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7章 华夏文明(中)(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过来稍稍加工一二。

    还有些就是完全杜撰的。

    比如,夏朝时期黄帝的第几世孙某某某迁徙去了北方海外,于是有了虾夷等部落。

    炎帝的第几世孙迁徙去了西南高原,吐蕃、宝髻、苏毗等国都是他那一脉繁衍而来。

    ……

    还有很多是真的,岳山也没有怎么加工过。

    比如商朝时期箕子率人北上去了朝鲜,创立了箕子朝鲜,就是现在高句丽、新罗、百济人的祖先。

    秦朝时徐福出海寻不死仙丹就是去了虾夷岛和扶桑岛一带,还建立了一个国家,就是现在倭奴国人的祖先。

    反正就是真真假假穿插在一起,很难分辨出来哪个是杜撰哪个是真的。

    概括起来就是,五帝时期到三代再到先秦,华夏文明的祖先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向四周迁徙,最后繁衍生息有了现在的各个部族。

    什么突厥、契丹、党项、沙陀人、铁勒、薛延陀、百越、高句丽等等,包括西域诸国,那都是华夏文明的一部分。

    只是传承久远你们已经忘记了祖先来自哪里。

    岳山不光是干巴巴的描述,还找出了许多似是而非的证据。

    至于证据是哪来的……一部分是真实事件,还有一部分是根据一些模糊不清谁也说不准记载的是什么事情的古书‘创造’出来的。

    可以说,为了‘搜集’这些证据,岳山把他两辈子读过的书加节操全都撂进去了。

    不怕你去考证,反正我就咬死它是真的,你有本事就拿出证据证明它是假的。

    这一套大迁徙理论要是放到宋元明清,会被人喷出翔来。

    可现在是唐朝,大唐独霸天下,所有人都只能跪下喊爸爸。所有的人都羡慕大唐的强大,都仰慕中原文明的璀璨。

    哪个异族要是有幸得到皇帝或者中原知名人士赐给一个汉名,那就是光宗耀祖的事情,是要被所有同族人羡慕嫉妒恨的。

    在这种情况下,岳山这位神仙子弟新学领袖说,你们都是华夏文明的一份子,你们都是三皇五帝的子孙,他们只会觉得这是荣幸,是天上掉馅饼的事情。

    岳山顾虑不是那些异族不接受这套理论,而是害怕部分讲究血统论的中原人不接受。

    李唐都建立这么多年了,还有一部分坚持‘汉人’血统的人抱在一起,背地里嘲讽李唐有‘胡人’血统。

    尤其是那些文化士族,估计会疯狂的针对这本书。

    不过岳山并不怕,身为穿越者他很清楚,民族大融合才是历史的大趋势。而华夏文明也从来都不是唯血统论的,它更倾向于文化认同。

    前世很多西方人都想当然的认为,中国有数十个民族,肯定会走向分裂的。然而事实上呢,中国成了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

    如果把小国寡民去掉只算大国的话,中国的安全性是遥遥领先的。

    为什么?来自于文化认同,我们都属于华夏文明。

    所以才有西方政客酸溜溜的说,中国就是个伪装成国家的文明。

    在这本书里岳山也强调了这一点,华夏文明并非以血统论的,而是来自于文化认同。

    从最远古时期就一直包容并蓄,主动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才有了强大璀璨的华夏文明。

    出则夷狄,如则华夏。

    这句话再次被重审,并写在扉页上。

    最后岳山道明了这本书的中心思想,从远古算起咱们就拥有共同的祖先,即便不算远古时期此时我们也都是大唐的子民,都是华夏文明的一部分。

    我们内部不要再以党项人、突厥人、沙陀人来区分自己的身份了,我们都是华夏人,都是唐人是同胞兄弟,在大唐我们享受同等的身份和地位。

    这就是《华夏文明》的主要框架,至于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岳山也不知道,毕竟他也是第一次做这样的事情。

    不过失败了也没关系,反正他还年轻,有的是时间做这件事情,也许失败着失败着就成功了呢。

    许久之后孔颖达第一个看完了这本书,他没有说好也没有说不好,只是看着岳山道:“岳候之心胸之追求我心服口服,但很难。”

    岳山微笑道:“什么事情不难呢,我辈既然站到了这个位置,就应当承担起该有的责任。书看完了,孔侍郎有何打算?”

    孔颖达沉默了许久,眼神里闪过挣扎之色,最后只剩下坚毅:“我以为秦皇汉武之功绩在无人可以超越,没想到有一天这样的机会会摆在我的面前。如果我放过了,会悔恨终生的。”

    岳山欣喜的道:“哈哈……我就知道孔侍郎不会甘于寂寞,果然没有让我失望。”

    孔颖达苦笑道:“等此书问世,恐怕我这个孔子嫡孙会被人冠以不忠不孝之名啊。”

    岳山点点头,然后以不容置疑的语气道:“但千百世后我们必将成为后人效仿学习的对象。”

    孔颖达神色稍霁,认同的道:“确实如此,革新总是会遭来非议的。”

    他为什么会这么说?

    原因是书中岳山对儒释道三家的起源做出了一些小小的改动。这个改动会进一步抬高老子的地位……他身为孔子的嫡系后人,却支持这本书,肯定会惹来非议。

    这时道信也看完了全书,本来想说什么,但听到岳山和孔颖达的对话也沉默了下来。

    其他人也陆续看完了这本书,明白了岳山的计划,想想书中的内容他们有千万句话想说,但最终都保持了沉默。

    最后看完这本书的是王远知,这位老道长年龄确实太老了,精力严重不足,说上几句话就喘气。

    只是刚才岳山把事情说的那么严重,他才打起了精神,勉强把这本书翻完,整个人都疲倦的躺在椅子上。如果不是起复的胸口,恐怕会让人误会他已经不在了。

    吕前昌赶紧取来一杯热水,从怀里掏出一个瓷瓶,从里面倒出几粒药丸让他服下。

    见众人都担忧的看了过来,他解释道:“这是长白山人参制作的参丸,功能补气养神。”

    众人这才放下心来。

    自从岳山把人参奉为补气第一之后,它就迅速在大唐流传开来,成为吊命补气养神的神药。王远知年岁这么大,吃参丸补气很正常。

    过了一会儿参丸生效,王远知才睁开眼睛,敬佩的看着岳山道:“岳候之谋虑老道佩服的五体投地,我道家必倾尽全力共襄盛举。”

    “哈哈……谢王宗主支持。”岳山开心的道。

    然后皮球就踢到了佛门这边,道信四人面色为难。

    不是他们不支持岳山,而是这本书里关于佛教起源的改动让他们不敢表态支持。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