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三章:察觉(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粗胚不由分说,就将他揪下牛车,押送去了西庄子。

    杨管家在西庄子见到了西庄子白家家主白世俊,对方声色俱厉,说陈宪私占白家祖田,乃是大逆不道,白家人绝不答应,如今断了东庄子的道路,只是给陈宪一个警告,若是陈宪执迷不悟,等到朝廷发兵来时就悔之晚矣。

    听说西庄子果然翻脸断了商路,陈宪心中不由一沉,他强做镇定,温言劝慰杨管家一番,赏了他十两银子,将他打发了下去。

    打发走了杨管家,陈宪在大厅中踱起了步子,思索起来。

    西庄子不可能无缘无故的断了他商路,若真像那白世俊说的,只是警告报复,不至于等到今天才动手,在陈宪拿下东庄子时他们就该有反应才对。

    西庄子今天突然断了商路,必然有所依仗,否则以白世俊一贯软弱的性子,必然不会做这么冒险冲动的事情。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陈宪还是懂的,所以他早就利用在西庄子招募并洗脑成功的少年,在西庄子里建立了一个简单的情报小组,收集一些外围情报,所以对于西庄子白员外的软弱性格还是有所耳闻的。

    那么,西庄子的依仗会是什么呢?又是沂蒙山里的哪股大盗?又或者真是东平府的官兵?

    无论是那种,都必定有大军进入啊,为什么烽火台没有反应?

    难道?

    陈宪瞬间想到了烽火台被敌人端掉的可能性。

    因为老烽火台燃过一次风火,若是有敌人想要对付陈宪,八成会先打掉他的烽火台,也正因为想到了这一点,陈宪才会放弃了之前那处位置绝佳的烽火台,新建烽火台的时候也考虑到了隐蔽性,购买了一户住的比较高的猎户的家宅改造成墩台。

    但即使如此,时间长了,这种墩台也难以瞒过山中的猎户,只要敌人有心,找到新墩台并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

    如果墩台真的被端掉,那么这次来的敌人恐怕不好对付。

    一番思量,陈宪下达了两个命令,第一个命令,他让人去新庄子北边的哨所中,将昨晚值哨的人换回来,他要仔细询问。

    第二个命令,陈宪让人将自己手下山中猎户出身的民兵全部找了过来。

    这些年东庄子四周的猎户又不少都投奔了陈宪。

    以前猎户之所以不下山,并不是不愿意,而是没人愿意收留他们。

    这个时代的人大多以宗族抱团,外姓人很容易受到排挤和欺压,那些山民猎户个个都桀骜不驯,收到庄子里,很容易惹出事端,时间久了,地主豪强的庄子基本上都不会收留山民。

    陈宪本身就是外来户,没有宗族,他对所有人基本上都一视同仁,在陈宪最开始收留的山民学徒的介绍下,所以这些年有不少山民都投靠了陈宪,几个庄子加起来有一百多户,这些猎户中的壮劳力几乎都是各个庄子里民兵的骨干和大小头目。

    陈宪将手下的猎户民兵集合起来之后,将他们一分为二,一部分配合两队由剑盾兵和斧枪兵组成的小队前往沂河南岸的烽火台,查看情况,如果烽火台果然被端了,那他们就要将烽火台夺回来。

    另外一半山民民兵被陈宪派去护送一些来自西庄子的少年,看能不能乘夜潜回西庄子,弄清楚西庄子到底发生了什么。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