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刘盛欲要分残羹(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是最好的办法,这也是历朝历代所实行的,但人来了,你还得有政策去恢复民生。

    对于皇帝来说,他什么都能做,但刘盛不行,他不是皇帝,有些事情,不是他能够去做的,做了,那就有可能掉脑袋,这三长制就是。

    那么,其中的道理,刘盛不知道吗?他不清楚吗?

    不!

    他知道,他很清楚!他也不傻!

    这是他从拓跋焘答应移民的时候就谋划好的,不然他也不会在前段时间将朔州所有的宗主都清除了一遍,哪怕你是无辜的,他也要杀,为的,就是这三长制!

    当然,三长制,不是他的目的,他的目的,是要尽快恢复朔州的民生,为他参与到接下来的大时代而做准备。

    这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他不想因为朔州的民生而错过!

    但崔骧和王慧龙不是他肚子里的蛔虫,也不是穿越过来的,自然不清楚之后的事情,他们只知道这三长制的影响太大了,大到拓跋焘即便知道其中的好处他都不敢去做的地步。

    为什么拓跋焘不敢呐?

    这主要是北魏的宗主督护制才施行不久,他还得依赖各地的宗主去维护地方,一旦这些宗主不干了,那北魏也将陷入各地战乱的局面,这会让北魏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改革嘛!向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他须得缓缓推进,慢慢弱化宗主的权益。

    孝文帝吧,属实是个铁憨憨,虽然他积极汉化值得我们表扬,但他操着过急的改革,也葬送了北魏。

    起因吗,就是他自认为那个时候宗主的影响力已经很小了,但事实,宗主豪强的权力,还是比较大的,尤其是边镇。

    那么边镇是什么地方?

    自拓跋焘设镇之后,边镇就不再设州郡,而是以镇、戍领民,号为镇民,主要是鲜卑拓跋部民,地位较高,随着北魏疆域的扩大,又强制汉族及其它族的大族豪强、部落酋帅徙边。

    也就是说边镇是日后军事豪强滋生的地方,也是诞生关陇集团的地方,孝文帝的汉化、迁都、三长中央集权制无疑损害了这些地方豪强的利益,这些豪强自然是不会同意的,至此,历史的六镇之乱也就诞生了,既六镇起义。

    所以说三长制,真的不适合这个时代,起码百年内都不适合。

    虽然现在的边镇,还没有关陇集团,还没有那么多的宗主豪强,但少数的宗主豪强也会让刘盛陷入一个非常难堪的局面。

    崔骧和王慧龙多聪明啊?自然看得很透彻,要不然也不会一而再、再而三的来劝说刘盛了,哪怕为此会恶了刘盛,他们也要劝说,他们所图的,只是刘盛的安危罢了!

    “将军!”

    “主!”

    忧心忡忡的二人看着望天发呆的刘盛,又忍不住的想要劝说。

    刘盛望天长叹一声,转过身来,细细的看了眼崔骧和王慧龙。

    “慧龙、元龙!”

    刘盛唤了二人一句,又忍不住的叹息,“哎!二公之言,我亦知晓,可为了朔州,我不得不如此啊!”

    “哦?”王慧龙眉头一皱,伸手问道:“将军何出此言呀?我朔州,无须将军冒此风险啊?”

    刘盛摇了摇头,问道:“国君前些日子征调兵马欲要北伐之事,你可知晓?”

    “嗯!”王慧龙沉思了一下,“略有耳闻!”

    伸手问道:“可此事,与我朔州有何干系?”

    刘盛没有回答,转身望向天空,看着飞过的大雕,低声问道:“倘若我说,此战过后,我大魏五年内都是兵戈不绝,尔等信否?”

    “什么?”

    “怎会?”

    “大战方去,国君怎会再起兵戈?”

    “是啊,主,连年征战与国不利,国君自当明白,又岂会做此糊涂事?”

    刘盛笑了笑,:“那我朔州大战方休,国君又为何起兵伐柔呀?”

    “呃这”崔骧有些哑口无言。

    但另一边的王慧龙却不是如此,只见他抬步说道:“将军,依慧龙拙见,柔然趁太宗驾崩,国君新继之时发兵,定是想要看看我大魏的新国君是何模样,强则退之、弱则攻之。”

    “想来,国君也正是有这样的想法,这才下令伐柔。”

    “哼!”刘盛冷不丁的发出一声冷笑,淡然说道:“国君可不是这么想的,而是觉得有柔然在侧会牵制我大魏大量的兵力,这会使他抽不出兵力去攻打其他国家啊!”

    “伐柔,哼!”刘盛冷哼一声,转过身来,冷笑道:“伐柔之后,便是胡夏,你,信是不信?”

    王慧龙见刘盛如此笃定,心中也不由得打起鼓来,小心问道:“将军,据我所知,国君敢在此时伐柔,乃是我大魏已修养生息近两年之久。”

    “这两年,我大魏的粮秣、兵甲足矣让国君动此兵戈,但此战过后,想来国库也必将大损,再征胡夏?这”

    “怕是不会吧?”

    “哼,不会?”刘盛嘴角一撇:“怎么不会?国库不足,天下足否?”

    “嘶~取天下之粮?”王慧龙不禁倒吸一口凉气,眼睛瞪的老大。

    “这这可是”

    啪啪啪~

    王慧龙的话还没说完,刘盛就在他肩旁拍了三下。

    “五年内,大魏征战不休,倘若你我要争取高位,明年,最迟明年,定要将朔州的人马强大起来,可人马的强大,需要我朔州的百姓丰衣足食,如此,才可保我后方无忧!”

    说罢,刘盛双手背后,“这三长制,吾定要执行,唯有如此,我等明年才能得战场获取战功,慧龙南下之日,也就不远了!”

    王慧龙和崔骧听此一番话,就知道他们劝不动刘盛了,自古利益熏人心,他们也是人,自然不能免俗,刘盛升官,他们也势必会水涨船高,这么想着,也就不再劝说刘盛,但其心思,依旧活动着。

    崔骧呐,是在想着如果这三长制被朝廷知道了,会发生什么样的后果?

    而王慧龙则是想着刘盛说的真实性,不是他不相信刘盛,而是刘盛说的话,真的是太不能让人相信了。

    毕竟,自古以来,大战方休,再起兵戈的事,往往会被冠为昏君,虽然这个时候的北魏已经修养生息了两年,国库能让他北伐柔然,但连年征战肯定是不够的。

    但他突然想到各地的库存,又否决了这个想法,因为各地的库存取出,北魏是有资本大战几次的,可连年征战?

    这可能吗?

    王慧龙不禁朝刘盛觑将一眼。

    而刘盛呐,也正想着拓跋焘还会不会按照历史的走向去走?想了想胡人的习气,刘盛便放心了。

    因为两年不打架,对胡人来说这是非常难得的,不打架就代表他们没有额外的收入,没有额外的收入他们就会过得很艰难,所以战争,对他们来说,是早已望眼欲穿的事,哪怕拓跋焘不下令去打,他们也会找借口发兵的。

    想想接下来的三年,是奠基南北霸主根基的时间,刘盛就心潮澎湃,他认为这是他的时机,他要想有所作为,就不该等,也不能等,他必然要从其中分那么一杯羹。

    哪怕是残羹,他也得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