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正德虚岩辨暗流(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芳已经投到了刘公公阵营,再加上这次笼络的十几个五六品官,刘公公将逐步掌控朝柄,哼哼,到那时候自己不就会想怎样就怎样。

    想到这里,刘成不由得心情大好。起身踱到临河的窗前,只见各处河房前的大红灯笼都已点燃,把个秦淮河照耀得如同白昼。那河上画船相接,岸上楼阁参差。香雾缭绕,烛影摇红,箫鼓琴筝,不绝于耳,好一片盛世雍容的景象。

    刘成伸了个懒腰,情欲难以自制,于是迫不及待地问周廷皓“春宵一刻值千金啊!周兄,陈姑娘呢?叫她上楼来。”

    ……

    时间回到大明正德元年正月乙未(1510),这是上元节的正日子。孝宗皇帝去世不到一年,使用新的年号刚刚半月,齐王朱厚炜还在守孝。整个齐王封国,照例不可能有轻松欢乐的节日气氛。

    烟台城西北部,距离军马场不远,有一块空旷的场所,这里是登莱军工厂武器试验场。午时三刻,齐王朱厚炜带着贴身的两名小太监,匆匆赶去。

    齐王内官监太监何鼎和陆战队指挥使戚宁正指挥一群人安置靶标,见齐王来了,都跪下请安。

    “忙你们的吧。”

    朱厚炜皱着眉头,无奈的挥挥手,他晋级齐王后,礼节上的事情就由朝廷专门的礼仪官管理,搞得齐王府这些规矩越来越多。他也没办法,有些传统根深蒂固,他也不能太过另类。

    “谢齐王千岁。”

    何鼎首先起身,拿着一张平面图,站在朱厚炜身边。戚宁和其他军士随之站起,继续忙着调试最新型的火炮。对面的山坡上,有三个靶标,分别是堡垒,模拟的骑兵,模拟的西班牙步兵方阵,约莫和实际战场情况差不多。

    火炮是一种轻型的臼炮,其实就是后世的迫击炮,有六十毫米和八十毫米两种口径。经过多年的研究,基本上已经定型,已经开始装备戚宁麾下的陆战队炮兵,专门研究相关的战术。

    整个试验场有条不紊的忙碌着,看到一门门崭新的迫击炮和堆放整齐的弹药箱,朱厚炜满意的点点头说“很好,很好。”

    又问何鼎“通知王大人没有?”

    “回齐王爷的话,已经通知了。阳明先生待会就会过来。”何鼎躬身回答。

    朱厚炜砸吧一下嘴,遗憾的说道“老何啊!本王实在有些舍不得啊!金州卫刚刚才有些起色,皇帝哥哥偏偏在这个时候,把王先生调到京城,你说让谁接替阳明先生主持金州卫的工作才好。”

    何鼎微微一笑,说“殿下,这些年,金州卫发展的太好了,尤其是旅顺,可以说已经成为了北方有名的繁华之地。新学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皇上看样子是打算在京城推广新学了,至于何人接任金州卫,殿下何不问问王先生?”

    “老何,你不明白。京城水太深了!本王不太想让阳明先生去京城,就是不想让他去趟京城那趟浑水。我担心他会折在里面。”

    “多谢齐王挂怀!阳明不胜感激。齐王多虑了。不过为了传播新学,改造已经僵化了的儒学,这京城下官去定了!”

    背后传来一个声音,朱厚炜回头一看,来的正是创造金州发展奇迹,号称金州黄金搭档的王阳明、湛若水、黄绾三人组。刚才说话的正是王阳明。

    朱厚炜转过身来,凝视着已经有些苍老了的王阳明,心中百感交集。五年来,金州在王阳明的治理下,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单是一个旅顺,人口就超过了五十万,经济繁荣,可以说繁华的程度不亚于天津,已经成了勾连辽东的大邑。

    金州民风彪悍,移民来源复杂,并不容易治理。王阳明在任期间,采取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工作方针,让湛若水处理民间纠纷,转移政府的工作压力,他则主抓经济和思想教育。

    经过五年的工作,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蛮横的民风得以解决,一些陈规陋习得以纠正,从此金州人民告别了过去,迎来了新生。

    很多事情,别人没整明白他整明白了,这是能力。别人没做到的他做到了,这是政绩。让地方官头疼的金州卫,在老王手里得到快速的发展,有效解决当地人的草原习气,彻底根治当地的匪患。

    有人说王阳明是新学大师云云,大师也是平凡人,他没有特别厉害的手段,所用的治理方法每位官员都会。放在人家手里半年的工夫摆平了,这就是王阳明,这就是他的水平。没啥高深的,因为很多人达不到他的水平,所以显得他英明伟大。

    王阳明的处世特点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最复杂的问题,用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利益。能做到这一点,那就是高深,那就是水平,那就是不服不行!

