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能吏赈灾强借粮(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一名太监,各人的眼睛都盯着炉子,那炉子里面烧的是寸长的银炭,那火红里透着青,没有一丝烟,所以温暖如春。在这个年代,宫里用的这种法子虽然简单却十分管用。

    两个人进了御书房,朱厚炜坚持按规矩行了礼,赐了座,正德问道:“怎么样,压力很大吧?开局不利呀,《盐法》刚刚颁布,这老天爷就捣乱,到处洪水泛滥,黄河都溃了不少口子。那帮言官又胡说八道说这是上天示警,恶意抨击《盐法》,你有没有惩罚几个?”

    “没必要。这些人聒噪,只不过想邀直买名罢了。你要是越关注他,越打他,反而让他们的阴谋得逞。臣弟才不会理会他们。”

    “二弟呀!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今年十几个地方受灾,一下子多了这么多流民。这《盐法》要不要缓一缓?朕担心激起民变,出乱子啊!”正德皇帝神情难得郑重的说道。

    “别担心,皇上。出不了乱吃的。”朱厚炜神情自若,他解释道,“其实这是个机会,流民多了也是好事,臣弟正打算大兴基础建设,整修江南的水利设施和南直隶的道路,今年的漕粮就不要进京了,支援当地建设。臣弟已经从南洋购进了大批的粮食,银行也有足够的资金支撑这些工程。只要有饭吃,有活干,老百姓就不会乱。那帮盐商出不了幺蛾子。”

    “那就好,那就好。”正德皇帝满意的点点头,“昨晚上。朕看了各地来得急报,真是有些触目惊心啊,害得朕担心了一个晚上。江南的情况很复杂呀,也不知道这王守仁能不能替朕稳住江南?”

    “放心吧皇上,王守仁能文能武,很快就会看到成效的。”说到这,朱厚炜忽然想起一事,赶紧说道:“说起王守仁那边,臣弟想加派一个人相助他。皇上,您先看看这份密折。”说罢,朱厚炜从怀里掏出一份密折双手交给皇帝。

    正德皇帝打开仔细看了下去,不一会儿,忍不住笑出声来,他调侃道:“这个邵东,朕倒是听说过,听父皇说他是个能吏,曾经还打算把他调到京城来。没想到这家伙胆子这么大,小小的七品知县竟敢扣押四品的转运使,还动了朕的军粮。胆子可真够肥的。”

    看到后面,正德皇帝的脸色就不好看了,他鼻子里哼了一声,骂道:“这帮腐儒,一点都不知道变通。捞钱倒是好手,在朕的军粮里竟敢夹带私盐。真是斯文败类!让锦衣卫派出缇骑,把这家伙押赴京城公审。朕倒想看看那帮言官又如何自圆其说?”

    “臣弟遵旨!”

    “嗯,邵东是个人才,朕干脆让他当扬州知府在江南配合王守仁推行《盐法》。另外加封王守仁右都御副使,提督南直隶军务。你传话给他,朕让他放手干!救灾和整顿盐政,一样都不能落下。”

    “皇上圣明。”

    “哦,对了!朕听说你打算修一条天津到京城的啥子铁路,还搞了个招商引资会,那帮勋贵都被你发动起来了,听说英国公出了不少钱入了股。最近都传得沸沸扬扬的,这路到底是啥玩意儿?”

    “嘻嘻,一两句话说不清楚。皇上一看便知!”朱厚炜嘻嘻一笑,朝着书房外的李莲英挥挥手,说,“小李子,去把本王车上的东西搬来,小心点!别弄坏了。”

    “是,王爷。”

    小李子答应一声,飞快的跑了出去。不多久他又回来了,十几个太监也跟了进来,他们抬着两个很大的木箱,打开箱子,其中一个里面是一辆火车模型,另一个全部是长长的轨道。

    小李子带着人拼装起来后,朱厚炜亲自点燃火车模型里小小的锅炉,又往里面加了一些木炭。十几分钟后,锅炉的压力达到了一定程度,朱厚炜在火车头上操作了一下,火车头发出一声汽笛声,拉动车厢缓缓的沿着轨道自己跑了起来,越到后面速度越快。把个正德皇帝看得目瞪口呆,嘴里直呼:“这东西好哇!这东西好。”

    朱厚炜解释道:“皇上,这只是个缩小的模型,这叫火车。真正的火车比这要大千百倍,只要烧煤烧水,它就能够一直跑下去。后面挂载的车厢,既可以运货,又可以运兵,这可是强国的神器。我打算把这种铁路修遍全国,道路是国家的锁链,今后咱们的铁路修到了哪里,哪里就是大明!”

    “不错,不错!是这么个理。”正德笑的合不拢嘴,还亲自动手操作了几次。他突然想到个问题,便问:“啧啧啧,这玩意都是铁家伙,得花不少钱啊,二弟,咱们现在有那么多钱修吗?”

