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刘瑾翻盘不容情(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nbsp;   “朕已经说过,不忍置尔等于法。外朝为何还不甘休?”朱厚照装做不解。

    “这正是奴才们为万岁爷担心之处。”刘瑾早就想好了要如何做一番剖析,才能让皇帝动心,“万岁爷请想,如果萧敬诈称奉旨到阁,诈称万岁爷要重惩奴才等,内阁因而拥戴。那么,一旦圣意宣示,外朝大臣们应该省悟才是。

    而今外朝对圣意置若罔闻,正说明萧敬对私去内阁,私意嘱托之事直言不讳,大臣们又欣然领受,试问?这萧敬心中还有万岁爷吗?大臣们视万岁爷视萧敬孰重孰轻?奴才们死不足惜,只怕宫中从此无宁日了!”

    “刘瑾,你不必这般理论。朕不会让人杀尔等,有人提议将尔等贬去南京,朕曾动过心思,那是想让尔等暂避风头。其实,朕与尔等朝夕相处,又如何忍心一日分离?既然萧敬要杀尔等,那好,贬谪南京之事也不必考虑了。”

    “万岁爷!何不用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刘瑾乘胜追击。

    “你是说……”朱厚照装模作样,心中暗想,这老小子果然手段狠辣!

    “谁要杀奴才们,万岁爷就杀谁。谁要把奴才们贬去南京,万岁爷便将谁贬去南京。”

    刘瑾这摆明了是要杀萧敬,朱厚照忍不住打了个冷战。这老小子真够狠。毕竟是个三朝老人,杀了萧敬,也于心不忍,正如刘瑾等人于心不忍一样。

    “杀萧公公,定何罪名。”朱厚照缓缓问道。

    “私自交结外朝大臣。”

    朱厚照摇头。

    “那么,讪滂圣上?”

    朱厚照仍然摇头“不是罪不当诛,是朕不忍心杀他。”

    皇帝此刻流露出来的怜惜之情,给刘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刘瑾暗忖皇帝太念旧了。这个萧敬,一定得死!否则将来是个隐患。即使杀不了他,最起码也绝不能让他再留在大内。心中盘算着,脸上却是极其恭敬的表情,是否对圣意绝无歧见。

    见火候已经到了,朱厚照摆摆手,吩咐道“尔等下去吧,朕自有处置。”

    “奴才告退。”

    刘瑾领着众人退出了乾清宫的御书房,和刚才来时如丧家之犬一样不同,现在这八个人脸上都是意气风发,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

    而此刻,已是三更天,新的一天即将来临。刘瑾相信,明天将是一个好日子。

    ……

    这一哭,真的很有效果。没让他们等多久,圣旨很快下来了。朱厚照命刘瑾掌司礼监,马永成掌东厂,谷大用掌西厂。接到圣旨后,刘瑾等人不敢怠慢,连夜收捕萧敬和范亨、徐智,发往南京充军。这一天,恰好是正德元年十二月十二日,公元1511年1月13日。

    第二天早上大臣们来朝见,将要伏阙请愿,看到整个紫禁城内外,到处都是东厂的番子。刘健等人知道事情已变,于是刘健、谢迁、李东阳都请求辞职。

    很快,皇上圣旨下来了,刘健、谢迁的辞职被批准。朱厚照唯独留下李东阳,而令焦芳入内阁。

    刘瑾翻盘后,便开始了他疯狂的报复。刘瑾首先派人追杀萧敬、范亨于途中,将徐智手臂打断。又惊又怕下,年迈的萧敬还没抵达南京,就一命呜呼。

    几天后,刘谨借故上奏皇帝,将户部尚书韩文革职,杖罚请求留用刘健、谢迁的给事中吕翀、刘郤和南京给事中戴铣等六人,御史薄彦徽等十五人,守备南京武靖伯赵承庆、府尹陆珩、尚书林瀚,都因传递吕翀、刘郤的奏疏而获罪,陆珩、林瀚被勒令辞职,赵承庆被削去一半俸禄。

