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九章 悲与喜(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只是秦宓心中还是放不下军中教育,他去过岘首山,对很多事情已经有了明确的预知和判断。

    紧抓军中教育,这才是目前唯一的机会,最好采用各种破格手段,不能拘泥于成见。

    比如罪官讲学赎罪制度,这个跟北府的俘虏军吏讲学立功赎身是一个原理。

    军中有军法,不好好讲学,不好好学习……是要挨板子掉脑袋的,自然比正常的教学效率高一点。

    必须要让军队学习,知道为人处世的大道理。

    如今先帝遗泽尚在,现在的吏士普遍念先帝的好,对皇帝、帝室存有敬重之心。

    这就是很好的势头,需要为他们启蒙,让他们能听懂人话,也能讲人话,让他们知道战斗的意义,也让他们把先帝的仁德一代代、一层层的散播下去。

    能遏制北府威德的,除了朝廷、地方官员的兢兢业业外,还要时刻高举、宣扬先帝仁德。

    作为益州硕果仅存大儒之一,秦宓早年就曾聚众讲学,愿意带着干粮来听讲的学生少了几十人,多了过百人,多是家资富饶之辈。

    可现在负责推广军中教育,才知道这件事情有多么为难。

    军人中有性格非常顽劣的,几乎不可教化;但也有战争磨炼后开窍的,对当官、求学之类的事情非常有积极性。

    越是接触这个‘粗鄙’的集团,越是能感受到北府的恐怖。

    不仅朝廷怕北府,地方望族、豪强也怕北府……原因就在这里,北府有刀子杀你,这些握刀子的粗鄙痞卒援引律例将你杀了后,才能握着笔将你的罪行布告四方,让你永世难以翻身。

    也因为握着笔,北府有能力接管郡县政务。

    以北府现在的军吏文化储备来说,足以把一郡豪右尽数迁移、捕斩,也能从容调派军吏接管、治理地方。

    先帝报复心很重,徐州到现在没有刺史,没有郡守,就因为在天下形势转变的十字路口,徐州世家、豪强们拒绝了司徒糜竺的号召,让糜竺郁郁而终。

    徐州怨言再大,只要不敢造反,关羽就会继续贯彻这个政策,持续压制徐州,不给徐州正规的入仕渠道。

    张飞、刘永就在边上盯着,徐州敢闹,就敢平。

    而田信战场上几度喋血拼命,硬是把逆风仗打了个翻转。

    种种证据、倾向都表明田信是个性格顽固,跟先帝类似的人。

    徐州望族、豪强之凄惨,可谓是天下皆知,无不震怖、忌惮;若把田信得罪的太狠,成为徐州第二……这可比杀三族还惨。

    这种情况下,诸葛亮提议秦宓入朝来当太常卿,接过赖恭留下的烂摊子,先赶紧在田老太公离世前完成皇帝的婚事……对于这种忽视秦宓教育工作成效的不合理请求,本想置身事外的秦宓,好好想了想局势,也就勉为其难的来了江都。

    这世道……再乱,也没道理迁罪讲学、启蒙的教师。

    益州的劝学祭酒,这个职务虽然干着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可真的不会跟北府发生业务冲突,彻彻底底的安全、清贵职务。

    可诸葛亮已经开口,总不能推辞……如果因为推辞,导致真的出事了,那真的是获罪三方,人在家中坐,罪从天上来。

    所以,秦宓心绪苦涩,来江都官拜九卿中的太常卿,来主导皇帝、皇后这天下最大的喜事。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