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巨舰扬威惩不义(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响,蓝天下显得格外的醒目。

    朱厚炜举起望远镜,看着阻挡在前面的满剌加以浆帆船力主舰队,嘴角露出轻蔑的冷笑。

    满剌加人为了抵抗大明舰队,卡西姆将军竭尽全力,不惜血本集结了近万名来自各地的战舰,三千条浆帆船和独本舟组成的舰队密密麻麻,来势汹汹。

    满剌加军队中占多数的是来自海人和塔乌苏人,还有望加锡人,文莱人。除了这些本土军队,满剌加王国尚有几只雇佣兵部队,其中不乏印度人和阿拉伯人。

    满剌加人也有火炮,这是从阿拉伯传过来的一种铜炮,是一种很原始的火炮,最大射程不到二百米,只能发射一些散弹,如鹅卵石之类的碎石和铁屑。目前东南亚国家的水师都大同小异,基本上是以冷兵器跳帮作战为主,和朱厚炜率领的舰队来比,不管是战舰和武器,差距至少在三百年以上。

    战争很快就爆发了,双方都没有退缩,两边的将士驾驶着战舰都勇敢地冲向对方。但当双方相距两海里的时候,朱厚炜对他的助手吴满屯下令

    “传令,以旗舰“大明亲王”号为首,形成战列线,我们要发挥我们的高速和火炮优势,打一场歼灭战。我命令各舰两舷火力全开,用燃烧弹,先打掉敌人的主力。命令所有的陆战队员上甲板,用步枪和手榴弹打击敌人的独木舟,别让这些臭虫靠近我们。立即执行!”

    “是!”

    吴满屯非常兴奋,立刻接令出了艉楼。刹那间,舰队上空传来了当当当的铜钟声,甲板上顿时沸腾起来,所有的战士们有条不紊的迅速奔赴岗位,在这个时代,一场规模空前的大海战拉开帷幕……

    弘治二十一年,即1508年5月8日,朱厚炜率领一支由五艘战舰、十一艘商船,五百名海军陆战队士兵及四百多名苏禄华裔海商组成的舰队到达马六甲城,向满剌加王国提出了归还巨港、赔偿以及割让淡马锡来修建要塞的要求。

    马六甲城是满剌加王国的都城,是一个十万人的城市,由三万马来人和爪哇人守卫着,双方兵力悬殊,因此国王马末沙苏丹拒绝了大明人的要求。

    五月八日上午,大明舰队发动了第一次攻击,猛烈的火炮,在马六甲海峡响起,满剌加王国水师尽管人多势众,悍不畏死,但也被这空前惨烈的大海战给吓到了。

    短短两个时辰,大明舰队就消灭了满剌加的舰队主力。整个马六甲海峡海面上,漂浮的都是破破烂烂的船板,和残破的敌人尸体。

    这一战下来,满剌加水师大一点的舰船全部都成了火炬。敌军水师将领卡西姆将军也落水被俘。由于没掌握潮水的关系,大明舰船无法进入河道,只好在入海口等待潮水的涨起。白天水师惨败的满剌加国相并不甘心失败,孤注一掷进行垂死挣扎。

    当天夜里,满剌加王国敦墨太希首相组织了强大的抵抗,趁夜他亲自组织独木舟向海岸边大明舰队,发起了人海战术,由于风高月黑,无法看清敌人的船只。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朱厚炜下令舰队向外海撤退。

    五月十三日,趁着潮水大涨,大明舰队冲进马六甲河,朱厚炜又组织了进行了二波攻击,成功占领了马六甲大桥,接下来他们又占领面向马六甲河、依山建立的满剌加王国都城与清真寺。

    中午的时候,已经绝望的马末沙苏丹令其王子派出二十头大象为先锋,率领六千士兵朝着只有五百人的大明海军陆战队发起强攻,企图阻上大明人的攻势。

    可在大明军队火炮和步枪超远程的打击下,大部分进攻部队很快就溃退下去。但哪个民族都有勇士,一支由回教信徒组成的御林军就表现出了他们的血性。

    在满剌加王子波沙的率领下,御林军战士悍不畏死冲向大明防线,直到最后一人倒下,其中就包括那位勇敢的王子。

    当时的场景,让朱厚炜心中很是感慨。他想起了后世大清与八国联军在八里桥的作战,那只大清最后的铁骑也像这样飞蛾扑火一般冲向敌人的阵地,最后还是免不了失败。伟人说的对,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个永恒不变的真理。