    南京副都御史陈春,御史陈琳、王良臣,又因救戴铣等人而被贬职或杖打。《通鉴纂要》编成,刘瑾诬陷翰林编修官们抄写不清,使他们都受到了谴责。

    而后他命文华殿书办官张骏等人重抄,给予越级升官,张骏由光禄寺卿升为礼部尚书,其他有几个被授予高级京官,甚至连装潢工匠杂役之人也得以授官。

    在新成立的内事厂,刘瑾创用枷法,给事中吉时,御史王时中,郎中刘绎、张玮,尚宝卿顾璇,副使姚祥,参议吴廷举等人,都被抓住小错,枷到快死了才解下枷锁,遣去戍边,其他被枷死的无数。锦衣卫狱中关满了囚徒。

    刘瑾又以内事厂厂督的名义视察锦衣卫诏狱过程中,他讨厌锦衣卫佥事牟斌善待囚犯,将牟斌杖打并不准他再出来做官,府丞周玺、五官监候杨源被杖打至死。这里要提一句杨源就是当初借星象有变上书谏言,请加罪给刘瑾的那位。可见刘瑾是个睚眦必报的人。

    掌控司礼监后,刘瑾权势滔天。他每次奏事,总是趁皇上朱厚照正在玩乐的时候。皇上心烦他,赶紧挥手让他走开,说”我用你干什么?别来搅我!”从此刘瑾便独断专行,不再汇报皇上。

    ……

    齐王朱厚炜得知京城剧变消息的时候,已经是正德二年三月了,从正德元年到现在,他一直在特林城指挥奴尔干都司辖区各部落的剿抚工作,重新恢复大明帝国对这块蛮荒之地的统治。

    现在虽然已经是三月,但靠近极地的奴尔干地区依然天寒地冻,覆盖在皑皑的白雪之下。特林城外黑龙江的江面已经冰封好几个月了,水上交通已经阻绝,对外的联络只能凭借马拉扒犁。

    消息是齐王府内府大太监何鼎亲自送来的。他先坐船到旅顺,又从旅顺沿着重新恢复的驿道出发,历尽艰辛万苦才来到了特林城,这一路上艰辛可真是一言难尽。为了心中的那份信念,何鼎咬着牙坚持了下来。这不,他这一路下来,脸上手上全是冻疮。

    白雪飘飘,寒风呼啸,马拉爬犁艰难的走在雪原上。正德二年三月十三,经过二十多天的风餐露宿,历尽艰辛万苦的何鼎终于远远看见白雪皑皑下的特林城。

    守军远远的发现了他们这一对人马,一阵军号响过,一队骑兵出城向他们迎了过来。所有人都欢呼起来,见到那面在朔风中飘扬的大明军旗的那瞬间,何鼎的眼泪都下来了。

    听说何鼎来了,正在研究朝鲜半岛地图的朱厚炜有些诧异,难道山东出了事?想到这些,他心中一惊,赶紧骑上骏马出城亲自迎接。果不其然,寒风中瑟瑟发抖的何鼎一见到朱厚炜,便扑通一声跪倒在雪地。

    何鼎大哭道“齐王殿下,京城出大事了,快救救大明啊!”

    朱厚炜大惊失色,忙问“老何,怎么回事?我大哥究竟出了什么事啦?”

    久久没有回答,朱厚炜低头再一看,好嘛!何鼎竟然已经晕了过去。众人七手八脚把他抬进来屋里,又是灌姜汤,又是保暖,折腾了大半天,何鼎才悠悠醒转。刚一醒来,何鼎就从榻上滚了下来,膝行几步,搂住朱厚炜的小腿哭诉道“殿下,叶良辅传来急报。刘瑾在京城作乱,已经把持了朝政,齐王殿下,您快救救大明吧!”

    朱厚炜赶紧上前,把他搀扶起来,安置在旁边的沙发上坐好,这才温言问道“老何啊!别着急。这天啊,还是大明的天,塌不下来,慢慢说,到底是怎么回事?”

    过了片刻,情绪激动的何鼎终于平静了下来,这才断断续续把北京发生的事情一五一十的叙述了一遍,最后还忧心忡忡的说

    “殿下,皇上刚嗣位以来,还日御经筵,躬亲庶政,天下喁喁望治。迩者忽闻宴闻之际,留心骑射,甚至群小杂沓,经出掖门,游观园囿,纵情逸乐。刘瑾朝夕与其党八人者,为狗马鹰犬、歌舞角斗以娱皇上,皇上狎焉。

    作乱八人者刘瑾、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张永。如今八虎祸乱朝纲,刘瑾欺上瞒下,党同伐异。大明江山危矣,请殿下出手力挽狂澜,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

