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七八章出任河源军经略使(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国力强大,军队战斗力强,名将如雨,良谋如雨,吐蕃一时间没有占到便宜。包括唐高宗李治后期,基本开始处于战略守势,被吐蕃压着打。

    别看武则天是一介女流,初期曾有一段时间占据优势,后来被迫防御,就连安西四镇也曾一度丢失。可以说,安史之乱之前,唐朝与吐蕃的战争,基本上没有太大的输过,但是安史之乱以后,国力锐减,不仅仅丢了安西,吐蕃还开始染指南诏、剑南道,可以说从西北到西南,长达两三千里的边境线上四处出击。

    杨天保感觉,在李世民时期,如果不趁机中创吐蕃,指望李治和武则天,根本就没戏,不如趁着李世民雄心未退,帮助李世民赢得一场战略上的主动。

    高原的战略地位太过重要了,失去燕云十六州,宋朝全线被动,辽国兵马,随时可以引兵南下,同样的道理,吐蕃军队可以在高原上休养生息,一旦急需了足够的实力,就可以到处攻击,防不胜防。

    李世民问道:“你准备借给朕多钱?”

    打仗就是打钱,现在吐谷浑战势基本上结束,大军最迟会在四月底或者五月初回师长安,根本战场上的缴获,基本上可以持平这次战争的开支,李世民还以为杨天保银行中有钱,担心巨大的利息压跨他,找朝廷分担。

    杨天保摇摇头道:“臣是为陛下解惑的!”

    “解惑?”李世民道:“朕有何疑惑需要你解?”

    杨天保淡淡的道:“吐蕃!”

    杨天保从怀中掏出一根粉笔,直接蹲下来在地板上画出一条条简易的线条,并且在上面标注上祁连山、昆仑山、唐古拉山、阿尔金山以及喜马拉雅山脉,接着又将黄河、长江、金山江等标注了起来。然后又按照虚实不等的比例标注上长安、洛阳、秦岭。

    拥有这么一副简易的地图,这让李世民目瞪口呆的道:“吐蕃居然这么大?他们距离长安居然这么近?”

    杨天保指着地上的地图道:“陛下,请看,这里就是吐蕃高原,也是一个制高点,一旦吐蕃强大起来,就会在吐蕃高原对大唐形成泰山压顶之势,从高原上山洪爆发般倾泄而下的滚滚铁骑足以在瞬间将一切抵抗辗成齑粉。巴蜀相对好一点,这里的山区限制了吐蕃骑兵的发挥,勉强可以利用城池、山峦挡住,但是西海今天青海这里就不行了,这里广袤的高原,可以任由吐蕃骑兵驰骋,一旦他们翻越祁连山,那么凉州、甘州、肃州、河州就会被吐蕃挡腰斩断!”

    李世民看到这里,心中不免一阵慌乱。

    他虽然熟读经史,可是任何一部书,绝对没有杨天保这副图画这么直观,这么一目了然,杨天保没有说的是,一旦失去陇右、河湟、河套,等于关中的北大门向吐蕃敞开了,那么这样以来,吐蕃已经形成了三面包围之势。

    而且,吐蕃对剑南、岭南、南诏也有着致命的威胁。

    李世民的脸,变得非常阴沉。

    杨天保指着地图道:“吐蕃对大唐的威胁太大了,正所谓卧榻之处岂容他人酣睡”

    李世民摇摇头道:“你有所不知,吐蕃人一旦退回吐蕃高原,简直如同神助,而我们唐军却手脚无力,四脚发软,头晕眼花”

    杨天保笑道:“这不是什么神助,只是非常普遍的高原反应而已,别以为吐蕃人可以无往不利,一旦将吐蕃人引入低海拔地区,或者说富养地带,比如成都平原,或者关中平原,吐蕃人不出半个月,就是会现醉氧,轻者无力或者酣睡,重伤可以丧命!”

    李世民又问道:“什么是醉洋?”

    杨天保又耐心的向李世民解释了什么是氧气,高原氧气稀少,吐蕃人世代居住的高原,可以习惯了高原氧气稀少的环境,唐人居住在平原,氧气含量高,只要抵达高原,也会出现不适。无论是醉氧和高原反应,其实都是可以避免的,人可以适合高原,也可以适应平原。

    等李世民明白了所谓的高原反应之后,他对吐蕃人的恐惧就一扫而光了,李世民不是不想打吐蕃人,关键是吐蕃人拥有仿佛神助的加持,他心中没底。

    只要不是神仙相助,那就好办。

    杨天保这个时候提出自己的建议:“陛下,我们大唐地广人多,既有平原百姓,也有山区百姓,可以秘密组建一支高原山地作战部队,专门用对吐蕃作战,只有把吐蕃人打败、打服,才能解决这柄悬在大唐头上的利剑,其实咱们大唐境内也有不少高山,比如巴蜀的大雪山、西海的昆仑山,还有贺兰山包括关中的太白山,只要抵达山顶,都会有高原反应,都可以利用这些大山,训练高原山地部队。”

    李世民自然不是一个大度的人,噶尔东赞这么扫他的颜面,他岂不坐视不管,当然,如果真没有办法解决高原反应,李世民绝对会认,绝对会像历史上一样,试探一下,发现吐蕃像秦朝一样,立于不败之地,那么他就会选择与吐蕃交好,甚至不惜把一个侄女嫁出去和亲。

    李世民经过短暂的思考,就决定秘密成立高原山地部队,军队的番号就是河源军,军队在西海鄯州,全军为加强军编制,下辖十二个上折冲府,全军拥有兵员一万四千四百余人,杨天保出任河源军经略使,为了避免吐蕃细作发现,这支军队的军费不走国库,而是由银行调拨,国库负责转送,以其他名目。

    河源军在历史上本来是高源仪凤二年公元677成立的军队,然而,在杨天保这个异世蝴蝶的作用下,提前三十多年成立。

    最关键的是,河源军经略使,负责河源军的军政要务,属于封疆大吏的级别,在安史之乱之后,经略使一般都是节度使兼任。

    杨天保现在与节度使的最大区别是,他并没有持节,不能代李世民便宜行事,主要职责更倾向于军略。

    杨天保终于如愿以偿,可以离开长安这个是非之地了,也避开太子李建成与李泰的斗争,杨天保的性格实在不适合在鸡蛋上跳舞。

    然而,李世民到底不是昏君。虽然任命杨天保为经略使,却任命监察御史马周为河源军长史,百骑司副使唐强担任河源军记室参军相当于监军,又任命黄门侍郎刘洎为河源军长史。

    杨天保虽然是河源军经略使,负责经略相当于青海、一直新疆一部分的军政,但是,他并不能一言而决。

    杨天保接到任命,又向李世民提出,自己要调人。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