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快去帮世侄研墨(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   “毕竟孔圣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自行束修以上,未尝无诲焉,向来期盼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如此高风亮节、一心开化民智之人,又怎会说出这等愚民之言?”

    “贤侄学而思之,不似那等死记硬背之徒。”

    一听请教的是这个问题,蔡邕明显大有兴致,抚着长须笑道:“其实,世人对此句多有误解,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

    说着便走到何瑾身前,指着这句话的上一句道:“贤侄你看,这还有一句,是‘兴于诗,立于理,成于乐。后面才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连贯下来的意思是,诗、礼、乐三样皆乃教化万民的基础,一定要注重。如果百姓掌握了诗礼乐,便可让他们自由发挥。如果百姓还不懂这些,吾等便要教化他们,让百姓知晓和明白诗礼乐......”

    听完这番解释,何瑾作出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哦......竟然是这等意思!”

    “小侄险些就误入歧途,曲解了圣人的本意。世叔果然才学独步士林,一番话令人茅塞顿开!”

    听了这番奉承,蔡邕自然觉得飘飘然,连道不值一提。可一旁蔡琰眼睛仿佛会说话般,剜了何瑾一眼,仿佛已看出他故意讨好的诡计。

    但她,也没法说出来......只能忍不住闷气多看了何瑾两眼,警告他别拐骗了无知学子,又跑来坑害老年人。

    然而,当看到何瑾手中那篇竹简时,不由娥眉轻蹙,咦了一声道:“世兄,这论语上的那些句读?......”

    何瑾盼的就是这一句,真是越来越喜欢这位会捧哏的媳妇儿了。

    当下装出一副羞愧的样子,道:“哦,此乃在下信笔涂鸦弄出的具体句读。有了这些,理解全文就容易许多。”

    说着,他还掏出笔哈了两口气。蔡邕见状亦颇有兴趣,竟主动将研好的墨送至他手边。

    何瑾便在刚才那句话上断了句,又言道:“世叔请看,刚才小侄用了两个逗号和两个句号,便将这句话划分开来。”

    “以后有人再读这句话,就会因断句清晰,不会再曲解圣人之意了。”

    蔡邕和蔡琰见状,当即不敢置信地拿过竹简看了看。

    又听何瑾仔细介绍了标点符号的用法,不由深深对视一眼,瞬间意识到这些对整个文学界的意义。

    良久,蔡邕才猛地一拍大腿,激动道:“贤侄,传言汝一朝醒悟,有如神授。今日一见,果然并非虚传......有此标点符号后,我辈读书人就能少挠多少次头了!”

    就连蔡琰也忍不住开口,道:“不错,句读只是读书之人对书籍理解,加入一些断句。如此又难免让经书变得更加艰涩难懂,众说纷纭。”

    “甚至就如世兄适才所提,还会曲解圣人本意,最终以讹传讹流毒后世......可有了这些明确的标点符号后,问题便迎刃而解,功莫大焉!”

    话刚说完,蔡琰脸色就变了:等等,他上来就拿一句极为容易混淆的话来请教,再自然而然地引出这些标点符号......

    “啊?......”何瑾却还在装,一副惶恐又不敢置信的表情,道:“小侄就是随便圈圈点点,没想到会如此厉害?”

    这下蔡琰再恬静的性子,也被气着了:妾身,从未见过这等厚颜无耻之人!

    然而,她见没见过都没用,蔡邕这时都激动地来回踱步了,道:“贤侄,你速速将那些标点符号用法写出来。明日朝会老夫便上奏朝廷,推广这些标点符号,务必使圣人的经典朔本正源!”

    当初他上书提议刻熹平石碑,就是为了怕贻误学子,今日得了如此妙法,又怎能不欣喜若狂?

    何瑾当下自欣然从命,只是在写那些标点符号的时候,嘴角止不住翘起一丝弧度,眼神也有意无意瞟了蔡琰两眼......

    蔡琰被盯得心中慌乱,心中升起一种不祥的预感,忍不住向蔡邕言道:“父亲,女儿还有杂事要忙,暂且退下了。”

    “旁事且不急,世侄好不容易才来一趟,岂能显得蔡家无待客之道?”说着,还不忘催促蔡琰,道:“没看到墨汁不够了吗,快去帮世侄研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