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皇亲思利母子疏(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驶去。

    此时的慈宁宫一片肃穆,空旷的院子里,除了细密的雪霰敲打着光秃秃的槐树枝,再也听不到任何声息,连平常喜欢在地上与瓦楞间觅食的檐雀儿,也不知躲到哪里去了。慈宁宫太监早就接到消息,提前将两扇厚重的朱漆大门打开,并挪开了一尺多高的门槛。

    齐王的马车进了大门,直接停进了院庭,自从有了马车后,宫里面的大门都做了改造,每张门都加了两道车道,方便马车出入。朱厚炜一下车,便在内侍的导引下直接走进了紧连着花厅的暖阁,张太后正在那里等他。

    朱厚炜规规矩矩的行完礼,坐下刚要寒暄,李莲英在暖阁外头问道:“殿下,奴才把箱子送到了。”

    “搬进来吧,就放在外头厅堂里。”朱厚炜吩咐。

    “什么箱子?”张太后问。

    “哦,是今年孩儿孝敬给母后的贡物,请母后派人接收一下。”

    说话间,听得院子里吵吵嚷嚷,张太后起身撩开窗幔一看,只见七八个太监正手忙脚乱将两只两尺高红木箱子抬进厅堂,便和朱厚炜踅步过去。

    两只箱子已在铺了锦毡的砖地上放稳,李莲英掏钥匙打开箱子上的大铜锁,把两个箱子都打开,露出里面用黄纸和红纸捆扎好的钱币,一摞摞摆的整整齐齐。

    朱厚炜解释道:“母后,这里面是总共价值五万元的银币和金币,红纸包的是银元,黄纸包的是金币。让下人千万不要弄错了。”

    张太后拿起一捆红纸包的银元掰开,亮晶晶的银币顿时散落一地,张太后拿起一枚看,只见上面的人物头像正是朱厚照,她笑着问道:“炜儿,这钱币越来越精致了,这便是新发行的正德通宝。”

    “是的,母后。”朱厚炜答道。

    “难得你有这份孝心。”张太后把朱厚炜上下审量一番,斟酌良久方郑重言道,“只是这些钱币,还是不要放在慈宁宫里。”

    朱厚炜一愣,问道:“母后,这是为何?”

    张太后把手中的钱币扔回箱子里,说道:“哀家在宫里面没什么花销,平时也用不上,堆在库房里也不让人省心。嗯,不如这样,你把它存到皇家银行吧,放在那里还有点利息。“

    “原来是为这个。”朱厚炜暗暗嘘了一口气,连忙答应说,“孩儿遵命,待会儿我就让小李子存入银行,再把银票送过来。母后放心,银行存取很方便的。”

    张太后听罢莞尔一笑,说道:“你既如此说,为娘的就放心了。炜儿,你如果不忙,中午就在这陪为娘一起吃饭吧。”

    “这个……”朱厚炜有些犹豫,转头看了看窗子外边,雪花儿越筛越密,遂答应道,“这种天气,也做不了什么事儿。母后,儿先陪你去暖阁里头再坐会儿。”

    “好,”张太后正在兴头儿上,笑吟吟应道,“咱娘俩唠唠嗑,为娘正有事儿找你呢。”

    两人重回暖阁坐下,女婢沏了热茶奉上。朱厚炜心不在焉抿了一口,问道:“母后,您有什么事儿要吩咐孩儿?”

    张太后脸上的笑意一直不曾退去,这会儿她靠在太师椅上,惬意地说:“也不是什么大事,哎,娘这些时一直为你两个舅舅的事操心,脑袋都昏涨了。”

    朱厚炜索性装糊涂,避重就轻的说道:“吃喝不愁的,两位舅舅能有什么大事?除了俸银,草原上每年还有那么多收入,还有什么不满意的?母后不要过度劳累,太极拳还是要练习。至于舅舅要办什么事,尽让他们家里的奴才办去,您就不要太操心了。”

    “呵呵,有些事,你那舅舅光靠奴才们办不了。”

    “哦,什么事奴才们办不了?”

