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静夜思筹谋新政(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区域,他们不会为消灭女真努尔哈赤而影响眼前利益和未来的利益分配格局。

    因此,即使努尔哈赤开始造反,整体腐败的官僚行政体系仍然想按照既有的思维方式去解决这个问题。如果努尔哈赤是个普通人也就罢了,实力差距太大,直接碾压过去也能取胜。

    可惜这次的努尔哈赤不好好配合被杀死,而是发挥了他军事天才的能力,击败了比他强大数倍的明军,才开始了真正的崛起。萨尔浒之战,就是后金的立国之战。

    文官为帅,手下武将多路齐攻,这是明王朝打仗的一个显著特点,这样能够在胜利后最大程度保证文官主帅的功绩不被手下武将分走。这种方式对付农民起义是有效的,但对努尔哈赤就不灵了。之后的明王朝继续在文官利益集团的作死下走向灭亡。

    万历之后的天启、崇祯时期,都已经是文官利益集团占上风的时代,为了避免武将影响他们的地位,从袁应泰、熊延弼、王在晋、王化贞、孙承宗、高第、袁崇焕,包括最早萨尔浒之战失败的杨镐,全部辽东最高统帅都是文官进士出身。

    打胜了是文官们以文制武的成功,打败了交出几个武将把脑袋砍掉就交代过去了。杨镐战败后在牢中被关了整整十年,才被崇祯砍了脑袋,如果不是满清已经势大,又碰上崇祯这个二杆子脾气,杨镐没准能活下去。

    这是明朝文官的最大特点,文官内部党争可以,但轻易不伤及性命,不能让皇帝养成杀文官的习惯。这些文官统帅各自战略方针不同,是进攻还是防守?是退守山海关还是宁锦防线?孙承宗、袁崇焕到底是不是军事天才?这些问题到了后世还一直在讨论。

    作为一名优秀的退伍军人,朱厚炜认为战略问题的讨论不应该出北京城。剩下的具体执行问题交给前线指挥官,一个有一定自主权的武将前线指挥官,文官们只需要做好后勤支援工作。打仗是一件专业性很强的事情。

    文官们讨论战略可能是擅长的,但从文官变成一位名将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了。从古到今能出将入相的有几个?刚才说的那些辽东最高统帅不会打仗必定是大多数,结果也证明了这点。可惜文官们一直到李自成进了北京城,也没有把权力放给武将们。

    因此,在后金的不断入侵下,明王朝每年花费大量国帑打造的关锦宁防线丝毫没有起到防御作用,明王朝不断的失血,又不断的压榨百姓增加赋税。

    而这个过程中,整体腐败的行政官僚体系从国家税收中截留了相当大比例,百姓穷了,国家穷了,文官利益集团富了。

    百姓穷了就要造反,国家穷了就养不起兵,恶性循环开始,明王朝于是灭亡,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过程。

    总之,不要找什么敌人强大、小冰河气候反常等等外在原因,王朝灭亡的原因就是因为没有控制住自身内部各种社会矛盾的积累,自己内部已经失去向心力了,外面随便推一下可能就会坍塌崩溃。

    作为一个理工男,朱厚炜习惯了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他用自己的方式找到了问题症结所在,就会用最直接的办法解决问题。

    让他发动一场革命是不可能的,毕竟他也是统治者的一员。如今他只有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推行新政,培养一大批他符合他要的行政管理人才,组成未来的管理团队。一句话,他要釜底抽薪,换上一批跟他有相同理念的官员。前提是,他的新政必须符合占据明朝人口绝大多数农民的利益,夯实明朝统治的基本盘。

    这一夜,朱厚炜彻夜未眠,他突然有了一种迫在眉睫的危机感,心态不再像以前那样从容。时不我待,他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善自己的管理体系,因为他根本不知道那一天将会什么时候到来。

    招募人才,推行新的儒家思想体系,已经迫在眉睫。

    ……

    弘治二十年三月初三,北京城。

    在东直门大街东头以北,有一条药王庙胡同,从那里再往东,便是礼部左侍郎王华府邸所在的胡同。

    这天上午辰时过半,一乘八人抬油绢围帘大凉轿在府邸门口停了下来,一看这凉轿镶金缀玉的花哨以及班役的穿戴,就知是从杠房里租借出来的。

    为了满足来京办事的地方官员以及豪商大贾的出行需要,京城里开设了多家出租轿马的杠房。从颠着碎步的小驴儿到八人抬的大轿,各种档次的运具应有尽有。

    眼下在王华的府邸门前落下的这顶大凉轿,无疑是杠房里顶级的轿子了。再说从凉轿里走下的这个中年人,一眼看去就知是一个富得流油的阔佬,他身穿一件拱壁蓝颜色的八团缎直裰,手上拿着一把乌木扇骨的苏样尺八大撒扇。

