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闻京察舆情汹汹(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良本希望能看到梁储有一个明确的态度,可是这老头子说了几句油光光两不挨边的话,让李良既感到有点希望又觉得不踏实,时候又不早,他只得怏怏告退。

    却说梁储乘了八人大轿,从他所居的文元巷出来,大约二三百步往右一拐,便上了东长安街。这时候卯时已过了多半,大街上车迎毂击熙熙攘攘正是热闹时候。天官出行虽有幡伞导引瓜钺开路,怎奈路上人多还是快不了。

    梁储心平气和,倒也不催促,索性放了轿帘闭目养神。眼睛虽是闭上了,心神却不能养。他一门心思还在想着李良的话。自四天前皇上例朝当庭宣布即刻实行京察,这些时应天、顺天两京各衙门已是乱成了一锅粥。

    说它乱,并不是表面上那种能够见得到的嘈嘈杂杂闹闹哄哄的局面。事实上较之以往,衙门里倒是冷清多了。往常上班点卯之后,官员们便三个五个扎堆凑在一起云天雾地吹大牛。

    从某大臣上朝也舍不得脱下马尾裙到某亲王吃海狗肾鹿鞭吃成了痨病;从尼姑偷汉子的绝技到和尚吃花酒的本领,逮着什么谝什么,一谝就是半天,倒把正事都丢在了一边。

    现在却不一样,官员们不管有事无事,都在自己的值房里正襟危坐,既不串门,也不交头接耳。更有那些在肥缺上或者在要紧衙门里当值的显官,往日里神气得不得了,见了人像只大肥鹅一样头昂到半天,如今也缩了气儿软了脖子,逢人打招呼都成了笑脸菩萨。

    这一切变化,皆因京察的圣旨既出,两京官员无论大小都得考虑自己的升降去留。在这关乎前途命运的非常时期,谁能不着急?谁又还有闲心插科打诨说笑话?

    连前些时因王守仁讲经筵”四民平等”的演讲引发的风波,也似乎销声匿迹。本来许多官员们大发牢骚,甚至有的人蠢蠢欲动想闹事,如今也都成了霜打的茄子,蔫了。所以,前头说的乱,是乱在两京官员的心里头。究其因,官员们的慌乱主要是心中没有底。

    谁都知道皇上并不直接参与京察具体过程,真正决定众官员命运的还是新任首辅李东阳。这种情势下,针对李东阳的各种各样的猜测纷纷出笼不胫而走。

    譬如新阁老礼部尚书焦芳与掌院都御史刘宇的担心、六科廊言官的分析,甚至更有危言耸听者,梁储都不知听了多少。因为两人儒学理念上的不同,梁储与李东阳并无深交,但毕竟同在朝中多年,特别是在前两年任兵部尚书期间,与内阁中分管户部和兵部的李东阳有着较多的接触。

    他对李东阳的深沉练达的行事风格还是有相当程度的了解,他虽然不敢保证李东阳不会利用京察排除异己,但他更认为李东阳这一举措有其更为深远的意义。在这一点上,不仅仅是他,两京稍有资历的官员都应该清楚。

    话要说回到弘治十一年,刚入阁不到半年的李东阳在当时内阁四名辅臣中位居末次,就向弘治皇帝上了一道《整肃纲纪六事疏》。

    开篇就讲“近来风俗人情,积习生弊,有颓靡不振之渐,有积重难返之几,若不稍加改易,恐无以新天下之耳目,一天下之心志。臣不揣愚陋,日夜思惟,谨就今之所宜者,条为六事,开款上请,用备圣明采择”。

    接着,李东阳便从省议论、振纲纪、重诏令、核名实、固邦本、饬武备等六个方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施政纲领,希望皇上能够“审时度势、更化宜民”。

    从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推行改革,改变自正统、成化两朝积留下来的吏治腐败、法令不行、国库枯竭、武备废弛,豪强势力大肆兼并土地,农民破产,民不聊生的严重局面。

    在这篇洋洋万言的《整肃纲纪六事疏》中,李东阳对拨乱反正弘治皇帝充满了期望。他惟愿弘治皇帝能够像成汤那样做一代英主明君,他自己也做好了准备当一个辅佐成汤成就霸业的伊尹。

    但这只是他一厢情愿,当时他还没有获得弘治皇帝的绝对信赖,同时李东阳前面还有刘健、马文升、刘大夏、谢迁等素有名望雍容进退的老臣,所以,一切大权还轮不到他这位当时年仅五十岁的末辅作主。