    这样的人才,朱厚炜如何舍得放手,可惜这次是他皇帝哥哥的意思。他也不明白朱厚照怎么突然盯上了王阳明,他原来不是对这老夫子不感兴趣吗,咋就转了性子?

    朱厚炜握住王阳明的手,诚恳的说道“可本王舍不得先生走,但是本王也知道留不住先生,去吧!先生是有大志向的人。知行合一,尊重科学。儒家需要做一些改变了。本王只希望诸位先生保重自己,不管什么时候,不要卷入朝政之争。留得有用之身,打造一个我们心目中的崭新大明。”

    “谨遵齐王教诲!”

    王阳明三人齐齐拜服在地。朱厚炜将三人亲自扶起,然后问王阳明“先生走后,金州政务交给谁打理可行。”

    “齐王殿下,举贤不避亲。下官推荐自己的学生徐爱。他虽然年轻,但熟悉政务,能力很强。能够延续如今金州的发展势头。”

    “可!就依先生所荐,本王立刻下令任命徐爱为金州政务长官。”

    “多谢殿下信任。”

    ……

    办完移交,又做了一些前期的工作。正德元年十一月,王阳明才入京觐见,再次回到那个他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地方。

    北京的冬天,刮着西北风。一回到北京,觐见过正德皇帝后,王阳明就暂居在大兴隆寺附近专门为他购置的四兮院里,这里距离紫禁城较远,地方宽敞,是一个办学的好地方。它的位置在后世房山区境内,王阳明在此一边开始教学,一边等候皇帝授予新职。

    弘治年间,王阳明在登莱以外传播新学,可以说屡受打击。幸亏登莱行政学院良好的学术氛围,让新学的理论更加完善,各种科目也更加齐全,数理化等科学类课业得到快速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称职的教师,还衍生出农学、工学、经济学等分类,真正做到了术业有专攻。

    五年来,王阳明在登莱和金州经过这些年的磨练和实践,受益匪浅,此前让他的理论水平更加提高。他也学会低调了做人。可他哪里知道,他想低调,偏偏有人不让他低调,或者说如今头顶光环身富传奇色彩的他,想低调都难。王阳明回来的消息传遍了京城,前来拜见的人络绎不绝。

    这些年来,王阳明有两个得意门生,一曰徐爱,二曰黄绾。徐爱留在了金州,这里暂且不提。黄绾,字总贤,成化十三年(1477年)生人,小王阳明五岁,祖籍福建莆田。

    黄绾大有来头,传说是黄帝的直系后裔,这有点太远,说近点是唐开国公黄岸后代。在明朝祖上有点资本,仗着祖荫袭官,官至后军都督府都事,从七品,相当于部队一个干事。

    明朝军队编制实行“卫所制”,朱元璋创立的。军队组织有卫、所两级。一府设所,几个府设卫,如横海卫、鹰扬卫、兴武卫、江阴卫、宁夏卫等。

    全国设有中军都督府、左军都督府、右军都督府、前军都督府、后军都督府五都督府,是统领全国军队的最高军事机构。

    黄绾三十好几的人了,晃悠了小半辈子,没什么建树,终日喜欢思索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想不明白就去看书,这种学习方法值得称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黄绾弄懂了一些问题,曾拜于茶陵诗派重要作家谢铎,学习理学。他本人悟性极高,两三年工夫,哪个老师都教不了他了。

    黄绾有些自鸣得意,感觉自己像个人物,有时候在沙龙讲坛里发表下个人独特建议,与人争辩,鲜有对手。

    学了这么多年,黄绾有自己的一套思想,没几个人能让他放在眼里。弘治十五年时,朱祐樘邀请王阳明赴京讲经筵。听说王阳明回到了京城,有一套关于新学的学说,是二皇子朱厚炜最先提出的儒家理论发展起来的。

    黄绾急忙去拜见。早年他听说过王阳明大名,当时在京城讲理学著名的,一是湛若水,二是王阳明。两人一见面,黄绾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对孔孟之学的所感所悟讲给王阳明听。

    老王听后很吃惊,他发现眼前这个人前途不可限量,他在黄绾那么大时,尚未有如此高的觉悟。

    王阳明称赞道“孔孟之学断绝已久,你是从哪里学到的?”