    “咱们肯定没那么多钱,”朱厚炜解释道,“不过想修铁路也没有皇上想象的那么难,铁路修好了,不管是运货还是运人,都是很挣钱的,而且可以一直挣下去。我们先修一条连通天津北京的支伐,等铁路盈利了,其他人就会看到好处。

    再修另一条就简单多了,大明有钱人很多,又喜欢埋在地窖里成为死钱。看到铁路的好处后,我们可以用发行铁路债券的方式来集资修铁路,会有聪明人看到这里面长期的利润的,我们先把南北连通起来,发展到一定程度,然后再往外面修。”

    两个人正讨论的起劲,秉笔太监李荣走进来请示:“皇上,齐王,该去参加大朝会了。请皇上和齐王殿下移驾勤政殿!”

    “好!”正德皇帝恋恋不舍的放下手中的模型,吩咐道,”摆驾吧。二弟,来!跟朕同乘一车!”

    “遵旨,皇上。”朱厚炜答。

    三声鞭响后,宣旨太监高呼“皇上起驾”,庞大的仪仗队在前面开路,车驾朝勤政殿迤逦而去。

    ……

    转眼就过了正德三年的六月六,说来也奇怪,今牟春天发大水,雨就没停过,何地都垮了不少。夏天却掉了个,这不,近来这段日子,一连晌晴了二十几日,把个江南大地晒得天似蒸笼,地如煎饼锅。

    话说这天上午,过了巳时,别说出门,就是歇在大树阴下,赤条条歪在大门洞里,也热得浑身流油儿。宝应县城西门外一带小溪旁,垂杨柳下,架着一个芦席棚。这里临近官道,又挨着县城。

    溪北棚后一色沙土地上,种着好大一片西瓜。过往行人,贩伕挑夫,还有城里出来避暑的闲汉都打了赤膊,吃瓜歇凉儿,摆龙门阵。有的躺在光石板上,打着赤膊头枕草帽,四脚拉叉的鼾声如雷,睡得浑身是汗。

    “娘西屁!真特么邪乎,热得人都快蜕皮了。还是冬天好!”一个肥得像猪似的中年人,一手摇扇,一手拿着西瓜咬,说道:“冬天冷,老子穿厚点,再不然生火钻被窝!这他娘的天气儿,躲没处躲,藏没处藏,恨不能把皮扒下来寻点凉快!”

    旁边一个瘦得一根根肋骨突起的黑汉子,头发乱蓬蓬的随便挽了一个发髻,他额头上乱蓬蓬的,哧溜哧溜啃着瓜皮,笑道:“张三爷,这话叫我听着,和放屁不差什么!像我马六,一生一世也不盼冬天!这天气多好,无论贵贱穷富都打赤膊,谁看得出你富我穷?要不,就你白我黑,你胖我瘦了?要是冬天,下个大雪,住到四下漏风的破茅庵子里,烂絮袍子盖了头盖不住脚,你才晓得什么叫没处躲没处藏呢!”

    旁边一个老汉一拍大腿,笑着帮腔道:“是嘛!马六子说的对,饱汉哪知饿汉饥,富人穷人本就不是一个理儿!”

    “呸,我算什么富人?”吐了口中瓜子,把厚厚的瓜皮扔掉,干笑一声道,”不过仰着祖上的福,老爷子中了举,落个虚名罢咧!说高粱花子不识字,笨,鬼都不信,泥腿光棍,精细着呢!要说富,还是以前咱们江浙那些个大盐狗,走一趟内地,七八千块银元的进项,一年少说十几万,那银子……”说到这里,他瞪大了眼,张着瓜汁淋漓的手,表情夸张的说了一句:“海着啦!”

    说到贩私盐,坐在石条上一直闷声不响的一个年轻小伙子不安地动了动,摸了摸放在地上的一个粗布口袋,拉低了草帽盖了脸,靠在树上装着打盹儿。

    挨着他坐的也是个二十岁上下的年轻人,穿着粗布对扣儿坎肩,青布裤子挽得老高。人却长得十分清秀,两道浓眉点漆似的,分得很开,隐隐透着英气。因见身边小伙子摸口袋装睡,便侧身猛地拍了一下小伙子肩头,叫道:“喂!兄弟,醒醒!”

    “什么事?”小伙子吓了一跳,摘掉帽子才见是自己身边吃瓜的客人,眼中带着疑惧问道:“干啥!是你叫我么?”

    “我姓马,叫三炮,你呢?”穿坎肩的年轻人一笑道,“我说兄弟,这大热天的,你都坐了半晌,怎么不买块瓜吃?”