    鉴于这些原因,弘治皇帝收到《整肃纲纪六事疏》后,只是敷衍式的嘉奖。他的朱批“览卿奏,俱深切时务,具见谋国忠恳,该部院看议行”,只是一纸空文,国家政治局面依然是水行旧路没有多大改变。但是,李东阳并没有因为这件事而气馁。

    当伊尹霍光这样的名臣良相是他毕生的政治抱负,他继续兢兢业业,一如既往地以超乎常人的忍耐等待机会的出现。

    功夫不负有心人,就在今年初,刘健丁忧致仕,李东阳在云台问对后,终于荣膺阁揆之职,把握住这次一展抱负的机会。

    ……

    梁储迷迷瞪瞪这么一路想来,忽然感到轿子缓了下来,睁眼一看,只见轿夫们正在磨轿杠准备折向吏部衙门所在的富贵街,他赶紧蹬了一下轿板,掀帘叫道“不要磨了,径直去内阁。”

    听说梁储乘轿来访,李东阳赶紧丢下手头事情,走到内阁门口迎接。梁储是那种表面谦和内心倔强的人,刘健任首辅期间,他竟没有到内阁一次。

    有关兵部的事情,除了廷议,实在有要事磋商,往往是刘健屈驾到兵部会议。好在兵部一直由当时的内阁三辅刘大夏分管,刘健也省了许多尴尬。

    那时候,李东阳虽然官职上比梁储高,但梁储是老资格,无论朝野人望都重,因此在梁储面前总是表现谦恭,每次相见都执晚生礼,可比当年刘健霸道又目中无人要强多了。梁储表面上不说什么,内心中对李东阳却有着十分的好感。如果不是这样,今天他就不会亲自来内阁拜访。

    粱储在内阁门口下轿,李东阳快走两步迎了上去,抱拳双手一揖说道“叔厚兄,天气酷热,您怎么来了?”

    梁储拱手还了一礼,答道“宾之,心里头窝的事情太多,想找你倾吐倾吐。”

    不说商量而是说倾吐,细心的李东阳听得出梁储既要摆老资格,同时也把他当朋友看待,于是很给他面子笑道“呵呵,叔厚兄,何必这么麻烦。您有事,叫人知会一声,仆也可以去吏部嘛。”

    梁储很是受用,但也没有当真。他摇摇头,既是诚恳也是调侃地答道“呵呵,这如何使得。你如今已是首辅,老夫怎能倚老卖老,失了朝廷的规矩呢?”

    说话间,两人已走进了李东阳的值房,在会客厅里,李东阳把正座让给了梁储,自己打偏坐在梁储的右首。喝了几口茶后,梁储也不绕弯子,劈头就问“宾之,皇上宣布京察已经几天了,你都听到了一些什么舆论?”

    李东阳答“厚斋先生向来人缘好,且虚怀若谷,一定是知道不少舆情,仆正想听听叔厚兄的呢。”

    梁储快人快语“宾之,舆情对你可是不利啊!”

    李东阳嘴角稍稍扯了一下,笑一笑后平静答道“哦,竟有此事。仆愿闻其详。”

    梁储微微皱一皱眉,径自说了下去“老夫待在官场,已经四十个年头儿了,亲眼见到了万安、王恕、马文升、刘大夏、刘健五位首辅的上台与下台。老夫不想在这里评论他们柄国执政的功过是非,老夫只想说一点,他们上台时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笼络人心,这一点几乎无一例外。

    不说别人,就说你的前任刘健,他这人虽然性格躁急心胸狭窄,但除了整一整对手刘大夏的几个亲信之外,对绝大多数官员,他还是优恤有加。

    对那些当了尚书多年再也无法晋升的老臣,他向皇帝请旨额外颁赐,不是晋为太师就是晋为太傅,这些勋职都是虚衔,但有了这个虚衔,就同你晋升大学士一样,由二品变成了一品。

    俸禄拿到了顶级,一年多了几百石粮食上千两银子,而且除了本人,还有常例恩荫子孙,让他一个儿子免了考试就直接进入官场,当一个中书舍人或太常博士什么的,这又解决了老臣的后顾之忧。

    这些个策略招数,既无害于朝廷,又有益于官员。因此刘健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却依然能够稳定政局,开创一呼百应的局面。

    可是你宾之,刚入机衡之地,所有官员莫不引领望之,侧耳听之,看你宾之有何举措,能够让他们从中得到好处。等来等去,好处没等到一星半点,却先是等来了一个讲经筵推广新学,引起了士林朱子门徒的轩然大波。

    这一波还未平息,紧接着又是一个圣意严厉的京察,直弄得两京官员人心惶惶寝食难安。任谁都知道,推广新学、京察,都是你的主意。宾之啊,老夫今天来是想劝劝你。你这样做,岂不是要结怨于百官,把官场变成冷冷冰冰荆棘丛生的攻讦之地么?”

