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布莱肯林场的收获季(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消化布莱肯林场的松露,至于注定没办法履约的某些松露卖家,没了也无所谓。

    林义龙不得不在东海岸的凌晨时分打通了特来文先生的私人电话,他得在这里问出一个章程。

    然而,没人接听。x <a href="https://www.x" target="_blank">https://www.x</a>

    林义龙不得不做最坏的打算——祭出备选的柯林斯酒店,并正式致信方女士,要求履行约定。

    价格的转变让方女士不会急于按照林义龙给的价格履约。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当然的议价主动权,开始百般拖延,向林义龙施压,要求林义龙降价。

    既然15000镑已经到手,这样的施压对布莱肯林场来说不痛不痒,林义龙直接向方姓女商人发出了最后通牒:要么按照货款支付并购买松露,要么布莱肯将不会返还已经付讫的预付款。

    主动权又返回到林义龙手中。

    这就是林义龙刚开始为什么优先会选择把松露或者其他东西卖到国内的原因,在国内的买家看来,只要自己的在生意上的意思表述明确,履约是当然的。在价格上可能会被抬得很高,但不会在其他的应当考量的细节上给人找麻烦。

    看来,至少是在林父林母来这里的第一天,是没办法达成稍微一致的结论的。

    林义龙必须拿出实质上能打动买家的“干货”出来,就算让可能的买家看到他临场产出的松露成色,也是好的。

    说做就做。

    整个下午,伴着弥漫在山间的细雨,林义龙来到了他在布莱肯林场靠近布莱肯公园的一侧白松露培育地。

    也许不能说是“培育”,这也应该算是一种林下经济:按照常识,在白松露泛滥的19世纪中叶,白松露因为常见,是很不值钱的,大量地被采菌人收集当成是家猪的饲料。说白松露少并不太科学,只要有合适的温度,湿度和有机质,理论上来说松露就会在这种环境下大量生长。人工培育不能的原因大概是认识不完全,既然没办法“全人工”培植,那么在人迹罕至的林场“半自然半人工”培育的松露反而会被人接受。连小小的托斯卡纳和罗马涅,一年都能找到十来吨的松露,不可能是完完全全的野生的。

    很愉快地,林义龙在春天培育的种群标记的提示下很轻松地收获了将近20公斤的松露,而且都是重达两磅左右的大松露,只需要轻轻拂开在土地上铺着的那层落叶,清香的香气就扑鼻而来。

    从林地里取出的松露卖相不太好,表皮并不是名字里的白色,而是被棕壤土染成了棕色和棕黄色,一些白松露表皮本色的嫩黄色斑斑点点掺杂在其中。林义龙为这批松露估价15万三千英镑,如果加上剩下的松露,总价大概在35万英镑。

    布莱肯林场的收获季来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