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用香料搅动棋局(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量上还是有一点差别的。阿拉伯人和威尼斯人与葡萄牙人比起来也许是更有辨别力的购买者。而且这个时代的人们普遍认为,香料在长途旅行中会腐烂从而失掉它们的香味。这无疑是由威尼斯人传播的故事,但它有一定的事实基础,因为葡萄牙人的货物都是用口袋装在有裂缝的船上,经由气候恶劣的地区。浸泡在海水中对任何货物都没有好处。

    时间到了正德元年(1510),形势又朝着有利于红海航线的方向转变。这使威尼斯人至少恢复了他们在地中海和德国南部的垄断。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十五世纪末到十六世纪初是力量和世界中土耳其力量在各个方面急剧强大的时期。早在弘治十五年(1506年)时,巴卑尔在帕尼帕特就奠定了印度莫卧儿帝国的基础。

    不过也有不好的消息,还没等到葡萄牙人动手,一支土耳其舰队抢先得到了葡萄牙期盼已久的东西,他们占领了亚丁,从而使红海成为土耳其海峡;同年埃及也被土耳其军队侵占。情况更加的恶化,葡萄牙人在他们第乌的堡垒中受到重创,阿拉伯人攻击了他们。

    以上的种种变故,葡萄牙人的贸易受到了重创,虽然还在继续,份额却在减少。阿拉伯的贸易还在不受阻碍地发展,而黎凡特的港口很是繁荣。在1507至1511这四年间大量的胡椒涌入地中海地区,据统计,仅红海一个航线每年就有大约二千多吨的胡椒运来。见多识广的当时人毫不怀疑贸易额像以前一样巨大,而且至少与葡萄牙人绕过好望角时一样巨大。

    年正德二年(1511),忍无可忍的葡萄牙和土耳其终于爆发了一场大战。起因是土耳其的军舰截击印度洋上葡萄牙运香料的商船,虽然葡萄牙人拥有先进的战舰和武器,但面对无数的阿拉伯纵帆船的攻击下,敌众我寡的葡萄牙舰队不得不改道红海。不过在霍尔木兹海峡以外,葡萄牙军队确实更为成功,而且当战争持续时,波斯湾的贸易也遭受了葡萄牙人的严重劫掠,可以说是两败俱伤。

    唯一得利的是威尼斯人,他们总是拥有在两个敌对的供应者之间进行选择的优势。如果阿勒颇不能供应的话,开罗能够;反之亦然。

    这种情况下,葡萄牙人有理由为他们脆弱的海洋贸易而焦虑。万般无奈之下,葡萄牙人在1511年底与土耳其人议和,最终两国不成功地达成一个协议:葡萄牙人可以将香料从印度船运至红海;然后转手给土耳其人销往欧洲,葡萄牙人完全成了马车夫。表面上看上去,黎凡特贸易线路似乎是如此的长久,如此的赢利。

    不过,俗话说的好,人算不如天算,合作没有多久,奥斯曼帝国国内风云突变,阿拉伯人反抗奥斯曼统治的起义开始风起云涌,从而再一次中断了红海的贸易。没有人知道,这次反抗直到1573年才被镇压下去,足足打了六十年,奥斯曼帝国由此衰落,从此一蹶不振。

    而同时,威尼斯与西班牙也一起卷入了地中海地区反抗土耳其的战争之中。热那亚与威尼斯这一对过去政治和海上的对手,淹没在地中海东部的土耳其帝国与地中海西部的西班牙帝国这两大强悍对手的敌对之中。

    这种形势的纠结造成黎凡特贸易的急剧衰落。在威尼斯人再次收缩了直接到里斯本购买胡椒,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要提高进口税,自从1507年以来,他们都是在征收着来自西方香料的进口税。黎凡特的商业更加衰落,也许是由于土耳其与波斯之间断断续续敌对的结果。

    新近拥有葡萄牙的菲利浦一世面对困境,却感觉到这是一个机会,他向威尼斯议员提出奇特的建议:提议葡萄牙进口胡椒的相当大一部分以十分低廉的价格卖给威尼斯人,另外还许诺护送舰护送威尼斯商船访问里斯本,而且让这些商船在西西里粮食贸易中占有一定份额。如果接受的话,契约会使威尼斯与西班牙的政策牢固地绑在一起;并将会保证葡萄牙香料通过欧洲内部航线的集散,而这种方式比它们当时越来越受荷兰和英国私掠船、海盗船影响的大西洋航线安全和保险的多;而且将给予黎凡特的贸易以致命的一击。

    如果考虑到那时黎凡特的香料稀少并且价格较高的话,这种提议对威尼斯人必定有相当的吸引力;但它被拒绝了,而且事实证明了拒绝的智慧。不久之后,黎凡特的贸易复兴了。其中一部分确实大大地增强:经由阿勒颇和亚历山大勒塔的波斯丝绸贸易。

    与之相反的是,在大西洋,葡萄牙人的船只则受到连续的封锁,而且遭受在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以外活动的海盗船的不断袭击。葡萄牙人完全陷入了困境。菲利普举目四望,尼玛!周边国家咋没有一个好人?都是一群饿狼。

