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捡来(六)(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吃水。该到山上去看看了,还要把山前的那条小河仔细的研究一番!无论如何得想办法增加一些村民们食物的收成,提高一些对灾害的抵抗能力。他们现在的食物保障太脆弱了,别等自己弄够青铜回来,这里的村民都饿死得没剩几个,或者已经逃荒得十室九空,那梦想就变成笑话了——

    惊蛰节气那天过后,捡来(云峰青)就一直住在村正的家里,但他并不是每天都在村正家里吃饭。在这个如果不互相帮助,就很难生存下去的年代,种群的繁衍是大家共同的责任,也是所有个体天然的追求。灾害,疾病和意外,使得外出劳作的成年人每一天仿佛都在进行一场冒险!像靠山村这样的边远山野,失去父母亲人的孩子很常见。这种情况下,村中所有的人都会给这些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的抚养。对于捡来这种一个亲人都没有的孤儿,每到了吃饭的时刻,他随便走到哪位村民家,都可以在那家吃饭。

    这就是“吃百家饭”的习俗!一个带着满满博爱情怀的习俗!只有到了那个CALA DENI DUWA 时代,一群生物竭尽所能的把所有高贵都变成低俗,“吃百家饭”才变成了对乞丐的暗讽。这个高贵的习俗一直延续了很久,一些边远的侗寨和苗寨还一直顽强的把这个习俗坚守着!

    荀鹰虽然是靠山村的村正,但他家的房子跟一贫如洗的柳下家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也是土坯墙茅草屋顶,为了减少雨水对土墙的破坏,整个房屋都建造得很低矮。跟柳下家那座只有一个单间的房子相比,荀鹰家的房子要大一些,屋子里用墙隔出了一个小房间,堆放着一些杂物和少量的存粮。

    这时候的房子都是没有窗的,富贵人家的房子也只是多几扇门而已。全木结构的房屋已经有了,但只有王公贵族才有能力修建木屋。其实木料本身烂见得很,可以说漫山遍野都是,缺少的是木工工具和建造技术!著名的鲁班大师,那是专门给君主级别的人修建房屋的人。

    唯一的屋门很矮小,大约就一米六左右高,一米二左右宽,身材稍微高一点的人都要低着头才能顺利进出。这样子的设计,基本上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矮小一点的门洞,才便于门的制作!山村里的门都不是用木板造的,这个也是因为工具和技术都缺乏导致的结果。一排鸡蛋粗细的整根直木用藤条捆扎起来就成了门,“柴扉”就是这样来的,而且这个词也不意味着贫穷!这扇门平时就放在门洞旁边,需要关门的时候就把这扇木栅栏一样的门扇堵在门洞上,后面用一根木头顶住,这扇门就算关好了。

    别去梦想旋转开关式的门,因为转动部位的门轴、铰链是个需要高技术才能制造的部件,离它的问世还有很长的时间。推拉式的滑槽虽然也难于加工,不过此时这种技术已经问世了。在君主级的宫殿里,就可以看到这种先进的推拉式开关的木门!

    屋门都开在南墙上,因为冬天寒冷的风大多数都从北面吹过来。像靠山村这种人数较多的聚居处,野兽闯入的风险基本上不存在。所以在气候温暖的季节就是夜晚人们一般也不关门,这样可以让生活更方便一些。到了冬天,为了抵御寒冷的北风,就是大白天人们也会把柴扉紧紧的闭上。

    走进屋门,大房子的正中间挖得有一个几近正方形的坑,四个边用石块围砌起来,坑中间放着三块比较规整,也比较大的石块,石块之间随时随地都燃着柴火。这就是火坑!火坑之所以放在屋子的正中央,就是为了全屋子取暖。冬天取暖,夏天去湿,实际上在衣尚不能蔽体的时候,一年之中的大部分深夜,人体都需要取暖才能健康的渡过!这种生活方式最后能延续到两千年以后,证明了它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在云峰青老家的侗族,苗族寨子里,堂屋里的火坑算是少数族特色之一。火坑是家人唠家常和接待客人的地方。保持坑火不熄灭,是所有的女主人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在眼前这个战国时代,生火真的是个很难的工作!这个火坑还是煮饭或加工其他食物的地方,这里就是普通民家的“厨”了。要想有一间单独的房子作为“厨”用,这家人还真得“富可敌国”才有可能做到。

    靠北墙的一侧,从墙壁直到火坑边是一道大约十五厘米高的土台子,这道土台子从东墙一直到西墙横贯整个房子。根据每一家不同的家境,土台子上各自铺着干草,草席,兽皮等不同物品。这个土台子就是全家睡觉的地方,叫:榻!或者称为卧榻。有身份的人榻会高一些,榻上还会用丝绸,绢布等贵重纺织物进行装饰。整个屋子的感觉,就好像一间“药丸”国屋子的样子,看来他们果然是从咱们这儿学过去的呀。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