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1 高句丽人(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然想站到夏国公岳山的对立面去。

    也不知道蛊惑他们的人许下了多大的好处,让他们连脑子都不要了,做出这么愚蠢的决定。

    天知道他为了和岳山拉上关系付出了多少心血,怎么可能会放弃?

    看来自己有必要和这些蠢货拉开距离了,免得将来他们作死牵连到自己。

    ……

    这些人并不知道的是,他们的谈话的内容没多久就出现在李世民的桌案上。

    他翻看过后想当的无语,然后就丢给了旁边正在批改奏折的李承乾:“看看这份密报,说说你的想法。”

    李承乾放下笔接过密信看了起来,越看越愤怒,最后怒道:“岂有此理,一群降臣居然妄想在大唐搅风搅雨,真是活腻了。”

    李世民反倒没有生气,笑呵呵的道:“是不是和辽东的时候不一样?”

    李承乾点点头道:“确实有很大的不同,在辽东的时候高句丽人和大唐本土迁移过去的百姓相处的非常融洽。”

    “归降的官员也肯踏实任职,没有这么多复杂的心思,为何到了朝廷这些人就又如此多的想法?”

    李世民道:“这就是在地方和在朝中的区别。同样的人处理同样的事情,在地方的时候和在朝中的时候,处理的方式会有很大的区别。”

    “所以你以后任命官员的时候,不要被他既往的所作所为迷惑,一定要综合考虑慎之再慎才行。”

    “还有处理这些降臣降将,不要把你在辽东的经验拿到朝廷中来。可以借鉴参考但绝不能当做依据,否则要坏大事,明白吗?”

    李承乾道:“是,我明白了,谢父亲教诲。”

    李世民颔首道:“知道就好,还有高句丽的事情一定不能操之过急,他们和其他任何一个归降的势力都不相同。”

    “突厥虽然强大,但没有自己的文字,没有自己的文化。把他们的王杀掉,把他们的人分散迁徙到天下各处安置。”

    “让他们学习大唐的文字说大唐的语言吃大唐的食物,用不了几年他们就会忘记自己的身份。”

    “高句丽不同,虽然他们使用的是大唐的文字,很多习俗也和大唐相似,但经过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对于这种人必须要有耐心,一点一点的让他融入我们,操之过急会引起他们强烈反弹的。”

    “不过还好对方是高句丽,和我们同宗同源。我们和他们就相当于是兄弟分家现在又重新合成一家,没有根本上的矛盾。”

    “如果换成别的文明,比如天竺、萨珊王朝、阿拉伯帝国以及更遥远的罗马、法兰克公国等等国家,想把他们融合进大唐会非常难。”

    “文化上的冲突才是最难以调和的,一个不小心就会玩火自焚,所以你将来一定要小心。”

    李承乾申请严肃的道:“是。”

    李世民继续说道:“再说说高句丽的事情,渊盖苏文是个聪明人,接下来他应该会和高云等人划清界限了。”

    李承乾不解的道:“渊盖苏文身份特殊,为何不……”他伸手在脖子上比划了一下。

    李世民大笑起来:“这确实是个最简单的办法,如果是大唐立国之初我肯定会这么做,但现在没必要。”

    “而且你在辽东和高句丽人打了这么多年的交到,应该知道大多数高句丽人对渊盖苏文的态度吧。”

    李承乾道:“大多数读书人对他都很鄙夷,但贵族出身的人对他评价较高。”

    李世民问道:“知道为什么吗?”

    李承乾想了想道:“读书人讲礼法,渊盖苏文毕竟弑君故对他多有鄙视。”

    “贵族则把家族的利益放在了国家之上,他们反而更喜欢能带给他们利益的渊盖苏文。”

    李世民道:“不错,就是这个道理。从渊盖苏文杀死高建武开城投降的那一刻,他已经失去了高句丽的民心,绝无造反的可能。”

    “就算这些高句丽旧贵族支持他都没用,中间的读书人以及下层的百姓都不会跟着他的。就靠他们这些余孽,做不成任何事情。”

    “杀了渊盖苏文反而会引起降臣降将们的不安,既如此还不如留着他。”

    “甚至,如果这次他愿意和高云等人决裂,我不是不能给他一个带兵打仗的机会。”

    李承乾道:“父亲思虑高远,我不及多矣。”

    李世民笑道:“慢慢你就会懂了。还有一点你要多留意,高句丽人骁勇善战悍不畏死,在归降后很快就在大唐的军中站稳了脚跟。”

    “现在许多高句丽出身的军人已经靠着优秀表现成为了中低层军官,且这些人以乡党的身份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武将小团体。”

    “将来你抽调军队,任用将领的时候要注意这一点,能避免许多麻烦。”

    李承乾警惕的道:“高句丽人毕竟新归降,父亲为何不制止这种情况?”

    李世民反问道:“为何要制止?这些年大唐征服四夷,归降之民有千万之众,突厥、薛延陀、回纥、吐谷浑、吐蕃、俚僚人……”

    “这些人已经和大唐融为一体,军中、地方衙门、朝廷中枢到处都有他们的人。”

    “在别人没有表露出反意之前,你提防任何一个归降的势力,都会引起其他人的恐慌。”

    “最好的办法是详细的掌握他们的情况,不停的往里面掺沙子。高句丽出身的军人小团体是吗?”

    “那我就找机会抽调几个突厥、薛延陀、汉人出身的军官加入进来,人一多嘴一杂自然就不用害怕他们有什么不该有的心思。”

    “再过上一二十年,他们就会忘记自己的故国,把自己当做一个真正的大唐子民。”

    ……

    李世民在教育自己的儿子,试图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自己掌握的所有知识都传授给他。

    而外界关于废除官僚免税特权和岳山的高薪养廉的争论也越来越激烈,各放势力也加紧串联,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努力。

    终于在过了半个月后,即将公布科举皇榜的前夕,朝廷在朝会上再次就此时展开了讨论。

    所有人都知道,决胜负的时刻到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