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一六章松赞干布来了(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232斤/亩,汉朝264斤/亩,唐朝334斤,宋朝381斤/亩。明万历年约458斤/亩,康乾341斤/亩,乾嘉121斤/亩,晚清仅为50斤/亩。

    唐朝的农业产量并不是古代历史上最高的,但是唐朝却是历朝历代农民拥有粮食最多的一个朝代。

    在汉朝,一个人的人均年拥有粮食量为456斤,宋朝约为651斤,清朝自然不用说了,连红薯、土豆都算上,还是饿成“东亚病夫”,不要以为这个词语是侮辱,事实上这何尝不是当时中国人的真实写照?

    但是在唐朝,人均原粮占有量为1256斤。(以上数据出自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这只是平均数字,事实上呢,一个人根本就吃不了这么多粮食,可是粮食也会放坏,唐朝人就把粮食用来酿酒。

    所以,唐朝人好酒如命。

    也就是说,为什么唐朝有实力征战中亚,这是因为唐朝有实力支撑部队远征。

    尽管陇右都督府为了这场战争,准备了大量的粮食,可是李靖率领的军队离开关中的时候,部队同样携带了大量的粮食。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随着杨天保为李靖制造了唐朝历史上,第一辆四轮减震马车,这种马车不仅仅舒服,而且运输能力非常强,别看李靖的房车设计相对简单,但是他放在马车里的沉木案子就重达三百多斤。

    事实上,这种马车运输能力比普通马车提高了五倍有余,哪怕一名车夫,两匹驽马,就可以拉着五十余石粮食沿着官道前进。

    这个四轮马车比人力推车的载重增加了将近十倍,运输能力也极大的提高,同样的运输量,使用的人力只有原来的十分之一,同样陆路运输的消耗也减少了三分之二。

    同样五千辆车,运输的粮食就多达二十五万石粮食,这就是非常大进步,也是唐军远征吐蕃的底气所在。

    李靖率领唐军出关。

    这种天气虽然并不适合军事行动,毕竟越距离西北越近,天气越寒冷。可是唐朝军队的士气却非常高。

    打仗是普通良家子弟可以改变命运的出路,一旦斩获军功,就可以加官晋爵,如果升到七品。翊麾校尉,那么就可以成为勋贵。

    军官的子弟就可以被推荐到国子监就学,参加培训,成为唐朝储备官员,这可是风光无限的事情。

    至于苦一点,累一点,还真不算什么。

    李靖率领军队抵达陇右都督府。这时发现,陇右都督府各个城池,街道挺整洁的,破旧的房屋都修葺过了,谈不上面目一新,但至少不会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城里设了很多垃圾站,所有垃圾统一扔到那里去,每天都有人将垃圾搬上车然后拉到城外去处理,大街上不时有人巡逻,看到有人乱扔垃圾、随地吐痰、胡乱摆设摊子什么的,二话不说,罚款!这帮家伙袖标上写着大大两个字:城管!

    事实上,这种城管与杨天保练习新兵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可是李世民让陇右都督暗中偷师,他们可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学了再说。

    于是,陇右都督府的各个城池,几乎如出一辙。

    跟在李靖身边的苏定方笑道:“唉哟,这里的官员治理得不错啊,很有大才!”

    李靖摇摇头道:“你没有发现各个城池都是一样吗?”

    苏定方疑惑的道:“难道是……”

    李靖叹了口气道:“这是在学习河源军!”

    李靖自然深知兵贵神速的原则,他到达陇右都督府后,立即点集各军,继续沿着官道向西南进发。

    结果,抵达鄯城县的时候,这才发现杨天保率领河源新军主力前往平蕃城了。

    李靖麾下的左右骁卫军士兵们出现不良的反应。于是李靖将左右骁卫往鄯城县一扔,让他们在这里恢复休整。

    左右骁卫军只能充当看客,看着李靖率领四万余军队,前往平蕃城。

    新军部队没有出现不良反应,而且这支部队简直就像一部机器,该干嘛干嘛,特别省事。

    李靖还没有抵达平蕃城,就遇到前面的斥侯汇报——松赞干布来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