    他刚跨出轿门,王华府上的总管王亮就快步上来,抱拳一个长揖,唱喏道“叶掌柜早。”

    “王管家好。”

    中年汉子回了一礼。这位被称作叶大人的中年汉子不是别人,正是原来的光禄寺署丞,现今京师鼎鼎有名的四海商行大掌柜叶良辅。

    说起这位叶良辅,原本只是个很成功的商人。三年前,叶良辅在京捐资官光禄寺署丞,光禄寺是一个执掌朝廷祭祀、宫廷饮食等事的机构,设有寺卿、少卿、署丞等官职。叶良辅官职不高,基本上是个闲职。

    也不知道是时来运转,还是走了狗屎运,弘治十八年初,卫王身边的心腹太监何鼎突然找到他,问他愿不愿意为卫王效力,负责掌管四海商行的运营。

    能够攀上卫王这位大明唯一的嫡亲王爷,商人出身的叶良辅欣然应诺,但心里也有些惴惴不安,他想不通卫王咋会看中他这个籍籍无名的光禄寺署丞。

    赶到山东,叶良辅和卫王见面以后,经过一番交谈,他被卫王折服,对朱厚炜佩服的五体投地。他没有犹豫立刻投到卫王门下,朱厚炜对他也很满意。让他挂着个从六品长史府主薄的官职,担任卫王名下的四海商行的大掌柜。

    他也不负众望,把四海商行打理的井井有条,生意愈发的兴隆。这两年他在京城混得风生水起。叶良辅所不知道的是,朱厚炜之所以看重他,根本原因还是他在原来时空的表现,打动了卫王。

    叶良辅,字国宾,号一峰,明代中期东山北叶人,“钻天洞庭”早期代表人物之一。

    叶氏世居白沙纪革及陆巷蒋湾等村,良辅为宋代名臣叶梦得六世孙,廿八公叶埜第七子。良辅祖上世代商贾,家境殷富。

    明永乐年间,朱棣迁都,强令天下富民实京师,其祖叶新应募赴京,遂落籍顺天宛平县得胜关,以大户氏称之。少废举子业,至山东临清承世业,商贾棉布、青靛、染料诸货,因他善于经营,家业隆隆日起,资越饶。

    他为人豪迈,饮酒五斗勿乱,轻财好义,喜救人危急。在原时空正德年间,临清等地遇到饥荒,叶良辅将燕赵之人欠他的十万两白银的债据全部烧掉。

    《明史》记载有少弟者多酒而不能治生,他以祖业送之。其筑室于铁拐峰之阳时,土木方兴,有工匠造私器,被家童发现后告知主人,他却不以为然,说此事我知道。工匠很惭愧,私自造之事绝。

    邑有大役,良辅赈济之。

    有人劝他装穷推掉赈济之任,良辅奋然曰“吾徼天幸,以匹夫积镪资巨万,吾不胜此谁当胜者。”

    从这可以看出,叶良辅的确是个品德高尚、有社会责任感的人。然而打动朱厚炜的还是他古之侠客般的为人,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时空的正德初年,叶良辅在京捐资官光禄寺署丞,良辅官职不高,却同正德初“八虎”之一的张永友善,始张资乏常求于良辅。时朝中刘瑾专权,大肆陷害排斥忠良,连老皇帝临终托孤的阁臣谢迁、刘健及帝师王鏊也不能免幸。

    不久,张永与刘瑾发生了矛盾,张永饮酒间问计于良辅。良辅乘机说,刘贼不除,国无宁日,公公也将吉凶难料,今乘上(皇上)爱足下,宜早为计也。

    张永问,今刘太监同圣上形影不离,朝中及皇帝身旁尽布耳目,唯恐有人接近圣上告其状。叶良辅施计告之曰

    “天下大事未有失权失宠而能办者,足下宜请于上,出镇大藩或辽或蓟,要于近不要于善,当陛辞时涕泪横流,极言瑾奸状。伺归朝之日,复极言之,未有不得者也。”

    意思是天下办大事的,一定要有朝廷信任,如今你同刘逆都是圣上最亲近的人,可向皇上请求出使辽蓟,当有机会接近皇上时,心不能软,要极言刘贼的罪状,如皇上不接受,要磕头痛哭流涕使圣上相信你的忠心,这样做定能成功。

    张永转忧为喜,顿首称善,并与良辅义结兄弟。机会终于来了,不久,宁夏安化王朱寘璠以讨刘瑾为名造反,朱厚照亲点张永监军西讨,张永率领三万征讨大军至宁夏与陕西交界处接俘,然后班师回朝,在城外候旨献俘。

    叶良辅赶到大兴,为张永接风。密室中良辅举杯曰

    “张公公危在旦夕也!”

