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杀人救人(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在《手臂录》中将抢分为短枪,长枪,竿子三种。

    短枪一丈不到,也就是三米出头(明尺大约相当于现在三尺三寸多点),使用短枪主要靠的是手腕和手臂,所以短枪最是灵活,也最能展现枪法的精妙。

    竿子长两丈以上,也就是六米以上,依靠双手根本无法使用,只能依靠奔跑腾挪来操控长枪,所以使竿子关键在一双腿。

    长枪一丈四尺,也就是四米五左右,这种枪兼有竿子和短枪两者的优点,既占据了一寸长一寸强的好处,又能兼顾一定的灵活性。

    不过吴殳认为,长枪虽然优势明显,威力强大,但对于枪法来说,无法完全发挥其中精妙,技巧较为粗糙,练枪的人都知道,枪越长,就越难以用来格挡,从这一点上来说长枪不如短枪。但他同时也认为长枪更加适宜于两军对垒的战场。

    吴殳的这种分类方法,和现代的分法大相径庭,按照现代武术界的分类,三米以上的长枪都可以算是大枪,正常的武术用枪的长度应该是使用者站直身体举起手臂,从脚下到指尖的距离,也就在两米到两米二三之间。

    之所以有这种变化,大约和热兵器兴起后,武术渐渐脱离军队,江湖化,表演化有关。

    两米出头的短枪又叫花枪,舞动起来枪花朵朵,煞是好看。

    ……

    虽然吴殳认为短枪精妙,不过陈宪还是认真练习过长枪的运用,因为他向往的恰恰是热血沸腾的古代冷兵器战场。

    按照手臂录的说法,先练短枪,再练竿子,两者练熟之后,长枪就很容易掌握了。

    陈宪正是按照这个程序来炼戳法的,因而,使用短枪对他来说不成问题。

    将大黑鹰放在脚边,陈宪先用王教头的罩袍擦干净了枪身上的鲜血,端起短枪轻轻一抖,顿时十分满意,这是一把好枪。

    试过了枪,陈宪又看了看王教头身上的那件淡绿色的罩袍,就是因为这件罩袍的存在,让陈宪一开始忽略了这两人穿着盔甲的事实,

    他看了看自己身上经过氧化发黑防锈处理过额漆黑扎甲,觉得实在太过显眼,想了想,便伸手解下了王教头身上的罩袍,也不顾鲜血,穿在了自己身上。

    穿好了罩袍,陈宪一手端着大黑鹰,一手提着短枪,走到母子三人面前,示意他们带路。

    那母亲见陈宪捡起了王教头的枪,便也捡起了刘教头那根两头包着铁箍的木棍,那木棍长两米左右,鸡蛋粗细,两头包上铁,也是一件凶器。

    母子三人带着陈宪走进竹林,在竹林中饶了几圈,来到一堵院墙前。

    院墙上有一道大门,大门上的门锁已经被破坏。

    陈宪跟着女子走出大门,他吃惊的发现,门外并不是院子外面,而是一个夹道,这个夹道大约四米宽,夹在两道高墙之间。

    女子带着陈宪顺着夹道走了十几米,转过一个拐角,又走了十几米,这才来到另外一座大门前。

    这座大门也被斩断了门栓,大开着,门外正对着村庄的一条主街道。

    想来这两道墙之间的夹道,应该是防御运兵用的,只可惜在之前的战斗中似乎并没有起到太多的作用。

    离开了院子,四人径直顺着街道来到村庄的西门前,大门敞开着。

    四人走出了村子,女子回头深深的看了一眼村庄,这才拉着两个男孩紧紧的跟在陈宪身后。

    他们顺着西门外的一条小路走了三四里,进入了树林中。

    深入树林之后,陈宪松了口气,他觉得这时候应该已经安全了,便拿下了头盔。

    那女人看了陈宪的脸之后,似乎也是微微的松了口气。

    陈宪长相算不上多英俊,但浓眉大眼的样子,怎么看也不像个坏人,至于陈宪的板寸头,只是让女人以为他是游方的和尚。

    拿下头盔,放松了气氛,陈宪试着和女人交流起来,“你说的沂水之源在什么方位?”

    那女人指着东南方向说道:“这山中有一条小路可通沂水之源,那沂水之源在鲁山深处,群山环绕中有一片平坝,属泰安莱芜县。”

    看着女人指的方向,听她的描述,陈宪大约知道她说的地方是哪里了,她说的应该是沂源县。

    沂源县是解放后才设置的一个县,是一块位于鲁山深处的山间平原,距离莱芜比较近,陈宪大学关系最好的室友就是沂源人,他曾经在那里度过了一个暑假。

    沂源和临朐之间全是山地,十分难走,但直线距离倒是不远,三四十公里而已。

    搭上了话,陈宪开始和女人东拉西扯起来,也许是为了掩饰心中的恐惧,女人也愿意和陈宪说话。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