    激战到黄昏,全歼了三千多人的满剌加御林军后,满剌加终于彻底崩溃了!从这一刻开始,敌人再也组织不起像样的进攻。黑夜降临后,大明海军陆战队终于占领了大桥两侧的制高点。

    五月十五日,沿着马六甲城街道,大明海军陆战队并排清除来自各方的零星抵抗。满剌加苏丹马末沙见大势已去,黯然丢下富甲一方的马六甲城,马六甲围城战以大明帝国歼敌一万两千人,自身仅伤亡十一的悬殊胜利而告终。

    垂头丧气的苏丹马末沙率领残余退到巴莪,向各个苏丹发出命令,妄图卷土重来。谁料到树倒猢狲散,满剌加王国下属的各个苏丹见事不妙,纷纷宣布保持中立,并派出使节与大明和谈。

    雪上加霜的是,满剌加王国敦墨太希首相突然发动了兵变,废除了马末沙苏丹,自命为敦墨太苏丹,他代表满剌加王国发出布告,承认本国战败,向大明舰队派出了使节展开和谈。

    攻陷马六甲城前,朱厚炜就下达了禁止抢掠民间的命令,这条命令得到了很好的贯彻,进城的士兵对本地居民秋毫无犯,并不像其他军队一样大肆抢掠。

    即使是这样,仅仅是满剌加的国库和王宫,缴获的战利品就不计其数,光是珍宝数以万计,几乎是满剌加王国三分之二的财富。如此丰硕的收获,参战的官兵以及协助的华人都大大的发了一笔财,战后个个都笑的合不拢嘴。

    攻占了马六甲的大明军人纪律严明,并不骚扰本地百姓和商户,不仅如此,朱厚炜还命令开仓放粮,在当地救济穷困,发放物质。并维持当地的治安秩序。

    舰队的文职官员在当地大力宣传这次战争正义性。宣称是马末沙苏丹挑起的战争,大明军队只是为了收复被苏丹非法占领的旧港宣慰司,并不打算占领这里。整个占领期间,大明军人仁义之师的形象,赢得了当地人的好感。

    马六甲城沦陷了,满剌加各个苏丹国纷纷宣布自立,就这样,立国一百多年的东南亚王国满剌加灭亡了。一战灭一国,全军上下齐开颜!朱厚炜恍若梦境,笑的嘴巴都合不拢。这特么的简直就是奇迹!

    这场大海战像飓风一样传遍了整个东南亚,大明舰队超强的战力,震慑了整个东南亚各国。不到千人正规军打败了近五万敌军,这大明来的是天兵天将吧!什么?整场战役大明军队竟然伤亡了十一人,只牺牲了五名战士。尼玛!我肯定是疯了,这哪里是军队啊?这根本就是神话。

    然而这就是个神话!而且得到了证实。就在这议论纷纷中,这支大明舰队已经声名远扬,被东南亚人称作大龄的无敌舰队。几个月以后,这支无敌舰队的名声甚至传到了万里之外的印度洋。

    五月二十九日,包括敦墨太希首相在内的原满剌加各个苏丹参加了由卫王主持的马六甲和平会议。这些人没有想到的是这次会议气氛非常友好。整个谈判过程,大明再次表现出不计前嫌、与邻为善的胸怀,表现的十分大度。

    会前,朱厚炜主动向原国相,现在的敦墨太苏丹交还马六甲城,并承认各个苏丹的独立。

    会上,卫王朱厚炜重申大明追求公平公正,对他们的领土没有野心。只要不损害大明的利益,大明帝国愿意在马六甲海峡与各苏丹国和平共处。不管什么时候,大明不干涉他们的内政,不侵犯他们的利益。这让忐忑不安的敦墨太希首相和各苏丹喜出望外。