    “譬如说你舅舅想进军机处的事。”张太后眼波一转,忽然气愤地说,“上个月我就跟照儿说了,现在倒好,再问他就推三阻四,咱实在不明白,照儿当皇帝才短短几年时间,怎么世道变得这么快,为娘的话也不听了。你父皇在的时候,也没看出他这么不孝顺……”

    张太后絮絮叨叨数落了一大堆,朱厚炜知道母后的意思,就是要他批准两位舅舅进军机处,这事情肯定不能答应。军机处将来是要取代内阁和内廷的,怎么可以当做儿戏,把两个草包招进来。

    心里头权衡了半天,这事情还真不能将就她,如果开了这个口子,肯定遗患无穷,于是朱厚炜开口说道:“母后,这事不怨大哥。是孩儿不同意的。两位舅舅就不是什么好东西,您最好打消这个念头。孩儿不想将来亲手宰了他们。您如果真希望他们过好,以后就别管他们的事了。”

    “你说什么?”张太后身子一挺。

    朱厚炜毫不退让,又把话重复了一遍,语气非常的坚定。张太后怔怔地望着儿子,仿佛不认识似的,半晌才喃喃地问:“炜儿,你怎么这样说话?”

    朱厚炜反正已横了心,撕破脸今儿个也得把话说明白,便犟着脖子说:“母后,两位舅舅是什么德性,母后心里很清楚。想要钱这不是问题,孩儿尽量满足他们。但是想要权,再把手伸到朝廷里来,起了不该有的心思,为了大明的江山,孩儿就容不得他们了。

    母后,请您转告两位舅舅,以后安分点。再敢提出这种无理的要求,孩儿会亲自上门斩了他们。父皇的死,他们两个脱不开关系,大哥已经放他们一马了,如果还敢得寸进尺。休怪孩儿翻脸无情。”

    朱厚炜故意把话说得平淡,但张太后从他眼中发现了过去从未见到过的腾腾杀气,她心里猛地一震,既有几分惊恐又有几分愠怒地问道:“朱厚炜,你是个亲王,按照祖制,也不可以参政议政。现在你可以总理军机处,为何你的两个舅舅就不行?连皇上也不敢在哀家面前对他两个舅舅喊打喊杀,你把自己当做什么人,太上皇吗?还是你打算取代皇帝?“

    “母后,按照洪武祖制,本王也可以参政议政。朝臣都不敢拿这事说话。另外,您不用挑拨我和大哥之间的关系,我们兄弟齐心,他知道我对皇位根本就没有兴趣。母后你心里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孩儿不理解,一家人和和睦睦的不好吗?为什么在张家的事情上,你就像变了一个人,蛮不讲理。难道这还有不为人知的秘密吗?”

    “啊!”张太后本能地尖叫一声,恶狠狠的盯着朱厚炜,一字一句的斥责道,”放肆!你怎敢猜忌自己的母亲?你自己是什么来路,难道心里不清楚吗?”

    “母后,”朱厚炜不慌不忙的说道,“孩儿是什么来路很清楚,我是父皇的儿子,也是母后的儿子,这毋需质疑。孩儿的确有奇遇,这也众所周知,这威胁不了我。母后,孩儿想不明白,我是你的亲生儿子啊!为了两个不争气的舅舅,您怎么可以对亲生儿子这样冷酷无情,甚至故意抹黑。

    父皇是怎么死的,您难道没点数吗?如果不是您身边的晴儿,刺客哪里能靠近父皇!晴儿是白莲教的圣女,是谁送进宫来的?是我的两位好舅舅。皇上没宰掉他们,还让他们恢复了爵位,已经很对得起他们了。你知道大哥为什么不愿意住在宫里吗?他是不想面对您!您现在还要护着他们,这让大哥和孩儿如何能接受?”

    张太后恼下脸来问:“朱厚炜,你是不是听了什么风言风语,才会这样胡说八道?”

    朱厚炜答:“没什么风言风语,母后,孩儿并不想和您吵架。孩儿只想提醒您,当今的皇帝是您的亲生儿子。您不帮自己的儿子,反而帮自己的弟弟,处处给儿子添乱。这怎么说得过去?”

    朱厚炜这是第一次用如此咄咄逼人的口气同母亲讲话,张太后听了很不受用,便横了儿子一眼,没好气地说:“张家是哀家的娘家,哀家照顾一下娘家,这有错吗?”

    “孩儿不敢苟同,”朱厚炜黑着脸,厉声反驳道,“母后,您这不是在帮他们,而是在害他们。你也读过不少史书,从古到今,外戚干政,没有一个有好下场的。”

    张太后腾的一下站起来,几乎忘情地嚷道:“炜儿,你不要忘了,皇家无私,你是亲王插手朝政,还拥有自己的私军,你要是不造反,也不会有好下场的!”