    张永大惊说,如今天子信任,功成名就,谁敢害我。

    良辅苦笑一声说“亲足也。”

    接着分析给张永听,他立下这样的大功,必定引起刘瑾的妒忌,刘逆日夜伺候在万岁爷近旁,皇上一日不见他,便一日不乐,日后总能罗织罪名,置你于死地。

    张永惊出一身冷汗,继而又神秘地告诉叶良辅,他已有准备,但成败未知。

    据史料记载,正德五年(1510年)八月十日,张永献俘结束后,皇帝在宫中置酒犒劳张永等功臣。

    开始因刘瑾陪伴在旁,无法奏疏其罪。也是天意要灭逆贼,酒至夜半,一向谨慎的刘瑾忽感身体不舒,料无他事便起身告退。

    张永立即跪拜在地,呈上刘瑾欲谋反的奏疏。皇帝马上亲自率领校尉前往刘宅,果真在刘瑾家里抄出了衮服蟒袍、刀甲弓箭、金印玉带等违禁物,尤其使正德帝不能容忍的是在刘瑾随身携带的折扇中,发现了一把利刃,定是想等时机成熟杀君夺位。

    刘瑾被擒,灭门九族,世人皆归功张永,而不知其出谋划策者洞庭山叶良辅也。

    为答谢叶良辅谋划之功,张永欲奏请给良辅报功,被婉拒。欲以叶良辅次子继之,又被拒绝。

    叶良辅深知宦官当权,天下必乱,事成即归故里,在后山铁拐峰下度过余生。

    正所谓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颇有古之大侠之风。

    今天叶良辅是奉卫王之命专程前来拜访礼部左侍郎王华,完成卫王嘱咐的招揽人才重任。当然,他真正要招揽的人并非王华本人,而是他的长子,时任兵部武选司主事的王守仁。

    去年年底,卫王朱厚炜报请朱祐樘批准后,正在筹办大明两所大学即大明皇家行政学院和大明皇家烟台海军学院。

    目前大明皇家行政学院还在筹建。海军学院已经开学,朱厚炜招聘了明朝中期名将俞大猷的老师王宣、赵本学和李良钦等人。这些人中间,赵本学极受卫王看重,被聘请为海军学院的教育长。至于他鼎鼎有名的学生俞大猷,目前还只是个三岁的娃娃。

    赵本学,原名赵世郁,字本学,号虚舟,生于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赵本学本是南宋皇室后裔,是易学家与军事理论家,学宗以“虚”为主的泉州人、理学家蔡清(虚斋),故自号虚舟。他的主要军事著作有《赵注孙子兵法》和《韬钤内外篇》。

    在朱厚炜穿越前的那个时空,《赵注孙子兵法》广泛流传于琉球、日本、美国及其他国家。公元1863年,日本多次重版《赵注孙子兵法》,《赵注孙子兵法》成为日本研究《孙子兵法》最常用的本子。这样的人才,朱厚炜岂能放过?

    叶良辅这次是专程为了皇家行政学院来招聘王守仁的,其目的就是要完善王阳明的心学理论,在儒家文化中,注入科学的思想。

    寒暄了几句后,叶良辅在王管家的引领下走进了王华的府邸。这是一座三进的院子,不算太大,不过在寸土寸金的北京内城,也算是个价值不菲的产业。

    进了第二进后,身穿三品官服的礼部左侍郎王华带着自己的长子王守仁已站在客堂门口候着了。王华虽然从未见过叶良辅,但他也深知这是卫王面前的大红人,加之昨日叶良辅先派人送来了丰厚的见面礼,除了一份卫王的亲笔信,还有一大堆卫王封地的特产,价值实在不菲。

    那些礼物王华倒是不太在意,不过见卫王亲笔信,让他如获至宝。没看内容之前,王华父子俩都被卫王的那笔字吸引住了。

    要知道现在朱厚炜的书法经过刘健、谢迁和李东阳的吹捧,早已是名声在外了。现如今朱厚炜的书法作品那是一字千金,流传在外的极为稀少。

    如今得到朱厚炜的亲笔手书,让王华喜不自胜。对方又出手如此大方,诚意很足。王华也做足了姿态,就有了对叶良辅的如此礼遇这一幕……

    (未完待续)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