    原来是这么回事,朱厚炜松了一口气,心道我早知道会有这么一天,没想到刘瑾这么快站稳了脚跟,还真是好手段。

    见何鼎满脸憔悴的样子,便没好气的斥责道“老何,你不要命了!这么大的年纪,就是因为这件不相干的事,爬冰卧雪,跑了上千里路。”

    “殿下!这如何是不相干的事?”何鼎一听,眼泪都下来了,哽咽道,“乾坤倒置,事关大明的江山社稷生死存亡,奴才如何放心得下?得知京城的变化后,老奴紧赶慢赶,只想早日把消息传递给殿下。请殿下赶紧进京主持大局,诛杀刘瑾同党,拨乱反正,还天下一个太平。”

    “殿下,刘瑾作乱,祸乱朝纲。我们出兵吧!”

    听到何鼎的话,在场的常宽、卢义和吴季等齐王麾下文武官员也纷纷请战。

    朱厚炜先是一愣,然后,指着众人哈哈大笑。

    “哈哈哈……”

    这一笑,把在场的文武官员都笑得一愣,纷纷用不解的目光看着齐王。朱厚炜笑声一停,脸一板指着众人说道

    “胡闹!亏你们想得出来,还想清君侧。你们想多了,也不多动动脑筋,就胡乱出主意。还有你,老何,这么大的年纪了,怎么还这么幼稚?一点政治头脑都没有。

    你看不出来吗,陛下是在平衡朝政,文官这些年做大了,外朝和内廷勾结,沆瀣一气,连皇帝也打算架空。我那皇帝哥哥岂是易与之辈?我那大哥英明神武,岂会任人摆布?他开始反击了!刘瑾之流,不过是出来做这恶人罢了。”

    何鼎先是一愣,仔细一想也琢磨些滋味出来,只听朱厚炜严厉的说道“这么多年了,本王再三告诫诸位军人不得干政。我们是大明的军队,保家卫国才是我们的职责。我们的枪炮只能对着外面,不允许对准自己的同胞,当然平叛又是另外一回事。你们跟着起什么哄?想要造反吗?马三炮,传本王命令所有在场的军官,每人领十军棍处罚,军法官负责监督,以儆效尤。”

    “末将遵命。”

    卫队长马三炮立刻接令,他大手一挥,立刻走出一队手持军棍的卫士,在场的军官全傻了眼,全部哭丧着脸,被摁在地上挨了一顿臭揍。很多人心中不满,这顿打实在有点冤。

    见到这些人脸上不服气的表情,朱厚炜坐在帅案后悠悠地说道“诸位,你们今天都挨了板子,有人心里不服气,觉得很冤。认为自己没做错,是忠于本王,而本王不识好歹,小题大做了。如果你们有人这么想,那就错了!而且大错特错。

    一个国家,需要的是规矩,军队也一样,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说实话,其实皇上利用刘瑾打压文官集团,我是不太赞成的。这种做法是玩火,皇帝是用破坏规矩的办法去立规矩,虽然短期内可以见到成效,但将来会遗祸无穷。当然皇上也是无奈之举,有些事情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本王一直强调要依法治国,强调纪律。首先就要从自己做起。我朱厚炜作为一个大明藩王,如果动不动就带兵清君侧,这和作乱有何区别?自己定的规矩自己破坏,有何脸面让别人也去守规矩?

    诸位,本王今天再次重申一遍。你们是大明的国防军,不是我朱厚炜的私军!本王也不想当军阀,拥兵自重。你们在座的各位,如果谁有当军阀的心思,请马上滚出军队。否则本王一旦察觉,绝不轻饶。”

    整个帅帐内鸦雀无声,落针可闻。每个人都屏住呼吸,听着朱厚炜的讲话。朱厚炜站起身来,走到地图前面。看着大明的江山與图,沉默了片刻,继续说道

    “我们这个民族啊!从秦朝统一天下后,就承受了太多的苦难,先是五胡乱华,我们华夏几乎亡国灭种,大唐辉煌过一段时期,紧接着又是一场动乱,更不用说最近的蒙元入主中原……我们这个民族就像陷入了一个怪圈,不停的在历史的洪流中轮回,倒下去,爬起来,又倒下去。这个过程中,流的血太多,太多了……”

