这样的贪官和恶霸地主,朝廷岂能容他?前两天,我已经发出电报,命令湖广总督欧阳必进派出湖南军分区武警部队,跨境平定新兴、恩平这些黑恶势力,恢复地方上的秩序。”

    朱载康听得入神,说道“父亲的意思是,贪官与贪官还是有不同的。”

    “不!昭阳县令赵绾和罗毅、严忠之流不同,赵绾虽然贪财,但还算不上贪官,他是想干一些实事的,只不过有一些不择手段。他好冒险,善于钻法律的漏洞捞好处。朝廷现在还没有明文规定官员的家属不允许参与工商活动,所以让他钻了个空子,朝廷也抓不住他的把柄。这种人只能够称作能吏或滑吏。虽然说有能力,但也有点滑不溜手,善于搞灰色经济。“

    “法无禁止即可为,”朱厚炜拿起桌上的《大明律令》说道,”这也提醒我们我们的法律还有很多漏洞,监管措施缺位。这就要求朝廷继续完善法律制度,杜绝以后有类似的情况发生。而罗毅、严忠就不同了,他们纯粹是为了一己之私,他与当地的土豪劣绅勾结,不仅充当这些恶霸的保护伞,还大肆敛财,祸害当地百姓。这才是真正的贪官。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贪官具有两面性,清官又何尝不是如此?”朱厚炜拿起河南官员的名册,指着几个名字说“你看看,这就是那些所谓的清官,又干了一些什么呢?的确,他们不贪污受贿,但他们也不干实事,成天的对酒当歌,举办文会,写一些酸文还自诩为名士。这些庸官只要治下不出事,就得过且过,还美其名曰无为而治。比贪官更可恶。“

    朱厚炜缓和了语气,看着若有所思的儿子,解释道”首先,这种官员治理地方,经济得不到发展,老百姓也得不到实惠。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地方会越来越穷,最后产生新的矛盾。朝廷发这么多俸禄给他们,难道是让他们无所作为的吗?其次,这些庸官观念落后,不愿意接受新生事物。最可恶的是,他们不仅自己甘于平庸,还带坏了地方官员的风气,对于想做些实事的官员不是嘲讽,就是打压,处处给人家使绊子,下套子。不仅自己做不了实事,还特别喜欢坏事。这些人的危害比贪官更甚!”

    朱厚炜说着说着有些情绪激动。他站起身来,烦躁的在殿中踱了几步,缓和了一下自己的情绪。这才转头说道“这些所谓的清官,表面上看他们不求利,但他们求的所谓的名,同样也会带来利益。孩子,你要记住,官场本就是名利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这无可厚非。有的人求利,只要他不损害百姓的利益,不是巧取豪夺,这样的人我们还是要用的,不过要加强对这些人的监督,别让他们走入邪路……“

    ”有的官员求名,这也是人之常情,每个人来到这世上,总会有所追求。但我们要分清楚他求的是实名还是虚名,对于真正有所作为的清官,我们要把他树立为标杆,把他捧得高高的,这是在弘扬正气。对于那些沽名钓誉的庸官,我们就要毫不客气的把他踢出去,庸官之害甚于贪腐,这些人喜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对做实事的人指手画脚,是社会的毒瘤!……“

    ”……这种庸官多了的话,不仅会让朝廷变得保守,效率特别的低下,还会让整个社会变得不思进取……治理国家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相对于所谓的贪官,那些思想保守的所谓清官危害性更大,他们思想僵化。长此以往,大明就会被其他的国家超越。这是一个丛林时代,落后会要挨打的。”

    “阿爹,孩儿明白了!”朱载康重重的点点头,不过他要苦着脸说道,“不过,听了爹爹的话,孩儿觉得管理一个国家好难啊。”

    “呵呵,是不容易!不过方法对路,说难亦不难。”朱厚炜拍拍儿子的肩膀,说道,“首先,你保持一颗谦虚的心,不要瞎折腾。遵循一个原则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专业的事情让专业的人去干,这样你就会事半功倍。将来你作为皇帝,你所要做的就是抓好好监督,把握大方向,掌好这个舵,让国家朝着正确的方向行进!有一句俗话说的好不管是黑猫白猫,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我们要允许某些干实事的官员犯些错误,如今是千年难遇的变革时代,谁也没有现成的经验,毕竟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不能因为怕犯错,就束手束脚……”

    “……其次嘛,要当好这个家。你要做到’风物常宜放眼量`!要有远期的规划,这就是我为什么做五年规划,十年规划的原因,甚至想要做百年的规划。太远的事情我们考虑不了,但我们尽量要把眼光放的长远一点,爹爹每隔一段时间都要求户部拿出统计数字来,就是为了做到心中有数,时刻评估利弊,监督这个国家是否走在正确的路上……“

    ”……我们已经确定了今后五十年的规划,只要大明是朝着这个方向走,一定能让国家强盛,就要坚定走下去!一个国家的领导人要学会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善于总结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千万不要墨守成规,保守和激进都是不可取的。”

    “孩儿明白了,多谢父亲今日的教诲!”朱载康诚心诚意的说道。

    朱厚炜拍拍他的肩膀,说道“父亲支持你多出去走走看看,就是让你知道一下外面的真实状况。那个郑纪倒是一个人才,你可以与他多多交往,这个人有坚持但不迂腐,如果培养得当,将来说不定是你的助力。一个好汉三个帮,谁也不可能包打天下,这些年你要多学多看,逐渐建立一套自己的班子,我打算等你到十四五岁,派你到一个地方当一任县令,再大一点,还要去边关锻炼一下,同时锻炼你的班子。以前呀,都是把皇子关在这紫禁城里,足不出户又如何能管得好这个国家?你要记住,如果哪一天你手下的人,天天称赞皇太子圣明,那么这个人就一定有问题,肯定别有所图!“

    说到这里,朱厚炜加重了语气”你要记住,这世上没有谁会永远正确,包括你爹也一样,将来也许会犯错误。一个老百姓犯点错误没啥,但如果是一个皇帝犯错误,那将是致命的!千万不要相信有人说你永远正确。如果你相信的话,那肯定是你已经走在了错误的道路上。孩子,我们处在几千年来一个大变局,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每一步都要小心翼翼,战战兢兢,这个民族的未来,很可能你的一个错误,导致不可挽回的损失。切记,切记!”

