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六章 殿试(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细分析过,皇上如此被动,便只有两个法子解决暂时的困境。一是想方设法将楚王一脉引到明处,这才有三足鼎立的意思。

    就如之前那次边关冒领功勋和奖赏一事,爆出了楚王和太后一脉的野心,还让他们损失了不少势力。日后,便可效仿此法,想方设法将楚王一脉拖到明面上。

    然而,据杜尘澜所知,此事却非皇上的手笔,而是摄政王为了日后做打算,想在朝中安插自己的势力,顺便将了楚王和查太后一军而已。

    且又为皇上表了忠心,偏偏皇上还得表彰摄政王。纵使皇上能安慰自己,楚王一脉损失了不少,是大好的事儿,但最后从填补上的官员来看,皇上也没占着多少便宜就是了。

    摄政王一出手,就将楚王一脉拔出萝卜带出泥,元气大伤,可见摄政王确实能力非凡。

    二是扶持一方势力,并不一定得与皇上是一条心,只需有能耐即可。摄政王若是被其牵制住,哪里还有精力与皇上对抗?再借机休养生息,培养自己的势力,此法才是最上策。

    并且此法还能让楚王一脉捉急,插手不易,便是一举三得。

    三足鼎立,其中任何一足,都不能是皇上。扶持出一方势力,皇上隐身在后,与如今的楚王一般,时不时地暗地里插手,让这三家对立,这才是权衡之术。

    然而,答题时却也不能这般写。毕竟答卷都是先由阅卷管审批,之后才会将前十分呈与皇上过目,定下前十名的名次罢了!

    若杜尘澜将这些写在了卷子上,不但得罪了朝堂官员,还会让皇上面上无光。他对皇上的性子不甚了解,之前他打听过殿试考生的考题与答卷,知晓皇上是务实的。

    但帝王终究是帝王,哪里能明确指出帝王心中所想?

    此题难就难在,不能实话实说,但还得答得出彩。不但要保持官员的利益,还得迎合皇上的想法,否则进了前十,皇上也不会钦点你为一甲前三。

    杜尘澜的打算,是先将人性分析透彻,点出应该有的包容,并如何约束和制衡。之后再指责朝中个别官员的道德败坏,这才两方兼顾。

    例如之前的镇国将军,不是现成的例子吗?在此当然不能影射所有官员,举出一例来警醒世人即可。

    最后点出朝中官员相互监督,相互制衡,依律法办事。

    人的贪念是无止境的,自然不可能杜绝,只有加大奖惩力度,这才能震慑住这些官员。此外,并无他法,毕竟谁也不能掌控人心不是?

    皇上将视线投向了卷子,可他仔细一看,不禁大吃一惊。他才发现,这竟然就是杜尘澜。

    之前他从未关注过此子的容貌,没想到这杜尘澜竟然与顾玄瑧长得这般相像。

    这杜尘澜究竟与顾玄瑧是何关系?皇上有些心神不宁,随后看了一眼杜尘澜起草的开头,不禁又皱起了眉头。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引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杜尘澜应用了《荀子》一文中的话,表明人性本是恶的。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