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四章:炼铁技术(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应的过来,更不要说陈宪还打算进一步扩大水力工场的数量和规模。

    一个竖炉和抄铁炉,至少需要十几个人伺候,一百个就需要上千人的炼铁工人。

    霍家的铁场拢共也只有两百多号人,别说人不够,就算是够了,陈宪也不会把人力都浪费在这上面。

    所以,陈宪必须对现有的炼铁技术进行改进,才能将他水力工厂的优势发挥出来。

    在改进炼铁技术的同时,陈宪也对采矿技术进行了一些改进。

    宋代开采铁矿铜矿,多采用水火法,也就是先用火烧,然后用冷水猛激,冷热突变之下,矿石就会因为热胀冷缩而自动开裂。

    陈宪尝试着将黑火药用在开采中,大幅度加快了采矿的速度。

    只是用火药开矿,危险性极高,陈宪亲自监督观察,大半个月时间,制定了一套安全规则,比如放炮前的情场和点名等制度,并派兵监管矿场,用罚款和皮鞭来让矿工牢记安全守则。

    可惜陈宪毕竟不是神仙,他制定的安全守则其实错误百出,火药开矿还是发生了灾难。

    但陈宪不可能因为灾难就停止用黑火药开矿,他只能用“这就是时代进步的代价,这样蹩脚的理由来安慰自己。”他只能在每一次事故和灾难之后,将每一次血的教训都写进安全守则中去……

    火药运用在采矿中之后,如何将炸出来的矿石运出矿坑就又成了问题。

    这个时代开矿,大都是露天矿坑,要靠人将矿石从矿坑底部背上来,不但慢而且危险,松散陡峭的坑壁常常摔伤矿工。

    陈宪让人制作了木轨矿车,用绞盘绳索牵拉,一下子加快了矿石运输速度,采矿方面的瓶颈算是解决了。

    炼铁技术的改进却并不顺利。

    陈宪打算用那位网络写手手机资料里的简单的现代高炉资料在这个时代复原出能够连续生产的高炉。

    原本陈宪觉得这没什么难的,他又不是要复原那种十多米高的大型高炉,只是打算复原三米左右高的土高炉,只要能达到连续生产就行了。

    但当他开始试验之后,发现问题一个接一个。

    首先是高炉内部的耐火材料。

    这个时代的一次性竖炉,只用一次,只需要将炉壁修厚一点,就算内部被烧融了,只要外层撑得住,就没关系,但要建设能够连续使用,内部填料能够流动的现代高炉,炉子内部就必须有高强度的耐火材料来支撑填料的流动。

    为了制造耐火砖,陈宪动用了杨妙真娘家的关系,派人去平度镇寻找石墨。

    此时杨妙真的哥哥杨安国正在莱州担任刺史和防御史,掌握一州的军政大权。

    莱州距离平度镇不远,为了使杨安国用心寻找,陈宪答应杨安国,如果能找到石墨,就以三十斤一幅甲的价格跟他交换。

    陈宪在给杨安国的信中非常详细的介绍了石墨的性状,以便于寻找。

    好在平度的石墨储量极大,埋藏很浅,有不少地方都有露天矿,而且石墨的性状又比较特殊,所以杨安国第一次送来的杨品中就有真正的石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