    整整一上午,朱厚炜放下手头的工作,把自己的一些经验传授给儿子,与此同时,其实他也是在反省自己,他现在身居高位,掌握着这个国家的命运,虽然他来自后世,也不敢保证自己不犯错误。在原来的时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国不也同样也走过一段弯路,没有人永远正确,哪怕是穿越者也不敢拍着胸保证自己永远正确。

    父亲一番教诲,皇太子朱载康听得认真,深感当皇帝不容易,该学的东西太多太多,他回味一番,感慨地说道”父亲常说两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只听一方面的话容易产生片面性。《荀子·君道》“兼听齐明,则天下归之。”汉王符《潜夫论·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二年》“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从古至今都是如此,兼听则明,果然是至理名言啊!”

    朱厚炜欣慰的看着自己的大儿子运用典故,信手拈来,他的儿子比自己更融入这个时代,自己有些地方的确显得格格不入。由此可见朱载康背后下了多少苦功。

    为了纪念今天的谈话,朱厚炜特意挥毫写了一幅横幅赠与自己的儿子,希望他能在今后的学习中,保持清醒头脑,谦虚谨慎。这四个字就是

    学务本根。

    意思是希望朱载康的学习过程中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意思是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就有了。这四个字源自春秋时期孔子与其弟子的言谈《论语学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这个字还内含二重哲理一是无本则无道、无制度、无体系。二是必须先立本,先把根本性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确定下来,才可能建立起相应的执行规范、制度和体系。

    其实这也算是朱厚炜自勉的话,说心里话,在这个封建时代,管理如此庞大的一个国家对他来说,的确有些力不从心。他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谁又敢保证自己不会犯错?上帝来了都不行!

    见了这幅字,朱载康大喜,他恭恭敬敬地捧着字幅回到东宫,马上让人裱起来,挂在自己的书房正中,时时揣摩父亲的深意。

    ……

    转眼就到了三月底,这一天,大明四年一度的抡才大典春闺会试已毕,这一天会试已毕,郑纪离了考场号房走上大街,真有大病初愈之感。强烈的阳光照着一个个面色苍白的举子,好像整个街道都在摇摇晃晃,晃得人头昏眼花。

    街上的人以猜测的目光,看着这群从考场上走出来的“天子门生”,打量着他们其中哪一位会成为大明帝国的擎天柱。老百姓的想法很单纯,他们盼望着国泰民安。

    郑纪跌跌撞撞回到瑞来客栈,已是未牌时分。郑爽带着伙计们在店门口迎接,见了他,忙上前打拱说道“恭喜二少爷,这一回可是要独占鳌头了,怎么也不雇辆马车,就这么走着回来了?”

    一边说一边叫伙计们打热水来,让他洗脸洗脚。郑纪勉强笑着,便依傍着柜台坐下,说道“多谢吉言,闷了几天,我想透透风,溜溜腿,就走着回来了。”正说着,林俊笑吟吟地从后头出来,忙上前也见了礼。

    郑纪笑道“你好快的腿脚,看这副样子,文章做的可得意?”

    林俊皱了一下眉头,说道“我的文笔本就平常,胡乱写了篇策论,缴上去塞责罢了。”

    郑纪笑道“呵呵,连着两次科举,咱们兄弟都没得彩头。今日策论,我这次倒是破罐儿破摔,哼哼,真给他来了一篇《论商品经济和吏治》。”

    众人听他如此说,不禁呆了。郑爽忙道“好我的二少爷,您怎么尽捅马蜂窝。那主考就是齐王的亲信费宏!他是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的绝对拥簇者,您取功名,管他什么吏治不吏治!”

    林俊也只跌脚道“大哥过于耿介,怕是要吃亏的!”

    郑纪却是漫不经心一边用温毛巾擦脸,一边说道“国家取贤才,便应允许立言不讳。怕什么,我讲的是事实,又没诋毁朝廷!”

    郑爽听了心中暗暗叫苦,摇头道“朝廷?现在齐王殿下就是朝廷!费阁老是正主考。这样的策卷帘官也未必敢拿给齐王看呢!”

    郑纪将两脚泡在盆子里,冷笑道“我倒想要他读读,这样的官商勾结,无序的开发,逼得多少百姓上山为盗,入城做贼,算不算祸国殃民!”话愈说愈拧,郑纪脸色又阴沉下来。

    说实在的,出场后他自己也颇有点忐忑不安。现在他也是死鸭子嘴巴硬。他原来打腹稿是写扬州农民改田种桑养蚕之弊,想含沙射影地议一下商品经济,谁知一破题引了一句《吕氏春秋》中的“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写着写着就转到吏治清明上来了,结果一发而不可收拾。当下心里挺得意,至于后果倒也没多想。

    现在听众人七嘴八舌这么一说,他也有点乱了方寸。发了一阵呆,无意中瞥见人人都用同情的目光看着自己,这才回过神来,心中反而傲气横生。郑纪自嘲地笑笑说“罢了,罢了!呵呵,此乃时也运也命也数也,该怎么就怎么,随它吧!”

    (未完待续)

    。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