    小伙子大概早已渴极了,怔着看了看马三炮,舔了舔干燥的嘴唇,稍一停,又摇摇头说道:“我叫罗亮,多谢马大哥,我这就得赶路,不吃了。”

    马三炮一笑,拿起自己买的瓜塞在他手上一块,说道:“罗兄弟,有啥不好意思的,别装了。没钱也不是什么丢人事,你看看这天儿,能走路么?吃我的吧!看看人家那边,吃瓜消暑,说话开心,我们闷坐着,多没意思呀!”

    “这多不好意思,谢谢了!”那罗亮不好意思地接过瓜,轻轻地咬了一口,感激地望了一眼这个好心的年轻人,说道:“马大哥,听你一口北方话,这势派也像个斯文人,来宝应跑买卖么?”

    “哈哈哈!”马三炮大笑道:“奉承话都不会说,你瞧我这浑身上上下下,哪一点像个斯文人?我倒是个斯武人呢!”

    “呵呵,”罗亮挠挠头,点点马三炮手上的扇子笑道,“马大哥说笑了,你身上穿的虽不景气,却瞒不过我眼去,您要不是富贵人家,手上哪来这倭扇,再看看您脚底下这双鲸皮凉鞋,看这做工,这就不是一般人穿的起的。”

    “咦?哦……”马三炮看了看手中的扇子,又看看脚下的鞋子,果然这身打扮有些不伦不类,他不禁一笑,说道:“看不出来呀,你倒细心的!说实话,我家确实不算穷,祖上倒是留下些家业,也走南闯北做些小买卖,小日子还算过得去。不过要像方才那位张三爷那样,家里有二百垧地,也是没有的。和盐商就更不能比了。”

    “马大哥,盐商如今可没有以前那么威风了。”罗亮撇撇嘴笑道:”自从朝廷颁布了《盐法》后,那些个大盐商基本上被抄家流放,小盐商也惶惶不可终日,很多人都放手改了行。如今谁都可以到盐场去买盐了,要多少有多少。盐的质量不仅好,价格比私盐还便宜,呵呵,就是不知道朝廷的盐场能撑多久?刚开始吧,这内地老百姓也得到不少实惠。只不过,现在又多了一些怪事,越往内地走,查盐收厘金的卡子也太多了。”

    张三爷还在那边正吹嘘以前那些个大盐商:“……那身份气势,见了巡抚也不过躬身请安道乏,府县里头那就更不在话下,作个揖儿就大摇大摆对面坐了,如今呢?阳明先生一来,啧啧啧,查到一家是一家,谁来说情都不好使。盐警大队一条绳子捆了,这些大盐商一家老小全发配去了苦寒之地……”

    正说得唾沫四溅,听见这边罗亮的话,用扇子拍着大腿说道:“小子,你好不晓事!朝廷放开了私盐买卖,以前过境的私盐贩子如今都合法了,地方官少了多少进项。尤其是那些巡检衙门,以前拿惯了好处,这下子少了这么大的进项,他哪里会甘心?这地方上要是不设卡收厘金,日子还能滋润下去吗?你也是本地人,不说远了,咱们宝应那个赵巡检,顾老爷在任时,整日陪着德茂隆老盐铺的萧大牙吃酒,狗颠尾巴似的!

    如今咋样,十天半月闻不到肉味,这日子他怎么受得了?新任的扬州知府邵老爷,下车头一条命令,不许地方上设卡收厘金,还派人捣毁了各地大大小小税卡。好了一阵子。可那又怎么样?邵大人不可能在这里当一辈子官吧,明面上不敢设卡了,私底下不一样还是在查货,只不过改成在官道上抽查罢了。这就叫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地方官的想捞钱,小老百姓能躲得掉?做梦去吧!”

    他仗着是宝应人,又是殷实人家,官面儿上趟得开,说话十分气粗,马三炮不禁听得噗嗤一笑,打趣道:“那也不见得,听说王都堂和邵知府搞了个廉政公署,成立了稽查队。万一那天,赵巡检被查到或被人举报,抓了个现行,说不定也要去了苦寒之地钓鱼喽!”

    “呸,谁敢举报?哪有那么容易。”张三爷一听,更加来了劲,“这赵巡检一家五代人都是这宝应城的巡检,老土著了!黑白两道都混得开,谁又敢去举报,即使是那廉政公署派人来查实了又怎样?他能不能活着回去都是个问题。哪那么容易被抓……”

    正说得起劲,却见远处官道上十几个衙役打扮的人向这边走来。后头一个四十岁左右的中年人穿着实地纱月白长袍,却坐着一乘二人抬凉轿,径直向瓜棚过来。

    “赵疤子来了!”旁边一人提醒。

    张三爷扭头看清楚来人,惊呼一声立刻住了嘴,刚才的话被他咽回了肚子里。他忙披起褂子,一脸谀笑站起身迎了上去,说道:“哎呀呀!赵大人,大热的天,您怎么也来了?要吃瓜,打发几个小厮来我这地里尽管搬就是了……”

    (未完待续)

    ()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