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一章 举例(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br />     汉朝廷不可能有充足的储备官吏,否则不会让三公九卿等高位空悬那么久。

    然而汉军一边裁军,一边安置军吏,解决了军费预算过高,军吏安置、地方官吏不足的三个问题。

    汉朝廷不缺官,为什么要挤出位置来安置世家?

    事情就是这么的悲哀,更悲哀的是自己这些人已经被规划了命运,有十五年左右的闲置期。

    十五年后,汉室朝廷内格局巩固,还能有自己这些人什么作为?

    一时不知该怎么劝夏侯霸,好让夏侯霸积极效力,争取跻身公卿之位的机会。

    国初的公卿之位,很重要,能以公卿致仕,家中一个世历两千石的资历、门楣是可以保证的。

    世历两千石……多么陌生的词汇,陈群设立、推广九品中正制以来,各家的目标则是上三品出身。

    世历两千石,郡守也是两千石;可在现在的大魏,郡守才是个五品官,不上不下位居中流,怎么看都不如《九品官人法》来的直接。

    诚然,陈群推动这项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从乡间、在野名士手里争夺察举权,将地方士族掌控的舆论权收归朝廷,由朝廷任命的中正官、小中正负责。

    可地方士族只是小家族,哪里比得上朝廷中枢的庞然大物?

    九品官人法的创立、发展,不管其本意、目的是什么;在施行过程中,察举权被中枢官员垄断是必然,这些中枢官员是什么出身?

    如果大魏得以长兴,以夏侯氏功勋、门第、影响力,家中嫡流子弟怎么也能评个上三品;庶流旁支子弟能评个中三品。这是多么美好的未来……可惜战场上打不过就是打不过。

    心中隐隐有些后悔,夏侯尚又不能表现出来,以免影响夏侯霸的状态,被人瞧出来。

    思前想后,夏侯尚说“汉初,高祖东出与项王征战,睢阳人申屠嘉以强弩士从戎,因功迁队官。后高祖平英布之乱,申屠嘉以功勋拜都尉。至惠帝时,遣淮阳郡守。文帝元年,推选从高祖征战故吏,现为两千石者,时天下有二十四人,皆拜关内侯,申屠嘉得食邑五百户。”

    “后张苍为相,拜申屠嘉为御史大夫,后代张苍为汉相,封故安侯。”

    “文帝时,申屠嘉险些诛杀宠臣邓通;景帝时,因未能诛杀晁错,气急呕血而亡。”

    晁盖激起了七国之乱,平定七国之后,帝室的威望、掌控力大增;才有了后面孝武皇帝剪除开功贵族的底蕴。

    见夏侯霸陷入思索,稍稍片刻后,夏侯尚才说“今陈公、宋公、卫公于军中讲学、开科取士,今后如申屠嘉之辈,不可数也。天下之势,已然大变。”

    说话间,夏侯尚低着头,不让一边经过的人察觉异常,还干咳两声“明公当早作决断。”

    夏侯霸微微点着头,汉初人才凋零,一个强弩士都能积功、攒履历升为文帝、景帝时期的丞相,背后依靠的可不正是功勋旧臣?

    武帝陆续清理了大半的军功侯,这个例子很不好。

    现在汉室今后的皇帝稍稍有这么个苗头,就能激发军队、元勋军功贵族的激烈反抗。

    显然,与世家合作,会遭到功勋贵族的反对、抵触。

    既然做世家不好,那就积极向功勋贵族靠拢,说不好熬资历,也能履任公卿之位。

    。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