    “母后,您说错了!”门外传来一个声音,朱厚照黑着脸闯了进来,他一改平日在母后面前唯唯诺诺的样子,竟垮下脸来,恶狠狠地说:“父皇临终前告诉孩儿许多话,我都记忆模糊,但有一句话我永远不会忘记。他说他刚刚见到太祖了,父皇告诉朕,作为皇帝,朕可以怀疑任何人,但父皇让朕记住,永远不要怀疑朕的二弟!因为,厚炜是太祖派给朕的保护神。”

    听到这话,朱厚炜的眼圈有些发红,他知道这是父皇临死前在尽最大的努力保护自己,父爱如山,让他如何不感动。

    张太后也怔怔地看着自己的大儿子,仿佛不认识他一般,她嘴唇痛苦地翕动,却吐不出一个字来。也不知过了多久,她才噙着泪水坐下来,失神地说了一句:

    “好好好,你们父子三人好狠心,什么都瞒着哀家一个人。”

    ……

    进入十一月,气温骤然冷了下来。一大早,李东阳就来到值房,来不及休息,立刻就埋首在堆积如山的文札案牍之中。刘瑾倒台后,皇帝开始治逆党。因受牵连,焦芳已经致仕,王鏊因公调去了南京,杨一清去了辽东公干,内阁中就只剩下李东阳一人。

    泱泱大国,每日亟须处理的军政要务该有多少,单是把须得内阁签发的各种文件展读一遍,当值就不消做得别事。李东阳虽办事干练,但毕竟只有一双眼睛一双手,当有许多顾及不到之处。

    他自恨分身无术,感到选拔一位大臣入阁当他的助手,已是迫在眉睫,但选阁臣比选六部尚书更为重要,此事虽急,却也不能仓促行事。次辅没有选好之前,李东阳仍只能事必躬亲处理一应大小事体。

    刘瑾倒台后,很多官员纷纷落马,也空出了很多官位,谁都知道,空缺出来的位置都是肥缺。尤其像两淮盐运使这第一等的肥缺,多少人都在找靠山钻路子挖空心思想得到这把金交椅。

    李东阳以前提出京察整顿吏治,就是为了杜绝这类跑官要官的歪风邪气。可惜的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肃清吏治任重道远啊!京察进行了这么多年,依然无法杜绝这种官场的顽疾,这让李东阳非常的失望。

    据他所知,京城里现在就充斥着挖空心思找门路的官员,每天有多少肮脏的交易在私底下进行。两淮盐运使开府扬州,是一个四品衙门,属户部管辖,因此这个官员的任免虽然由吏部行文,但户部也有参与遴选之责。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李东阳今天打算快刀斩乱麻,先找吏部梁储和户部杨廷和来,讨论一下补缺官员的人选,并以户部名义移文呈报。李东阳刚把今天的邸报看到一半,书办就来报告说梁储和杨廷和已到,李东阳推开文牍,揉了揉酸胀的眼睛,暗自叹息了一声,挪步来到了会客厅。

    梁储和杨廷和已在客厅里站着了。李东阳走进会客厅时,他俩人正盯着墙上悬挂的一幅书法立轴出神,只见上面只有四个字——实事求是。李东阳走到他俩的身后,笑着说道:“两位大人,看出什么蹊跷来了?”

    梁储和杨廷和一欠身算是见面之礼,梁储答道:“上回咱来,这儿挂的是吴道子画的一幅钟馗,如今换上了齐王的字,我正在琢磨齐王写的′实事求是`,很有寓意呀!”

    “没错,正是他齐王殿下的字。”李东阳笑道。

    “是真迹吗?”梁储问。

    “你看呢?”李东阳反问。

    梁储又凑近把那立轴上的墨迹与印章认真看了一遍,以行家的口吻说道:“墨迹很新鲜,纸也是登莱产的超白宣纸,齐王的功力进步很大呀,应该是真迹。宾之,你是从哪儿弄到的?这几年,齐王的墨宝可不容易得到啊。”

    李东阳神秘的一笑,说:“呵呵,不谷受邀,昨晚去了齐王府,聊了聊改革盐政的事情。”

    “哦,齐王有何见解?”杨廷和问。

    李东阳将一本《盐法》放在茶几上笑道:“这就是齐王殿下打算实施的新《盐法》,大家都看看吧。看看是否行得通。”

    (未完待续)

    ()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