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赤诚之心(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ot;https://www.x/" target="_blank">https://www.x/</a>

    赵一痕笑着拉住她的手道:“今晚一切见分晓,或许过一阵子,袁大人就能正名了!”

    陈媛媛一边被拉着跑,一边还装作机器不情愿的模样道:“难道他还有什么冤屈吗?”

    ……

    龙城深夜,也变得静悄悄的,那些血红的灯笼也都熄灭,整个龙城也变成了一座黑城。

    而府衙内确实灯火不息,哭喊声与抽泣声不止。

    这么深夜里,去府衙内处理后事的只有欧阳家。

    赵一痕和陈媛媛没有从前门走,也没有从后门走,直接翻墙进了那片池塘。

    陈媛媛不解道:“不去袁大人家里找吗?”

    赵一痕笑道:“这么重要的事,岂能放家里?”

    陈媛媛被他说的越来越好奇,更是忍不住地想看这片池子里到底有什么?

    赵一痕下了池塘,大片的荷叶和青杆刮得一身是血。

    但好在那东西并不难找,在莲藕深处,便找到了一个酒坛,伸手提了上来。

    随后两人便离开了这片池塘。

    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会发现。

    一回到住处,陈媛媛就迫不及待地打开来。

    里面用羊皮卷包裹这一沓书信,还有一个册子。

    上面的书信,有很多人名,不仅仅有陈太守还有龙城这边的宣抚使,还有一些人名便不认识了。(首发、域名(请记住_三&lt;三^小》说(网)W、ω、ω@.x、彡、彡、x`¥s@.c、o-м文)字&lt;更¥新/速¥度最&amp;駃=0

    陈媛媛捡起册子,看了一眼,竟是袁大人的自传!

    第一页写着一行字。

    “满志踌躇,十年苦寒尽逝水。”

    “正道沧桑,万民深屈皆冤魂!”

    这行字,虽不起眼,却道尽了当时袁大人的心境。

    陈媛媛又翻开了第二页。

    “太平三年,生于咸宁。”

    “太平十年,精六艺,背诗书,识医药,解易经,天才之称,不为过。得县令赏识,受赞誉无数。一日遇农夫,背曲躬,同牛而行,叹世道,无良人,赋税三重,只此一亩,食不果腹。遂一心求学,立为天下父母官,百姓无衣食之忧,家有余粮,乐为其中。”

    “太平二十年,苦读十年终有报,一夜得震天下间,帝钦点龙城县令。”

    “太平二十五年,至龙城五年,废前政,除赋税,解百姓之忧,思百姓之苦,殚精竭虑,终有成效,百姓富庶,庄稼丰收,商贾云集,死城复活。年初张红灯,誉青天老爷!然帝崩于六月中旬。”

    “咸平一年,朝廷党羽结派,陈文印乃国舅,因触犯圣怒,被贬龙城思过。十月,陈父子不合,打死丫鬟,欲买通余,动辄百两,余充耳未闻,执意处决其子。陈怒,以妻为胁,以乱百姓之忧方和解。判其子牢狱三日,后常示好,不理其人。”

    “咸平五年,陈太守之三子陈子令,奸女一名,证据确凿,预判十年牢狱,然陈接连走动,先以官爵相比,后使宣抚使王大人劝说,终以妻子相逼,不得其果,合其意,判女子出墙之杏,女子羞愤欲绝。寻世家欧阳,得其相助,解救女子,并妥善安置。”

    “……”

    陈媛媛翻了几页,又往下看去。

    “咸平七年,儿女再膝,嫌妻在旁,人生无憾,七月,遇干旱,逢十月,天干无雨,草枯地裂,庄稼颗粒无收,赋税不止,人心惶惶。乃上报朝廷,得开仓振粮,陈太守欲得其一,否决,得其警告,遂从。非吾愿,实为弱,官官相护,不得不从。遂分得百两,与欧阳家相守,变相施于百姓。”

    “事至此,非同流合污不得,但于心不死,乞求扳倒陈太守,还百姓青天,震王朝之气节,遂每日与其来往,皆藏于袖,收于心,待证据确凿,禀报圣上!”

    ()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