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孝经(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bsp;  这家伙像只苍蝇一般,看的人好生厌烦。

    刘荣心中一动,上前走了几步,来到了吴国使者的跟前,轻声笑道:“不如我们来打一个赌?”

    吴国使者的脸上露出了意外之色,好奇的道:“什么赌?”

    “我所献之物,心意当为全场之最。”

    刘荣从怀中取出一块红布包裹的物品,十分自信的说道。

    “何人可以证明?”

    吴国使者脸上闪过意动之色,梁王所献寿礼之贵重他是见过的。

    而其他诸侯王和众多皇子所献的礼物也都是费了百般心思,想要从中脱颖而出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于是,他点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

    全场诸公都可作证,公理自在人心。

    刘荣的话让现场众人再次大吃了一惊。

    要知道,人心最是复杂多变,除非是拥有盖亚一切的绝对优势。

    否则,就会发生如同宝石与美玉孰贵的辩论,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释。

    更何况他所赌的内容还是献礼为全场之最。

    哪怕只有一小半人不认同他的话,这个赌约他就不好意思说自己算赢。

    至于,现场所有献礼之人全部自甘认输的可能性……

    咦,莫非你还没有睡醒?

    吴国使者就不相信,现场中就没几个与刘荣不对路的人。

    至少,梁王刘武就不大可能主动认输。

    还有朝中的一帮头脑僵硬,不知变通的大臣,也不可能昧着良心说话。

    心里已经做出决定,吴国使者面上却不露分毫,轻声问道:“不知殿下想赌些什么?”

    “不如效仿古人,负者当退避三舍。”

    这只是刘荣灵机一动下的想法,不为其他,但求个耳根清净。

    经此一遭,想必以后对方也没脸站在他的面前了。

    “好,一言为定,陛下,太后以及在座的王公大臣便是公证人。”

    吴国使者这一回的反应十分迅速,立刻就答应了下来,完全不给刘荣反悔的机会。

    如果能够让刘荣这个皇子主动对他退避三舍,也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情。

    等传回到吴王的耳中,想必也会对他另眼相看。

    于是,现场除了少数几个与刘荣关系亲近的人外,大多数都露出了看好戏的神色。

    其中一些自认在寿礼上很是花了一些心思的人,更是非常不服气。

    暗自寻思:“你若不能让我心服,那就是你的错咯!”

    “殿下,可以解开谜底了,让我等看看,你到底为陛下准备了一件什么样的礼物?”

    吴国使者有些迫不及待的说道。

    景帝刘启面色复杂的看了一眼自己的长子,隐隐透出了一丝责怪。

    身为一个皇子与藩王的使者打赌,总有些不大妥当。

    但是当前汉室奉行无为而治,即是只要朝廷不明文规定不能做什么,百姓做什么都是自由的。

    皇室之中也大致如此。

    汉朝皇室可以说是历朝历代之中,对皇子的管教约束最少的,也不会将皇子当成猪来养。

    不管学文,还是习武,就算是玩流行性艺术。

    只要不干的太出格,都没人制止他们。

    刘荣见火候差不多了,也就没有再卖关子,直接道出了答案:“小子为父皇所献之物乃是一卷亲手抄录的孝经。”

    此话一出,全场齐齐发出了一声惊呼。

    不是震惊,而是失望所致。

    亲手抄录孝经的举动放在普通的富商和王侯之家,或能得一声称赞。

    但在这清凉殿之中,有比此举更费心思者,不知凡几。

    别说是其他人,连景帝刘启眼中都露出了一抹失望之色。

    吴国使者听罢,终于放下了心头最后的一块大石。

    面露讥诮之色,道:“这就是殿下口中,可为全场心意之最的礼物?欺我等无知耶?”

    他暗自摇头,如果对方技止此耳,此子就不值得吴王殿下如此重视。

    “此物是否当得起此说,诸位稍后一观可知。”

    说着,刘荣猛地将手中的红布掀了起来。

    “父皇,此乃奠定我大汉万世不移基业的无上神器!”

    什么?

    刘荣那慷慨激昂的话语在一众王公大臣的耳边回荡。

    他们痴痴的看着那一叠只有一根手指厚,两个巴掌大的物品。

    满脸的不可置信之色,此物能令大汉万世不移?

    一个小黄门动作非常迅速的将这个物品拿到了景帝跟前。

    当刘启看到蓝色封面上那几个大字,神色突然大变。

    书页有些轻微的粗糙,但摸起来手感极佳。

    他定了定心神,动作轻柔小心的翻开一页。

    就看到了那薄若蝉翼,洁白干净的纸张,以及上面写满的文字。

    “这是……”

    刘启的脸色从最初的震惊很快就变成了狂喜之色,随后接连大声道了几个好字。x 电脑端:<a href="https://www.x/" target="_blank">https://www.x/</a>

    以他的政治智慧,又岂能看不出这白纸的作用。

    说奠定汉室万世不移之基业有些夸张,但确能够极大的增强汉室的统治力。

    吴国使者用了很大的毅力才忍住开口大骂的冲动,他倒要看看,这对父子俩到底在搞什么名堂。

    如果最后证明这不过是虚张声势,哼,那可就怪不得他了。

    刘启看了半晌,才恋恋不舍的拿给了旁边的老母亲,并小声的解释了两句。

    窦太后接过书卷,脸上也随之动容。

    暗自寻思,稍后,一定要从刘荣那里弄一批白纸。

    将黄老之学著于其上,通行天下。

    当那卷抄录了孝经的蓝皮白纸的书籍传递到公卿诸侯的手中之时。

    人们知道,世界变了。

    汉家历史从此将大不相同!

    过去,一支竹简,重二三两。

    每支最多只能在上面写十几个字,通常将几十支编在一起,作为简书。

    故一卷竹简重达数斤,但其上最多只有几百个字。

    士大夫读书,经常读的腰酸背痛,却只能看几千字而已。

    而这种白纸,每张规制和民间的尺牍一样。

    长一尺,宽三寸。

    有人粗略的估计了一下,发现假如将这种纸写满文字。

    一张起码能写七八百字,而且字迹整洁清楚。

    更让人惊喜的是——它的重量不足一铢!

    (本章完)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