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修书(捉虫)(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这一处的悲愤激昂,而另一处的人却是紧密追捕,这些惊心动魄隐藏在这繁华平和的表象下,不为人知。

    三日前自请赶赴秦州的周宣自然无法知晓暗地围绕着他两方势力的角决,原本尽在咫尺的就能了解到的秦州动/乱真相便这样生生错过了。

    烨朝朝野,自秦州暴/乱发生,女帝火速召集官员,以雷霆之势定下龙骧军平乱后,朝堂上便平静地令人害怕,朝臣们原本暗自揣测的朝堂变动丝毫没有迹象,女帝不仅没有中断弘文馆广招文人抄书校检的事,反而将此事进行地如火如荼,像是完全忘了秦州暴/乱一事。这样的平静不仅没有让朝堂官员放下心来,反而越发地提心吊胆。

    按理说在这太平景象之下,暴/乱发动,这无疑是对当朝帝王统治的极大挑衅,哪个不是雷霆盛怒,然而女帝偏偏平静无波,甚至对此事只字不提。

    这种异常的平静,让烨朝百官不由地联想起安乐侯一事时半数朝臣罢朝的景象,女帝当初的反应分明与此刻一毛一样,这翻一联想下来,朝臣们已是冷汗涔涔,心惊胆战。就连对着弘文馆抄书之事暗自藏了心思的那些朝臣都将不好地念头收了起来,越发谨慎行事。

    秦昭自然是不知道底下朝臣脑补的这番“阴险诡谲”,吏部对着弘文馆文人的考核已经完成,考生的答卷也都呈在案前。此时勤政殿内,秦昭,睿亲王秦湛,辞官被尊封为阁老的白太傅这三人却是聚在一处,正看着吏部呈上来暂定好的文人名单进行商讨。

    说是三人商讨,倒不如说是秦昭坐在一旁,秦湛,白太傅两人在商定。

    皇家书阁开放一事事关重大,主持此工作的人不仅要学渊博,声望和把控全局能力更是少不得,如今周宣秘密赶往秦州,秦昭连个商量的人都没有。虽然说当年被沉渊紧急补习,如今识的了字,看得懂文章,但在学识文采上却是没有丝毫灵气的秦昭便只能将睿亲王这两位闲赋在家的人士抓过来帮忙。

    现在对着睿亲王、白太傅二人的商议半点不插话,这二人一开始还不时的问一下“陛下觉得如何”“陛下您看怎么样,”得到的无一不是秦昭面带微笑”不错,”“挺好”“太傅您看着办吧”“皇叔决定就好”此类一一赞同始终不发表意见的回答。

    许是对着秦昭实在绝望,后来这二人便干脆直接商讨,等敲定好便一一给秦昭报上缘由。总算到了傍晚将名单定好发给了吏部。

    元熙六年二月一日,沉渊阁正式开放,那些名单上选中,被安排在集贤殿的七百五十名文人也已经开始工作,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们这些初衷各一(或是尊崇学问瞻仰皇家藏书,或是想借此接近皇权政治,亦或是官府提供的还算可观的薪酬等等),此刻的奋笔疾书竟成为后世《烨史》上两次大型皇家修书之一的元熙年间皇家文集修撰的开端。

    后世史书上对元熙年这次的文集修撰评价极高,不仅仅是因为几百年的皇家藏书开放,众多珍贵难寻,文化价值极高的古籍得以传承,以供后世的学子文人学习专研,更多的是元熙年间这次文集修纂对于烨朝后世朝政产生的深远影响。在这次修书中,后世有名的《元熙律》便是成书于此间。

    而《元熙律》中改定的刑法,税法,官制在元熙年六年秋的新政一一实现。而正是由于着这次新政精简了因着政治腐败日渐冗杂的官僚行政机构,上至中央,下至地方节省出大批的官府支出,而后的税法改革大力打击了豪强世族对土地的兼并,遍及全国的土地丈量划分随着之后强制豪强世族放奴的政策实行使得国库日渐充盈。

    而正是这样翻天覆地的改革将日渐腐败的朝局挽回,才有十几年后桓帝在位被后人广为称颂的“宣政大治”。

    众所周知,历朝历代大型文集编纂多是在开国,盛世年间,而开国年间的大型修书出于战乱后文化的恢复,对民众的统治教化的缘由,盛世年间则是由于国力鼎盛,财力和人力都足以支持着这种大型的组织。

    然而经后世史官研究,到了大烨元熙年间,烨朝的国力已有渐衰之相,政治也逐渐腐败,然而在这种不当的时候,烨熙帝却偏偏广招文人修书,根据后世《烨史》上后面一系列的记载,史官推测得出元熙年间的修书最初不过是烨熙帝为了新政改革做的前期准备。

    然而正是这样的推测让后世众人不可思议,因为在之后的十年里,不管是北方动乱,还是朝局最艰难的时候,元熙年间的修书却是从未中断过,烨熙帝甚至还多次从皇家私库中拨款资助此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