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人才济济(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bsp;   张易给张让的名单上,还有并州五原郡五原县丞吕布,张易最终没有等到。吕布武勇冠绝天下,现在却没有多少人知道,吕布最初入仕是文职,张易设下擂台赛时,就想招吕布前来,结果没有音讯,这次直接由朝廷下诏征召他来扬州,应该是最好的机会,结果吕布还是没来。

    张易只能作罢,就像许褚一样,张易机关算尽,都没有招募到,最后曹操勾勾手指就带走了。命中没有缘分,确实无法强求。

    张易在接待来人这些天,每一个来扬州的太学生,张易都会问一问选择,结果无一例外都是要跟着张竑去郡县里任职,根本不考虑留在镇北将军府。

    张易连黄巾俘虏都往会稽捡,就是因为江东人少,洛京城几千太学生,和上千洪都门生,都是张易垂涎的对象。结果洪都门生大多愿意跟着张易,太学生却都跟着张竑。

    张竑当会稽郡守时,就有不少太学生找他求官,现在他成了扬州主事人,又有不少人来投奔他,这些人来扬州后,至少都是县令。

    太学教的是经史之术,本来就替大汉培养后备官员,既然太学生肯来扬州,不给他们官做肯定不行,还得提拔任用才行,因为不仅张易在抢人,刘焉,刘虞,刘繇,刘岱都在抢人,刘焉去益州时,基本上把幽州的官吏都带走了,还从太学里拐走不少。

    刘虞,刘虞和刘岱都是清贵,一下子成了州牧,手里有大批空位子需要人手填补,郡守县令可以用私人,前提是要有品级的官员才行,不是随便就能指派的,他们自己没合适人选,只能从太学和光禄勋中寻找,他们是汉室宗亲,光禄勋中的刘氏散官,大多被他们带走了,直接任命为太守和县令。

    原本那些位置都是宦官子弟和鸿都门学的人担任的,因为太平道起事,这些人大多数从任上直接逃走,朝廷不杀他们是因为宦官怕被牵连,他们还想继续当官,根本不可能。

    也因为他们不堪大用,宦官这次不敢再举荐鸿都门生为官,把地方交给汉室宗亲后,当然就由州牧自己去找人,最终刘虞这帮汉室宗亲找的除了汉室宗亲,还是太学生,只要愿意跟他们走的,都被他们带走,因为刘虞名气最响,去的还是幽州边关,随时有立功的机会,跟他去的太学生最多。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太学生沉积二十几年后,再次变得金贵,洪都门生因为汉室宗亲看不上他们,宦官也不再推荐,就变得尴尬了,好在张易不忌荤腥,来者不拒。

    只要肯来扬州,一律都提拔使用,反正镇东将军有开府之权,里面参赞军务的职位很多,镇北将军品级比州牧府还高,可以无限塞人,至于这些人不懂军务的问题,张易根本不管,因为他分派给这些洪都门生的活,也和军务无关,都是建设金陵的任务。

    对张易来说,建设金陵才是目前的主要工作,张易有钱,却不会拿出来建设金陵,再说,他那点钱也远远不够金陵城建设。

    他在这一穷二白情况下,还要建设金陵城,就是为了促进大汉工商产业发展,这是政治经济学,后世有很多成功的案例。

    张易在马迹岛和大船岛上可不仅仅是练兵,那些孩子和来游学的士子,除了学经史,还得学算术和测绘,至于张易最早带上海岛的孩子,启蒙后,教的都是格物。

    砖瓦窑,石灰窑,竹木器厂,农具厂和造船厂轮番实践下来,现在已经训练成既有理论,又有手艺的技术人才,金陵城就是他们大显身手的地方。

    张易是扬州牧,他在扬州办的产业就是官营,官营产业才能规模化生产,有三万俘虏新兵,官营产业不仅成本低,产量也不是小作坊能比的。

    当两万新兵开拔到金陵,转变为工程人员后,各种官营工厂就像雨后春笋一样,接二连三冒出来。

    “官营的这些工厂,技术含量并不高,即将到来的世族,豪强和商家,不仅要建家族住宅,还会经营各种产业,你是工商从事,任务就是引导他们,管理他们,帮助他们把产业做大做强,他们买的东西多了,做的东西多了,卖的东西多了,荀彧这个税务从事收到的税就多。”

    张易这些年一直出征,海岛上读书的年轻人,人在读书,名单却在张易大军的幕僚队伍里,像荀攸戏志才这些年龄大的,积功下来,品级早就够县令了,张昭从平东军开始,就一直有功劳,才能直接被任命为会稽太守。

    糜竺和荀彧都是张易学生,虽然岁数不大,却早就能独当一面,岁数原因,张易并没有给他们报军功,没办法当县令,却可以做镇北将军府从事,虽然品轶不高,张易给他们的权力却很大。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