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琅琊学馆(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插金戴银,也仍旧俗艳。她并不需要靠这些金玉之物在装点门面,既然表姐喜欢,那就干脆做个顺水人情。毕竟王慕瑶算是同辈中和她最亲近的人了,这些天对她也挺照顾的。

    “那我就先收下了,等你用的时候,我再还你。”兰陵亭主十五六岁,原本也正是爱穿爱戴的年纪,到底抵挡不住这些金玉之物的诱惑,客气了几句也就收下了。

    清河公主又挑了几匹色泽鲜亮的料子:“母后说我穿艳丽的衣服不好看,我看这几匹料子倒是很衬姐姐,姐姐拿去裁衣服吧。”

    看清河公主真心要送,王慕瑶更加感动,这才是姐妹,什么好东西都想着和她分享。不像王家那些人,虽然平时姐姐妹妹的叫着,一看她置办个新首饰,做件新衣服,就阴阳怪气的,生怕花用了他们王家的钱。

    要知道,她姨母出嫁的时候,她皇帝姥爷不知陪嫁了多少金银珠宝,就算她日日穿金戴银,花用的也是她姨母的嫁妆。

    想了想,附耳过去,低声道:“回头姨母再给你东西,你只管收着,莫要再推辞了。”

    清河公主随口应了。

    见清河公主没当回事,兰陵亭主咬咬牙道:“你若是不要,也是白白便宜了外人。我可告诉你,对人别太实诚,即便你身边的人,也要提防一些。”

    有心多说几句,看清河公主一脸懵懂的样子,又咽了回去。

    清河公主表面不在意,其实王慕瑶的话,都听了进去。

    如今,她虽然是金尊玉贵的公主,身边仆婢成群,可是举目望去,全是陌生人,一个真正可以信任的也没有。

    莫说下人,即便是琅琊王,甚至对她一直关怀备至的襄城公主,她也不敢完全信任。

    她还记得,当初他们过江,原本就是奔着姑母来的,可是一直到走投无路,到钱府为奴,也没见到襄城姑母的面。虽然她当时病的昏昏沉沉,不记得到底有没有来到王家,但是当时她并不是孤身一人,身边还有侍卫宫女陪着,还有不少盘缠,不应该找不对门。

    当时若是姑母能够收留,那些侍从根本没必要弃她而去,留在王家或许不比在宫里的时候,也比做一个背主之人隐姓埋名的好。

    可是襄城公主这些天对她的关心,也不像是假的。衣食住行,事事亲力亲为,照顾的无微不至,她很难相信,姑母会将当初病的奄奄一息的她拒之门外。

    一边是照顾了自己多年,多次舍命保护自己的侍从,一边是虽然相见不久,却对自己疼爱有加的姑母,她实在不知道应该相信谁,如今也无从对峙了。

    至于琅琊王,即便让她隐姓埋名过日子,母后从来都没有说过让她投奔过这些远方的藩王。来找琅琊王,实在是知道母后的消息后,万般无奈下的选择。

    第二天,兰陵亭主带着清河公主去学馆。

    女学毕竟新办不久,就一个太乐博士,教授歌舞礼乐,两个嬷嬷教授女红,诗词书画都是隔着屏障和男子一起上课的。x <a href="https://www.x" target="_blank">https://www.x</a>

    兰陵亭主先带她在蒙学那里转了转,有七八个学舍,里面大多数是七八岁以下的孩童。授课的夫子也很年轻,有些其实就是国学那里的学子。

    兰陵亭主见清河公主不感兴趣,带着她往里院走,走过一片树林,跨过一座小桥,不远处,又是一片幽深的竹林。

    兰陵亭主指了指竹林旁边的一个亭子道:“前面就是国学了,那里的老夫子规矩多,不好随便入内,你先在亭子里等我吧,我去找长豫哥哥。”

    清河公主答应一声,到了亭子里坐下。

    现在大概是上课时间,学子都在学舍里读书,外面非常清静,连个人影都没有。学馆里面不让婢女嬷嬷跟着,清河公主一个人坐在静谧的竹林里,有些百无聊赖,从荷包里摸出一些姑母给准备的零食慢慢吃着。

    一荷包的零嘴快吃完了,王慕瑶还不见出来,四周却渐渐热闹起来。

    几个身姿窈窕的女子手捧着书卷说笑着走来,到亭子旁边,看到里面已经坐了一个衣着俭素的女子,顿时有些不悦。

    一个蓝衣女子上前道:“你是什么人,谁让你坐在这里的?快走开,别打扰我们读书。”

    猜测是国学里读书的高门贵女,自己仗着身份越过蒙学直接进国学,总归有些心虚,只好让出位置,歉意道:“我在这里等人,打扰几位了。”

    “谁让你在这里等人的。这里都是贵人,冲撞了你可担当不起。”

    和闲云山庄不同,能来这里读书的都是高门子弟,各个浑身上下都是上好的锦罗绸缎,绣着繁杂的花样。

    “我也是来读书的。”

    “你也来读书?”一个黄衣女子打量了清河公主几眼,头上只斜插着两根白玉珠钗,衣服料子虽然不错,却只绣着最简单的花纹,看着就透着寒酸,“你是哪里人士?”

    “我是清河...”

    “清河崔氏”公主两个字还未出口,就被黄衣女子打断,冲着蓝衣女子笑道“这可是芸芸姐姐的同宗呢,姐姐终日说自己家里富贵,怎么同宗姐妹穿成这样?”

    崔芸芸当即脸色有些挂不住:“她也是清河崔氏?不可能。我们清河崔氏都在江北,根本没有过江。”

    这些年虽然因为战乱,很多大族纷纷抛家舍业的南渡,但是也有很多家族家大业大,实在舍不得离开祖祖辈辈生活了数百年的故土,留了下来。清河崔氏就是其中一个。

    很多值钱的田产果木,耗费几代人积蓄盖成的房舍等等祖业,都是带不走的。即便是能带走的金银珠宝,车马牛羊,一路上南下,也会折损大半。即便到了江南,原本江南人就不怎么欢迎他们,若没有些能耐,也很难在江南立足。

    即便琅琊王氏这样的名门望族,又有王导和王敦兄弟提前在江南开路,也仍然很多人不愿意南下。

    崔芸芸的母亲出身琅琊王氏,琅琊王氏准备过江的时候,恰好崔氏带着孩子在娘家,在外祖母和舅舅的劝说下,一起走了。

    清河公主明白过来,原来问的是地域:“我是洛阳人士。”

    “我就说呢,我们清河崔氏怎么会有这样的人。”

    “原来是洛阳来的贵人啊。失敬失敬。”紫女子笑道,语气里一点尊敬没有。当初洛阳城里虽然遍地贵人,但是自从五年前洛阳城被攻破后,那些人都做了匈奴人的俘虏,如今侥幸活下来的,那都是来投亲靠友打秋风的。

    清河公主有些奇怪,不明白为何这个紫衣女子对洛阳有这么大的敌意,反问道:“你是哪里人士?”

    紫衣女子冷汗一声,不屑于回答,一边黄衣女子讨好着帮着解释道:“王冉姐姐出身琅琊王氏,母亲是河东裴氏,祖母是泰山羊氏,你又是什么出身”

    王冉父亲,母亲,祖母,各个出身赫赫有名的大族,那些江南那些眼高于顶的士族,也要让他们三分,她确实有高傲的资本。

    清河公主笑道:“这倒是巧了,我母亲也是出身泰山羊氏。”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