    说到这里,朱厚炜语气有些沉重,少顷,他继续说道“诸位,我们又处在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你们都知道,在遥远的欧罗巴已经崛起了十几个国家。他们就是这个时代新的游牧民族。这些国家崇尚的是弱肉强食,强者拥有一切,迷信武力。当然,目前他们还不是我们的对手,但这个优势我们能够保持多久?本王不敢说。

    本王最担心的是什么?最担心的是这个国家内乱。诸位,你们注意到没有,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上,没有一个王朝超过三百年的命运,都是崛起、兴盛和衰落,然后经济崩溃,到处是农民起义,国家陷入内乱,军阀混战。

    本王最不希望大明王朝也走向这种轮回,其实有这个苗头出现了。以后我会跟大家好好讲一讲。随着科技的发展,今后的敌人会越来越强大。如果我们再一次轮回,我们的民族付出的代价越大,甚至是亡国灭种。时不我待啊!本王自从来到这个世界,就发誓要打破这个历史的怪圈。

    本王有个梦想。梦想给华夏民族探索出一条长治久安的路来,梦想让我们的子孙能够一直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之下,不再受战火的摧残。说心里话,我不知道能不能实现这个目标,但我知道一点军人不得干政,任何时候军队都不能乱,因为你们才是这个国家最后的屏障,如果军队乱了,这个国家将陷入万劫不复。

    也许大家会笑话我,这世上哪有不朽的王朝?觉得我的想法有些不切实际。我也不知道能不能做到,但是我不会放弃我的梦想。本王会用这一生去奋斗,哪怕希望渺茫也不会放弃。

    希望诸位和我一起,相互扶持,携手打造这个梦想。如果我实现不了,我会让我的儿孙沿着这条路继续前进。我希望大家跟我一样,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可以拍着胸脯骄傲地告诉自己这一生我没有白活!”

    “谨遵齐王教诲!我等愿意跟随殿下步伐,再创盛世大明。”

    众人齐声应和。

    ……

    刘健、谢迁致仕后,李东阳独守内阁。自有内阁以来,从未出现过一人在阁的情形。那种惶惑,那份孤独,不身历其境,是想象不出来的。

    李东阳求退不得,依然保持着旧日的习惯。五鼓动身,一袭软轿,孤零零的奔向禁城。只是一路上,再也做不到闭目养神了。

    熬了三天,传旨下来了吏部尚书焦芳兼文渊阁大学士;吏部左侍郎王鏊兼翰林院学士,并直阁。以李东阳此刻的心情,不管来的是谁,哪怕是阿猫阿狗都行,只要有伴就好。

    “二位再不来,我就要愁死了。”话虽这样说,李东阳的脸上却有了笑容。这是朝局有变之后,他第一次露出的笑容。

    “宾之兄为何而愁啊?”焦芳问。

    “阁中之事本来是要大家商量着办的。我一个人在阁,却去与谁商量?守静兄,你说我能不愁吗?”你东阳恳切地说,“二位衔命而来,这就好了,凡事便有了商量。”

    “西涯先生是元老,众望所归。”王鏊说,“某奉旨入阁办事,无才无德,心中实在不安。凡事请先生指教。”

    李东阳说“不必过谦。济之先生的人品才学,一时之冠。你和守静先生一起入阁,我甚欣慰。阁中事物,多要仰仗大力。”

    “不敢。王鏊叨陪末席,凡是自然是两位老前辈做主。不过,当与公言者,当与外争者,某既在此位,亦不敢不尽责。”

    “这样就好,今日内阁正要敢言之人。”

    一个尚书,一个侍郎,不赞尚书而赞侍郎,而且,话中总是别有一番滋味。焦芳听了很不舒服。比如说,“你和守静先生一起入阁,我甚感欣慰”,倒好似我焦守静沾了他王济之的光。

    圣旨初下,焦芳窃喜他兼的是吏部尚书,李东阳萧的是户部尚书,内阁当以他为首。又一想,恐怕没那么简单。李东阳是谨身殿大学士,自己是文渊阁大学士,殿学士总在阁学士之前。况且,李东阳还有少傅兼太子太傅的兼衔。看来,只有屈居次辅了。

    与李东阳不能争,亦不必争。刘公公在司礼监中也不是掌印太监。传闻要任秉笔太监,那也是次辅的角色。但李东阳看来要大力笼络王鏊,却不可不防。

    (未完待续)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