    经过友好协商,大明如愿以偿地收回巨港宣慰司,根据双方达成的赔偿协议,大明获得了整个淡马锡七百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包括周边六十三个岛屿的所有权作为军费补偿。就这样,十一个处在马六甲海峡的苏丹国与大明卫王签订了《马六甲和平协议》。

    五月三十日,在苏禄苏丹的见证下,朱厚炜在三宝颜郑和碑边又立了一块巨大的石碑,将协议文本有汉文和阿拉伯文全部刻在上面,作为历史的见证。

    获得巨港和淡马锡后,朱厚炜当场兑现承诺,不仅发放了作战奖金。同时任命曾经担任使者,冒险出使满剌加王国的华裔海商福建人张谦出任旧港市市长,在当地组建以华人为主、吸纳人部分友好的土著首领担任议员的市议会,负责巨港的日常管理。

    本着军政分家的原则,朱厚炜又派出戚宁的儿子戚继善担任本地卫戍司令,并提供了五百支火绳枪,十二门八磅炮,在当地招募华人,组成八百人的旧港城卫军,负责在当地治安和驻守。

    淡马锡今后将由卫王府直接派出官员经营,这里将作为卫王的封地来经营。目前任命号舰长吕中为驻军司令,号和破浪号两艘战舰驻守在本地。

    朱厚炜还留下两百名海军陆战队组成警卫部队,在本地实行军管,开始雇佣本地劳工,开始建设城堡,这座军事要塞将命名为星堡或星城,负责扼守马六甲海峡北端这个关键的海峡口。

    ……

    忙忙碌碌,一直到六月中旬,才将马六甲海峡的事情处理完毕。六月十七日,在淡马锡的临时码头,由大明亲王号、威海号、登州号三艘巨舰组成的舰队再次扬帆出海,他们的目标是横渡印度洋,直抵印度大陆。

    六月十九日,舰队顺利通过马六甲海峡。再往前走四五天,就该进入安达曼海了,从安达曼海向西,就是印度洋,真正的跨洋航行即将开始,前面等待着自己的到底是什么,朱厚炜心里也没底。

    别看朱厚炜平时和陈汝、吴满屯、何源等海军军官以及随行的船员水手们说得挺确定,其实带着三艘古代大帆船玩这种跨洋航行,其实他心里也没底。在这个没有卫星导航、天气预报的时代,横渡大洋还是很冒险的。

    印度洋,这个名字现在还没有,因为连印度都没有呢,要到十六世纪中期以后才有印度洋这个正式名称。古希腊人把这里叫做厄立特里亚海,意思就是红海,不过他们恐怕根本就没来过印度洋,只到了阿拉伯半岛那边就回去了。

    阿拉伯人把这片海域就叫阿拉伯海,而且他们向东的扩张很厉害,教和佛教一直在东南亚这一片争斗不止。由此可见,在很早以前,阿拉伯人就已经开始往东探索了。

    朱厚炜在上辈子横渡过三次印度洋,甚至第三次是自己单独驾着帆船横渡印度洋。三次横渡既有夏天也有冬天,对这里的气候朱厚炜有过研究,也有过深切的感受。

    总体上说,在夏天横渡印度洋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尤其是从东往西走。因为印度洋是季风性气候,在北部海域,夏季的季风是西南风,还多雨,由东往西航行等于是一路侧顶风。

    而冬季呢,风向就变成东北风了,且阳光明媚,降水量很低。所以那些阿拉伯商人,从宋朝开始都是乘着夏季的西南风一路被吹过来的,一直能吹到日本去。他们在中国住几个月,玩够了、乐够了,再买上合适的货物,借着冬季的东北风,又一路被吹回阿拉伯半岛了。

    外行人听上去觉得这是个很容易的事情,其实也不是所有阿拉伯人开着船想吹过来就能吹过来,如此长途的旅行,还要沿着海岸线不时停靠补给,没有精确的海图和基本测量技术,照样是凶多吉少。