    正是在这种内状外困的背景下,葡萄牙新国王菲利浦一世开始考虑向大明帝国求助,整个世界只有大明人才能够帮到他的王国。葡萄牙人需要购买更多先进的军火,甚至打算尝试购买大明的战舰。

    为了实现这一愿望,菲利浦一世不惜血本向大明派出了一支庞大的代表团,准备了大批的物质作为敲门砖,尤其是大明淡马锡海关点名需要的几种商品,如南美橡胶以及橡胶树苗、金鸡纳树苗和欧洲的马匹和牛羊。

    正德三年(1511)十月,葡萄牙贸易舰队从里斯本出发,这支舰队规模空前的庞大,一共大大小小五十多艘战舰,担任这支远洋舰队司令的正是大明齐王殿下的老熟人——达·迦马伯爵。

    ……

    欧洲的风云变幻,远在万里之外的大明帝国根本感受不到,这里的官府合百姓依然按部就班的过着自己的日子。而此刻的南京城,即将迎来正德皇帝登基之后的第一次孝陵祭祖。

    明朝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于应天府崩殂,遂启用地宫与马皇后合葬。至明永乐十一年建成“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整个孝陵建成,历时长达三十余年。明孝陵其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形制参照唐宋两代帝王陵墓而有所增益。

    建成时围墙内享殿巍峨,楼阁壮丽,南朝七十所寺院有一半被围入禁苑之中。从朝阳门至孝陵卫到陵墓西北所筑的皇墙有四十五华里长,护陵驻军有五千多人。陵园内亭阁相接,享殿中烟雾缭绕,松涛林海,养长生鹿千头。鹿鸣其间,气势非凡。

    两天前,正德皇帝有圣旨下到杨州知府衙门,圣旨即着扬州知府邵东前往南京,觐见皇帝陛下。接到圣旨后,邵东虽然感到惊讶,但他不敢怠慢,第二天一大早,就带着几名随从匆匆上了路。

    正德三年十月初九,司礼监推算这天乃是祭祀孝陵的黄道吉日,这一天,正德皇帝开始祭拜孝陵。辰时正刻刚过,邵东奉旨如期到达行在。这时候,通往孝陵的沿途早已是人山人海,一个个都急不可待地想瞻仰皇帝的风采。

    夹道两边的香烛一直排出东门,鞭炮声、火药味弥漫了全城。南京城自永乐靖难兵起,便成了大明帝国的陪都。

    南京城很久没有这样热闹的景象了。按照规制,每位大明皇帝登极后都要到孝陵参祭祖皇,前面已经举行过了八次,离这时最近的一次还是二十多年前的弘治皇帝祭祖,三四十岁以上的南京人尚能忆起当年宏大的情形,很多来的人还是第一次见到这盛大的场面。

    邵东赶到明故宫金水桥边时,仪仗已经快过完,什么龙旗、静鞭、银枪、黄伞恍恍惚惚从面前闪过,这些他都不在意,他是第一次觐见皇帝,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事皇帝打算召见他。因此,他心里一直盘算着觐见正德皇帝时该注意哪些细节。正寻思间,猛听身后一阵兴奋地高呼:

    “万岁!万岁!万万岁!”

    邵东抬头看时,果见正德皇帝御辇马车,在八匹身材巨大的夏尔马拉动下,黄灿灿、亮闪闪的车队从远处迤逦到近前。为首的是一乘高丈五的金銮御轿马车,三十六个黄门太监手执各种仪仗成两行,跟随着马车前进。

    金銮御轿马车车厢上的湘帘高高卷起,可以清晰的看见中间稳稳坐着的正德皇帝,只见他面如冠玉,年轻的脸庞上短髯修饰着一丝不苟,头戴翼善冠,身穿黄袍,顾盼之间散发出睥睨天下的威严。

    马车的前后左右,都是随行的文武百官以及护驾的禁军。整个车队浩浩荡荡,文渊阁大学士梁储当前,靳贵、何鉴等文武百官从后,车队经过之处到处都是锣鼓鞭炮和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对面说话也难得听见。

    朱厚照坐在轿车中,看着道路两旁的官民如此拥戴欢跃,心中激动。情不自禁地抬了抬手,又忽然想到这是去孝陵致祭,该有庄重肃穆的仪容,便又放下了,只含笑着向叩头礼拜的人们点头致意。

    待车驾出城,沿途立时又冷清下来,这里金吾戒严,百姓们不能到此。御道两边扯起不断头的明黄帷帐,直通孝陵神道。孝陵墓区的建筑大体分为两大部分:第一组神道部分,从下马坊起,到孝陵正门;第二组是主体部分,从正门到宝城、明楼、崇丘为止。

    高高在上的朱厚照放眼看去,但见一抹叠翠的山峦下,石象、石狮、翁仲屹立在草树丛中,此时正是秋季,满岗的石榴、山茶闪烁着火焰一样的红光。

    御车车驾很快便到了神道前的下马坊,咚咚咚三声礼炮响起,震得满山雀起雁飞,与此同时,内务府将八百只瑞鹤放出,腾空翩翩翱翔,司礼太监孙洪趋至富丽堂皇的轿车前叩头奏道:

    “禀皇上,前头就是孝陵,请驾临侧殿少事休息!”