    梁储的这一番话,可谓是肺腑之言,虽住了口,两道吐剑的毫眉却还在一耸一耸地显示内心的激动。这老头儿真是保养得好,说了这半日的话,口不干舌不燥,精神气儿还旺得很。

    李东阳听了这番话,心里头很不是滋味。一方面,他承认梁储说的话句句都是忠言,这位老臣若不是把他当成朋友,决计不会大老远顶着毒日头跑来内阁向他进言;但另一方面,他也感到自己提出的京察之所以普遍遭受非议,是大家并不了解他的真正动机。

    梁储出于情谊前来规劝,尚且听得出微词来,一般人的态度也就可想而知了。尽管李东阳善于克制自己,心情却不能不由此沉重。

    沉吟半晌,他缓缓说道“厚斋先生一席话振聋发聩,仆铭记于心,当深思之。但身居宰辅,惟务从命,一应国家大政,总以得体为是,岂敢为保禄位而怀私罔上。昔范文正公当国之时,深患诸路监司所得非人,便拿来选簿一一审视,凡有不合格者,便拿笔勾去。

    他的友人规劝道‘一笔退一人,则是一家哭矣,请公笔下留情。’范公答道‘一家哭,比之一路哭一郡哭,哪一个更令人痛心?我既身居宰相,当以天下为公,岂能怀妇人之仁,为一家哭而滥发慈悲。’厚斋先生,范公此等正气,足以震慑千古。

    仆以为,惟其如此,才是宰相的襟抱,才能担负起宰相的论道经邦燮理阴阳的责任。盖政事顺则民心顺,民心顺则天地之气顺,天地之气顺则阴阳有序。

    天地人之极,人为主,一国之政顺与不顺,检验民心便可得知,然而欲使民心顺者,官也!如果百官一个个怙势立威,挟权纵欲,恶人异己,谄佞是亲,于所言者不言,于所施者不施,其直接后果,就是皇上的爱民之心得不到贯彻,老百姓的疾苦得不到疏导吁救。

    上下阻隔,阴阳不交,人心不畅,出现了这种局面,身为宰辅不去大刀阔斧除痈去患,而是如范公讥刺的那样为博一个虚伪的官心,而尽力推行妇人之仁,那国家之柄庙堂神器,岂不成了好好先生手中的玩物么!”

    李东阳本是个城府极深的人,哪怕所说的话挟雷带火,也只是一个娓娓道来,让人感到波澜不惊。梁储虽然赞赏李东阳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的襟怀,但对他“妇人之仁”的观点却颇不以为然。

    李东阳话音刚落,梁储就温言反驳道“宾之,君恩浩荡无远弗届。民有福祉官亦应有福祉。身为宰辅在便利场合下为百官谋点利益,怎么能说是妇人之仁呢?”

    梁储振振有词。李东阳知道这样争论下去,纵然十天半月也绝无结果。他遂起身走进里间案房里,打开桌上的卷宗抽出两张纸来,又回到会客厅递给梁储说

    “厚斋先生,请你先看看这两首打油诗。”

    梁储接过,只见这两张纸都是五城兵马司衙门的文笺,每张笺上都光头光脑地抄了四句韵文。他先看第一张,上面写着”一部五尚书,三公六十余。侍郎都御史,多似景山猪。”

    放下第一张,他再看第二张”漫道小民度命难,只怪当官都姓贪。而今君看长安道,不见青天只见官。”

    就这么两首顺口溜,梁储翻来覆去看了很多遍。沉吟了半晌才问道“宾之。你从哪儿弄来这样的顺口溜?”

    “呵呵,这是京郊流传的民谣!”李东阳笑着纠正,“厚斋先生,大凡国运盛衰,官场清浊,民心向背,都可以从老百姓口头相传的歌谣,也就是您所说的顺口溜中看得出来。赏其歌而知其民,颂其谣而知其俗。所以,周文王特别置了一个采诗官,让他采集民间的歌谣,从中分析老百姓的所思所想,为其治国纲领的制订提供依据,这实在是一个好的传统啊!”

    经这么一点破,梁储明白李东阳为什么好此一道了。他叽咕着说“哼哼,这五城兵马司的刘文佐也是个鬼精,他居然能弄到首辅想要的歌谣。”

    “叔厚兄,您说错了。这两首歌谣不是刘文佐弄到,而是仆亲耳听到的?”

    “哦,你在哪里听到的?”

    “呵呵,这可说来话长了。”李东阳呵呵一笑,便讲起了去年发生的一段往事……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