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零章 毒侵奇经需尝试 髓到唇边却惘然(下)(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体确实是一天比一天好转。

    到了第七日的关口,他的体力也恢复了一些,可以勉强下床行走,只是稍微做些剧烈的活动,便又寒战不止。

    如此又过数日,却再无好转。

    李靖为此愁白了双鬓,拨冗与庆云密谈。

    这一次庆云的估计就更加保守了,

    “以我目前的判断,三公子这是寒毒过盛,

    虽然依靠艾灸可以控制病情,但却无法完全治愈。

    如果真得想要再做最后一搏的话,可能要寻找至阳之地,

    普通的热泉或者炭火环境都不足矣拔除余毒。”

    李靖沉吟半晌,尝试着问道,

    “至阳之地……莫非指的是火山口?”

    庆云听得心里一动,火山口?

    听说徐太太大师的隐居之所就在某处火山口?

    只是苦于大雪封山,不得其门而入,难道李天王有什么好法子?

    李靖悠悠说道,

    “这莽莽白山之中,目前活跃的火口只有一处,

    距此千里有神山徒太,速末、马訾二水出之。

    因其水火并济,阴阳共生,大魏国师引为福地,在山顶蛰居开坛炼剑。

    那里人迹罕至,除了那些经验丰富的参客,无人能在冬天登顶……”

    》》》》》敲黑板时间《《《《《

    今日立春,值此佳节,我们就先不说其他,好好讲讲这个立春。

    之所以称立春为佳节而非普通节气,是因为在中国旧历里,立春曾经是新年的象征。是一个轮回的开始。

    中国的节气都与天时不可分割,所谓节气是对一年的细分,是对太阳在黄道(太阳相对地球的运动轨迹)周期回归的一种标定。类似与西方以黄道十二宫法标定十二月。

    但是十二宫法是非常不准确的,我们知道,所谓的黄道十二星座并没有等分黄道。随着与黄道相交的第十三个星座蛇夫座的出现,黄道十二宫已经是一个只具有象征性的意义。这也是西方现代历法与天文脱钩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在中国,确定节气的方法有天文法和非天文法两种。

    天文法,类似黄道十二宫观测。在中国古代,利用北极为心,北斗为指针,观察星域的旋转变换。将天穹分野,找到二十四个节点,其中十二个称节,代表时令,象征月初,而另外十二个,代表月中,称中气,合称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节气。这种方法归纳起来,就是我们现在经常使用的一个成语——斗转星移。

    看过之前敲黑板内容中关于月相回归常识的朋友这时候已经发现了,中国历法关于月有两种定义。

    不错!这就是中国农历阴阳历的核心。

    农历的月,是朔望月,是根据月相来计算的。而节气月是基于对太阳回归的研究。这两种月的计算存在岁差。

    为什么农历要用月相和节气两套不同的测算方式来勘定月份呢?这就涉及到农历的闰月规则。

    农历大多30天一月,十二个月仅360天,和太阳回归有巨大岁差,因此需要周期性闰月。那么每个闰月应是闰几月,如何确定,是不是有许多小朋友头上都是大大的问号呢?

    去翻老黄历的话,时而闰三,时而闰五,看似毫无规律。实则不然。

    节气记月反应的是太阳回归,所以每个“月”的周期要比朔望月长。因此虽然按照周期,通常情况下每个回归月里都应有一节,一气对应节气月,但长久累计下来,必然会出现某月只有一节,而缺一气的现象。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用闰月去补。

    节气月的非天文测量法,是通过圭表的投影长度,找到太阳回归的规律。

    这种方法与天文法没有优劣,应互为补充。我们并不能说圭表发明以后,斗转星移就失去了意义。

    古人通过观星可以在相同参照物前提下了解日,月之行。夜间日不可观,以斗代之。总而言之,阴阳历的核心,仍是观星。而圭表,是修正太阳回归极点的辅助工具。这两种测量方式长期共存。

    早在史前陶寺文化遗址中,已经出现了圭表建筑。而直至《淮南子?天文训》,斗转星移仍为节气判定之正宗。所以说,圭表法和斗转法以汉为分野,圭表淘汰斗转的说法并不存在。无论何朝天监,“斗”都是重点观测内容,是历法修正的关键。

    同样是尊重太阳回归的历法,以立春来确认新年,就比用西洋历一月一号更有实际意义。因为立春是一个太阳回归的特殊位置,也是气候变化的重要节点。而西洋历的一月一号,就显得颇有些随意了。

    笔者没有将西洋历的一月一号称为元旦,是因为元旦是一个借用名词,在汉语里本来指的的正月一号。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国历史上正月未必是一月。夏历正月在一月,因禹有中原,划九州,因中原节气而定。而商以冬十二月为正月。秦以十月为正月,因北斗十月指向西偏北,是秦龙兴之地。秦亡以后,汉复夏历再以一月为正月,正月一号称元旦。

    我们结合前几章的知识点再捋一捋——汉水既夏水,汉水流域的随国(褒国)是历经夏,商,周三朝的姒姓方国(夏王族)。汉高祖刘邦龙兴汉水,复夏历。这中间是不是有一些微妙的联系?

    夏朝存不存在,有什么可辩呢?夏文化,一直存在,深入我们的天文(历法),地理(九州分野,黄河遗迹)。

    这一章虽然讲得是节气,但是我们把所有的知识结合起来看,就能发现古代的知识体系是如何立体。

    天文与地理,始终是相对应的。比如说《滕王阁序》里讲到,(荆楚)星分翼轸,地接衡庐。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荆楚对应的天穹分野是翼宿和轸宿,地理上在衡山和庐山之间。有了这一层联系,九州分野和天穹分野的规则就显得特别的高大上。

    所以古代占星的核心从来不是什么吉凶问卜,而是历法,节,时,地域农时的变迁。每一个我们所熟知的官立天监司官员,他们最有名的著作一定不是命理相术书,而是历法算术术。所以天监司是一个理论性极强的自然科学机构。相反的,真正所谓易学命理的大家,都是一些哲学学者,他们所研究的多半是为人处世之道,趋吉避凶之学,而不是所谓的巫谶之术。

    所有过渡妖魔化的结论,都是后人一知半解牵强附会的产物。

    我们在之前章节里讲过遁甲,那是一种策论的分析方式。《易经》是对于不同客观情况作出的解答忠告,所谓《推背图》也大抵如此。

    人们认为深奥晦涩的学问,往往是因为不理解。就像在文中出现的许多例子一样,为大众所不理解的科技与魔法无异。同理,中华五千年文化也并非是怪,力,乱,神。如果对整体的东方文化体系没有概念,只是捉了一鳞半爪去嗤笑嘲讽,其实,小丑不过是就是这类人而已。

章节目录