    下马坊,顾名思义,任何人到了这里,只能够步行,即使你是现任的皇帝。车驾停下后,朱厚照沿毡阶徐步下来。为了这次正德皇帝的祭祖,神道旁专门新修了一座歇山出檐的小殿,内里床榻几座俱全,南边墙全用大玻璃镶嵌,殿虽不大,却十分轩敞明亮。

    正德皇帝遂徐步入内,临殿门坐了,此刻熏风扑怀,觉得十分适意。正在此时,耳畔传来远处悠悠钟响,便侧头向伴驾的魏国公徐浦问道:“老国公,这里有寺院吗?”

    “禀皇上,此地有座灵谷寺,”魏国公徐浦在阶下赶紧躬身答道,“此乃南京有名的古刹。已有千年的历史,是南朝梁武帝为纪念著名僧人宝志禅师而兴建的′开善精舍`,初名开善寺。我朝立国后,太祖爷亲自赐名′灵谷禅寺`,并封其为′天下第一禅林`,《金陵梵刹志》将其与大报恩寺、天界寺并列为大刹。乃我大明佛教三大寺院之一。”

    “哦,原来不远处就是灵谷寺,朕待会也去看看。”朱厚照对佛法有所研究,顿时来了兴致,忽然,他想起一事,便转头问道,“对了,扬州知府邵东赶到了吗?如果到了,让他过来伴驾。”

    很快,邵东就在太监的引领下,赶过来觐见皇上。他立刻上前见礼:

    “臣杨州知府邵东叩见皇上。”

    朱厚照用手虚扶一下,微笑道:“邵爱卿平生,来人,赐座。”

    “谢皇上!”

    邵东又叩了个头,这才坐在锦凳上,待他坐定,只听正德皇帝说道:“邵东,你在清江县做的很好。朕很欣慰,知道为什么朕单独召你过伴驾吗?“

    “微臣不知。”邵东有些茫然。

    ”本来你已经被调离清江县,但是当清江百姓面对危机时,你没有忘记一个地方官的责任。为了挽救百姓,你敢于挺身而出,承担责任。这一点就让朕很欣赏你。我们现在很多官员就缺乏你这种责任心。因此,朕打算好好的奖励你,你的母亲声明大义,教出了一个好儿子。朕封你的母亲为五品孺人,至于你的封赏朕另有旨意给你,今天,你就陪朕一起祭拜孝陵吧。”

    “臣遵旨。臣叩谢皇恩。”邵东赶紧叩首行礼,抬起头来时,眼圈已经发红。

    “好了,这是你应得的。朕希望多一些像你这样有责任心的官员。齐王说得好啊,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本来正打算召你进户部,齐王说扬州很重要,需要一位能吏。朕希望你再接再励,在扬州做出成绩来,三年之后,咱们君臣在京城见。”

    说完正德皇帝拍拍他的肩膀,然后转身出了殿门,竟自起身沿道向孝陵走去。太监孙洪忙高声叫道:“皇上启驾,鼓乐侍候!”

    “谢皇上隆恩!”

    邵东轻轻的说了句,然后跟了上去。他的眼泪都下来了,怎么也没想到为了清江县的事情,正德皇帝专程把他召来当着文武百官嘉奖,连他的母亲都得到了封赏,这让他如何不感激涕零。

    正德皇帝沿着鹅卵石铺成的神道迤逦向北,愈走愈高,孝陵墓城已近在眼前。

    灰暗的大拜楼,恰如箭楼矗立山陵下,雉堞环抱的城墙经百多年风雨,阴沉沉的斑驳陆离,此时路阴苔滑,白杨、青枫悲风飒然,在宫商韶乐声中,数百名供奉低声吟唱:“迎神雍平。乘时兮,极隆。造经纶兮,显庸。总古今兮,一揆;贻大宝兮,微躬;仰徽猷兮,有严宫。仪群帝兮,后先;予稽首兮,下风……”

    低沉哀婉的歌声使整个陵园更加的肃穆,此时徐浦、梁储、靳贵等重臣已经率南京各司衙门堂官和几百绅耆都跪在大拜殿侧侍候,见正德皇帝表情肃穆的进来,礼部司礼官扯着嗓子高声赞礼道:

    “大明正德皇帝朱厚照祭拜太祖洪武皇帝陛下!”

    ”第十代子孙正德皇帝朱厚照,叩祭大明太祖皇祖灵前!”

    朱厚照趋前一步,从司礼太监手中接过三炷藏香,就红烛燃着了,毕恭毕敬地供上写着朱元璋庙号的牌位前,后退两步,在明黄袱软墩上跪了,认真地行起了三跪九叩的罗天大礼……

    (未完待续)

    ()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