    所以呢,阿拉伯人的海船一来就是一队,单独一艘的很少,就算有,估计也是遇到大风暴侥幸逃出来的。不过大明立国后,阿拉伯人有一段时间不敢再过来。

    这跟当时客居在泉州的阿拉伯商人背叛宋朝有关,而这个人就是臭名昭著的蒲寿庚。蒲寿庚(1245年-1284年),号海云,中国宋朝末年福建海商,后汉化,定居福建泉州。蒲寿庚的家族来自阿拉伯地区,之所以定居福建,还是看中了这里的外贸生意的优势。

    我们都知道,海上丝绸之路的就在福建,蒲寿庚还是商人集团的代表,为了攫取最大的利润,蒲寿庚利用南宋末年无力控制海上的治安,其兄蒲寿宬,自行组织船队,击败海盗,维持泉州地区的安宁。

    当然,这并不是为了做好事,而是为了为保持商路畅通,南宋政府只能招抚蒲寿庚家族,授官福建安抚沿海制置使,承认他们在此地的势力。

    按理讲,虽然这是南宋的无奈之举,但是对蒲寿庚家族也算好的,如果真的不承认蒲寿庚在福建的势力,相信蒲寿庚家族的生意也不会有比较大的影响。

    名不正言不顺嘛,这也算是双方达成的一种默契或者约定吧。可以说大宋对他们是礼遇有加,也从来没有歧视过他们,这在其他国家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在蒙古犯南宋的时候,蒲寿庚的表现可以用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来总结!

    1276年,元军攻占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俘五岁的南宋皇帝恭宗。此时南宋孤忠臣陆秀夫、文天祥和张世杰等人连续拥立了两个幼小的皇帝(端宗、幼主),成立小朝廷。

    南宋皇族逃往泉州,意“欲作都泉州”,本来南宋大臣们想的挺好,可以找蒲寿庚继续合作,但是蒲寿庚已经通敌,端宗等人无法进入城内,只好待在东海法石寺。

    张世杰向蒲寿庚借船被拒,于是抄了蒲寿庚财产,蒲寿庚做的更过分,他竟然“尽杀南宋海外宗室”,并且追杀皇帝端宗和末帝,导致二位皇帝进一步南逃。1277年,张世杰复返围城,尽管得到当地百姓和士族武装的支持,但元兵增援,宋军腹背受敌,围城未果撤回。

    景炎元年(1276年),元丞相伯颜率军南下,暗中遣人招安,12月蒲寿庚与元朝势力结盟。至元十五年(1278年),任为福建行省中书左丞,终元代一朝,蒲寿庚家族掌控海上贸易,独霸市舶。

    说实话,这些阿拉伯后裔很不地道,蒙古人势大,你们害怕投降没问题,但你屠杀一直对他们恩遇的南宋皇室,就是禽兽不如了!说白了,贪婪就是原罪。

    这世间,苍天又饶过谁!在一般的故事里,坏人都有不好的结果,蒲寿庚家族也一样,虽然在元朝的时候独霸一方,但是元朝也就是百年,很快明朝就建立了。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支持蒙古的蒲氏深恶痛绝,下令将蒲氏族人充军流放,为娼为奴,不得登仕籍。不过朱元璋也算是心慈手软,没有把他们像蒙古人一样屠灭一空。至此,蒲寿庚也应了那句话,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言归正传,郑和下西洋已经过去了七八十年,大明舰队在印度洋沿岸再也没有补给点,就算有,朱厚炜也不打算沿着曲折的海岸线绕路玩,如果那样的话,还怎么体现出他这个穿越者的价值呢?

    舰队到了安达曼海,刚刚拐过苏门答腊岛北端,心中忐忑的朱厚炜走进指挥舱,他稳住心神,命令向另外两艘船打出了旗语

    从现在开始,舰队重新编队。成一字舰队航渡。由旗舰大明亲王号领航,登州号居中,威海号断后,各舰保持一海里船距,如果遇到风暴失散,每隔十五天,在三个汇合点依次集合!

    从这一刻开始,朱厚炜很清醒的知道,真正的考验来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