    黄绾谦虚地说“略懂皮毛而已,实未用功。”

    “人惟患无志,不患无功。”王阳明说到这儿想起了什么,问道,“对了,你认识湛若水吗?明天,咱们三人共同切磋一下。”

    次日,湛若水、王阳明、黄绾三人齐聚一堂,相互阐述各自的理论学说。其时,湛若水是唯一一位能与王阳明棋逢对手的理学名家,师承陈白沙,他主张“随处体认天理”,即在应对事物时心应有感而发,从而体认到自己内心中正的本体,也就是天理。

    王阳明则主张“天理即人欲”,用“知行合一、法以科学”的格物功夫,去达到心之本体,便是致良知。黄绾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但还没有形成具体的理论体系。从当时来看,湛若水与王阳明平分秋色,黄绾次之。

    从后来新学给大明带来的影响来看,王阳明当仁不让。三人遂成了好朋友,后黄绾拜于王阳明门下。他们已经到了很高的境界,眼里没有仇敌对手,那是一种精神上的交流,日必共之,各相砥励。

    为什么这次进京,除了湛若水,王阳明为什么一定要带上黄绾呢?这里面有个最大的原因,那就是黄绾特能忽悠,在金州办学时,他就为王阳明在全国各地招揽了不少学生,他甚至能把本地不识字的都弄来听讲。如果他在后世做传销,绝对是个顶级的骗子。

    转过年来,正德二年(1511年)正月,王阳明调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工作地点在北京。此消息一出,在京师的学生们欢呼雀跃,没有人知道是什么原因,正德皇帝默默地为王阳明的心学传播大开方便之门。

    没有人知道现在这一举动的重大意义。在正德皇帝和齐王朱厚炜默默的资助下,王阳明就此开始了近两年的讲学生涯,创办了第一家大明皇家孔子学院。这所大学为大明中兴,再创辉煌,培养了大批的可用之才,大明的学术也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时代。

    王阳明、湛若水、黄绾三人组成了学术铁三角,专心在京城大兴隆寺讲学。学生五花八门,来自各行各业,举子有,高官有,普通百姓也有。偌大的大兴隆寺成了百家讲坛,吸引京城大批知识分子。

    譬如郑一初,弘治十八年进士,颇有气节,刘谨上台后,不与阉党同朝为官,辞职了。在潮州府揭阳县(今广东省揭阳市)建了一所书院,名曰“紫坡台”,授课讲学。郑一初自撰一联万卷讲皇王帝霸,格天事业属儒生;四时咏雪月风花,乐地情怀归隐士。

    本来挺好个事儿,没干几年得病了,绝症,附近著名医生束手无策,只能在家等死。郑一初听说过王阳明,没见过,忽然心血来潮跑到了北京,听王阳明讲课。听了新学跟打了鸡血似的,人倍十精神,新学照亮了他的残生。正德六年,郑一初去世!

    广州府南海人方献夫,后世广东省广州市人,与后世康有为是一个地方的。方献夫与王阳明是同事,小老王十三岁,但人家时任吏部员外郎,官阶比他大一级。方献夫挺英伟一人物。

    正德二年时,某日方献夫朝见皇帝,朱厚照见他闷闷不乐,就问他为什么不高兴。方献夫回答说,臣在家衣食无忧,但恐后世子孙不思长进,破败家业,不能报效国家。所以,臣为这事儿发愁。

    朱厚照问那怎么办。方献夫恳请皇帝能给方家下一道御诏,方家祖业永不典卖,违者斩立决。朱厚照呵呵一笑,当即御笔下诏。这一做法,令方家后人恪守祖训,引为美谈。

    正德十五年,第一步大明宪法颁布。方献夫被正德皇帝任命为内阁首辅,四年后连任,历任两届,任期八年,成为实行君主立宪后,第一位内阁首辅。

    甭看方献夫官大一级,对老王非常客气,经常跟他谈论学问,从老王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于是,办公室内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早上老王报到上班见到方领导问安请示,礼仪结束后,方献夫再给老王行师生礼。有学问的人,必会赢得尊重。

    这一时期,有不少学生拜于王阳明门下,他们来自社会各个阶层,主要有黄绾、顾应祥、陈鼎、万潮、萧鸣凤(疑似《金瓶梅》作者)、梁谷、穆孔晖、魏廷霖、林达、薛侃、季本(徐渭老师)、应良等及后来的王艮、聂豹(徐阶老师),不计其数,皆一时名士。

    潜移默化之下,不知不觉中,科学的种子在大明开始发芽。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