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一章 怀疑(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当年孙大虎事件杀了一茬随驾御史、天子近臣;后来补充的这些近臣,有前车之鉴,做事自然会稳重很多,主动将很多不利因素摈弃不用。

    毕竟,有些东西落在纸上形成字据,真的会死人,会死很多的人;可渎职的话……可能一个人都不会死。

    诸葛亮敲打向朗,向朗不敢接话题,这些问题太过于沉重,足以将他直接压死。

    廖立见向朗窘迫、紧张,担心向朗情绪不稳说出什么有重大误会的话。

    因此廖立准备舒缓一下气氛,主动开口,对诸葛亮拱手作揖“丞相,此案应与御史台有关。此案混淆不清含沙射影,意在中伤帝室,朝廷诸卿、各衙纵有风闻,亦不敢上奏陈述,盖因司职不同。故,责任在御史台。”

    “或许诸卿以为自有旁人向丞相禀明此案,不想诸卿皆如此做想,才生出祸事来。”

    廖立开口揽责,似乎是因为他这个御史台的负责人在廷尉府禁足,所以本该向朝廷报告此事的御史台群龙无首,这才导致如此重要的案情被拖延、压制,没能第一时间送到诸葛亮的办公桌上。

    其他人都简单,不是故意隐瞒你,而是事情很棘手,不便挂在口头……大家都觉得会有其他人向你讲述这个难堪的事情。

    至于丞相到底知情不知情?

    廖立对此心中呵呵做笑,懒的去分析。

    这种唯心的事情,丞相执政一日,那就一日查不明白;若是丞相倒台,哪怕丞相不知情,也会有跳出来做证人,指认丞相是故作不知。

    所以这种事情没必要耗费心神……事已至此,知情与否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把事情控制到怎样的范围内。

    在这个朝廷已经准备屈服的节骨眼,反倒要保证朝廷格局的稳定。

    朝廷越稳定,向北府过渡的过程就越平滑。

    有廖立站出来揽责、解围,玉堂署内的气氛才稍稍缓解,向朗终于可以大口呼吸,缓解内心的压力。

    值此朝政大改之际,任何人想要更进一步……要冒很大的风险;可如果要掉下去,那就是眨眼间的事情。

    朝廷肯定要向北府过渡,在过渡期间发生职务调动,肯定会柔和处理;若是现在,为免除后患,谁掉队,谁就会遭到疾风骤雨似的攻击、压制。

    不能过度依赖交情,以陈公、宋公之间的翁婿情谊,宋公都差点把陈公一家推入深渊。

    翁婿尚且如此,更别说其他关系。

    就连蒋琬,也被表弟潘濬牵连,差点就掉进深渊,难以再起。

    诸葛亮端起温热新茶小饮,眼中廖立、向朗皆怀有其他目的,不似黄权稳重,几乎是无欲无求。

    黄权是真的站的很稳,不论朝政怎么变动,他都是最稳的那批人之一。

    廖立也好说,虽怀有私心,可都是大家看得着的私心;那向朗呢,到底想干什么?

    朝廷权柄向北府过渡,说的简单,可直接影响的是从五品以上的朝中大员。

    向朗不是死硬分子……也不是不懂分寸的人,可现在怎么出了这么大的差错?

    所以,现在唯一拿不准的就是向朗叔侄的真实目的。

    他们放纵皇帝做糊涂事,也来糊弄自己……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们触犯原则错误?

    。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