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0章 分封?(求票)(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br />     看着他兴奋到有些嚣张的姿势,岳山摇头失笑,这位前世陷入皇位争夺战的皇子在他的引导下走向了既然不同的道路。

    他基因里的文学天赋和爱好被彻底激发出来,立志要开山立派当也文学大宗师,为后世敬仰。

    龙首四句就是他的座右铭。当然,这也是许多人的座右铭。

    等他的身影消失,岳山脸上的笑容才缓缓消失,然后叹了口气。

    师徒如父子,他这个穿越者也跳不出这个束缚。

    至今为止他总共收了五个弟子,刘仁轨和武畅放到一边不提,剩下三个冯易、陈忠、李恪,每一个都是他亲眼看着长大的,感情很深厚。

    冯易自小就性情活泼顽劣,长大后就变得放荡不羁,最不愿意受条田框框约束。他不愿意当官岳山并不奇怪,也不反对。

    他又不是老古板,没有那种必须当官才是出息的想法,过自己想过的日子何尝不是一种成功呢。

    但不能因此就小瞧这位的学问,毕竟是他岳山的弟子,从小就悉心教导。还有书院的诸多名师大儒给开小灶,学问是一顶一的好。

    尤其是那一手诗词写的相当有灵性。岳山觉得他或许会成为一名大诗人也不是没有可能。

    而且他已经有了秀才的身份,就算不参加京考也没人敢小觑他的能力。只是他并非那种只管自己潇洒不管别人感受的自私之人。

    他想考中进士,给岳山脸上增光,给他父母一个交代,所以才执意要参加京考。

    这也是岳山对他最满意的地方,不管能力如何,起码人品不差。

    陈忠小时候非常木讷甚至显得有些呆笨,长大后性情沉稳执拗,且胸有大志想当官造福于民。

    对此岳山自然是支持的。身为他的徒弟想出仕途径实在是太多了,而且还都是别人求都求不来的好职务。

    但他知道岳山对科举体系的重视,也知道未来想当官必须走科举之路,他性格里的执拗冒了出来,非要走科举光明正大的出仕。

    岳山自然也是支持的,有理想是好的。

    而且陈忠的学问虽然不如冯易,但根基深厚,尤其是一手文章写得特别扎实,考科举比冯易还要轻松。

    他也已经取得秀才功名,就等今年的京考了。

    李恪是最让岳山不让岳山操心,但又最让他担心的一个弟子。

    不操心是因为他的未来基本注定了,太平王爷,平安富贵的活一辈子。

    担心是因为身份太特殊,生怕他有了什么不该有的想法,或者被别人诬陷然后搂草打兔子一起给干掉。

    现在也有了不错的解决办法,就是分封。

    有了自己的封国之后李恪就能脱离现在的束缚,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如果他真的有能力,那两片大陆足够他施展了。

    至于大唐最后会不会采用分封,岳山只能说可能性百分之九十。

    东胜神州和南瞻部洲离大唐这么远,靠郡县制根本就统治不过来,分封制是最好的办法。

    这一点不只是岳山想到了,当日参加会议的那些大臣差不多也都能想到这一点。

    只是现在朝廷还没有真正登陆占领那两个洲,谈如何治理还为时尚早,才没有人提出来。

    再说了这种东西当臣子的也不好开口,最好是皇帝亲自开口,然后臣子再推让,皇帝再下令,臣子再推让……

    如此一番操作下来,既显得皇帝重情义不忘创业功臣,也显得臣子们忠心。大家你好我也好,史书上的描写也会比较正面。

    在商量讨论《华夏文明》的时候,不可避免的会聊到三代其实的分封制和秦朝之后的郡县制。当时李世民就隐晦的暗示过岳山,未来会用分封制统治海外的那些领土。

    在大唐本土继续实行郡县制,远离大陆的领土实行分封制,也确实是当下最合适的办法。

    至于百年之后会变成什么样子,他们也管不了。

    但即便有一天这些诸侯国强大起来脱离大唐的统治,那也是华夏文明的一部分,这就足够了。

    当然,现在这一切都只是计划。虽然大家都有这方面的想法,但毕竟还需要等很多年,谁知道会不会出现变数。

    想到这里岳山摇了摇头,未来的事情还是未来再说吧,做好当下才是最要紧的。

    然后他转身就往会议室走去,是时候问那群和尚要答案了。

    虽然没有手表无法准确计算时间,也不知道现在够不够一个时辰。

    但都无所谓了,结果已经注定,所谓的考虑时间不过是一个台阶,没人会当真。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