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8章 活字印刷术(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br />
    原因略微一思索就知道了,毕竟是手工制作的字模,大小出现细微差别很正常。

    字模上的字也是一个一个雕刻的,没有前后的字作为参照,不一定就正好雕刻在正中央。

    先是字模的大小出现差别,再在这些字模上刻字也会出现差别,后续往底盘里拍字模的时候也会有肉眼上的误差。

    这些细微的差别叠加在一起就成了大问题。

    这还只是论语第一篇,要是史记这种大部头,工作量变大了误差也会变大……再加上或许还有别的缺点好没有暴露出来,难怪原本的历史上活字印刷术并不是很吃香。

    相比起来大家肯定更喜欢精美清晰的雕版印刷出来的书籍。

    “你也看看。”岳山把那张纸转递给王绩。

    王绩拿起仔细翻看了一下,也发现了这些问题。不过他并不像岳山那样一下子就能想明白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只能向岳山请教。

    岳山没有隐瞒,详细的把其中的问题都讲解了一遍。

    他这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儿,同时也知道了为啥之前岳山一直说这种印刷术有问题,这确实是个不小的问题。

    张大春在一旁也是连连点头,刚才他也在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心里大致也有了判断,但没有岳山说的这么全面。

    此时听岳山一讲解,心中也是豁然开朗。但随即又陷入了沉思,这些问题该怎么解决?

    不过很快他的思考就被王绩打断:“张管事,不知道你能不能把字模做的小一些,最好能做到和蜡印字体差不多大小。”

    “和蜡印字体差不多?”张大春挠了挠头,道:“很难,我可以让人试一下。”

    “麻烦了,我有大用请尽快试验,实在不行就尝试一下看能制作出多小的字模。”王绩道。

    “好,我这就让人去试验。”张大春马上就安排几个工匠去尝试制作最小的字模。

    等他们商量好,岳山才问道:“你确定好要用活字印刷了吗?”

    王绩肯定的道:“用,活字印刷用来印书确实有问题,但这些瑕疵对报纸来说完全可以忍受。”

    “如果真正制作出合适的字模,我们可以把每一期的发行时间缩短到十天或者一星期,甚至更短。”

    “到时候就算有别的竞争对手出现,我们也能靠更低的成本、更密集的期刊打败他们。”

    岳山颔首认同,王绩确实抓住了报纸的精髓,报纸首先就是新和快,内容反而是第二位的——起码现阶段是这样的。

    大唐知识份子现在最缺的就是这样一个渠道,能更新更快的让他们了解外界、发表自己观点的渠道。谁的期刊发行的频率高,速度更快,谁就能获胜。

    我的成本更低,我三天就能发表一期。你的成本更高,十来天才能发表一期。大家会选择谁?你的报纸用雕版印刷出来的,更加精美,有什么用?

    活字印刷术的那些瑕疵,对报纸来说并不是什么大问题。

    之后就是试验一个制作好的活字模盘能使用多少次,连续印刷了几百次之后果然又出了问题。

    边缘处的字模随着来回刷动,和底层的蜡油脱离变得晃动起来。

    他们不得不停下来重新融化蜡油排列字模,最后又往底盘和字模之间的缝隙里塞入薄木片彻底加固。

    但这么做的结果是某些字歪扭错行更加的严重,不过总体看起来并不影响阅读就是了。

    如此这般的试验了好几次之后,才算解决大部分问题,能够反复印刷千次以上都没有出问题。

    这边试验成功,那边字模雕刻组也有了新的成果。

    王绩要求的黄豆大小的字模还真给他们制作了出来。

    只是这种字模的制作难度非常的高,只有部分手艺较高的工匠才能雕刻出来。而且字模也比较脆弱,用不好就断了。

    但这些问题对王绩来说都不是问题,缺工匠就培养,就去雇佣,就去别的地方挖人,只要能够制作的出合适的字模就可以了。

    先期投入或许会有点大有点费事,但等到做出足够的字模,渭水学报就真的起飞了。

    这些事情岳山都不管了,他把能做的都做了,剩下的就是王绩的事情了。

    之后王绩去忙活活字印刷的事情,岳山则盯着渭水学报,让他们加紧印刷李渊的个人传记。

    这个自然不能用活字印刷,一是时间来不及,二是质量不行。印刷一般的报纸还没问题,印刷李渊的传记就是找死。

    只能用雕版。

    不过报社的人也没有傻到把所有字都刻在一个雕版上。他们把一张报纸分成八个部分,排好版后可以八块雕版同时制作,速度提高了八倍。

    这篇传记四万余字,恰好把一张报纸填的满满的,非常方便。

    但考虑到渭水学报的发行量有五六万份,这一篇李渊的传记估计发行量会更高,岳山是奔着二十万份去的。只有一套雕版印刷的速度会很慢。

    为此岳山把自家印书坊的工匠全都叫了过来,几十名工匠同时开工,一口气制作了二十套模板。

    然后印刷工人一刻不停的赶工,一周后二十万份渭水学报印刷完成。

    岳山并没有着急发行,而是在一次早朝的时候拿着报纸来到朝堂之上,当着所有臣子的面把报纸呈送给李世民。

    演戏演全套,他自然不会说‘咱们商量好的报纸印好了,你看能不能发行’,要真这样说岂不是全穿帮了。

    他用的说辞是:感念太上皇恩德,撰写了一篇太上皇的传记,准备在渭水学报上发行,请圣人原谅他的大不敬之处。这一份是样报特呈送给圣人翻阅。

    李世民也假装刚刚知道这件事情,装模作样的检查了一遍。

    然后以看到这份传记勾起了对太上皇的父子之情,以至于无法判断可否为由,让群臣替他审核这个传记行不行。

    没有人是傻子,谁都知道这是岳山和皇帝唱双簧,所谓的让群臣帮忙审核也不过是走个过场而已。

    但没有人敢揭穿,也没有谁敢真的拿着那份报纸看上半天,都是象征性的瞅一眼就递给下一个人。没多久这份报纸就在朝堂转了一圈重新回到李世民手上。

    结果自然是不出意料,群臣一致夸赞岳山写的好,他们没有什么意见。

    如此,这份报纸发行天下的最后一个阻力也消失了。

    下朝后岳山直接下令,全国免费发行这一期的报纸。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